•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_透明,才是公信力!动车事故:如何“回答”公众追问

    时间:2018-12-24 16:46: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如既往,7•23事故�生后,国家与她的公民把事故变成了一场精彩的政治博弈:如何取信和如何不信,似乎成了这次事故最重要的主题,而7•23事故的特殊性同样被消解了。7月28日,温家宝总理到达温州,公开表态要求铁道部给大家一个“实事求是的回答”。于是,如何“回答”,便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条件下,这个“回答”无论怎样实事求是,都无法成为公众心目中认可的答案。
      一方面,并不是公众缺失了“信”的能力,而是惨白的解释和客观的描述,并不是公众所真正期待的东西。只要“实事求是的回答”是由事故的责任方提供,那么这个客观的回答无论怎样符合事实,也不再成为公众想象中的事实。
      另一方面,这种对事实的渴求,政府管理部门和公众抱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巧妙地对灾难进行政治解释和美学阐释最为关键;而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生态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而不是原因造就了这种灾难,这些质问乃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前者要的是灾难政治中的政府形象,后者要的是灾难事件中的国家伦理。这种错位,必然导致了总理的要求实现的艰难。
      有趣的是,在总理的媒体见面会上,一位温州的女记者热情洋溢地向总理提问:“……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温州人民以很强的大局观念和大爱精神投入救援,我们看到事故�生的当晚附近很多村民连夜自�抢险,还有很多普通的市民彻夜排队献血,我想问一下,您对温州人在这次救援中的表现如何评价?谢谢。”
      正是这个提问,无意中凸显了中国当前灾难政治美学的逻辑:无论是怎样的事故、灾害,“制造感动”总会无意中成为媒体宣传和社会管理的要领。如果正是“感动中国”的方式制造了动车飞奔、国家飞跑的想象的话,那么,这个方式又同样出现在了动车飞撞、国家跌倒的时刻。于是,永远只有事故�生的原因和追问这个原因的坚定不移的精神,没有事故�生时对社会管理危机的反思和政治自省的建构;永远只有伟大的救援和动人的故事,没有恻隐之心的不忍和兔死狐悲的凄凉;永远只有地方官员们出现在镜头里面焦虑的身影,却没有悔恨交加或悲从中来的泪珠……
      于是,在这种灾难美学的建构中,普通公众与政府部门分别站在了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渐行渐远。也就是说,当灾难政治成为一种国家美学的时候,它所激�的想象力就走向了其反面。
      显然,就灾难美学来说,中国的政府管理者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以至于灾难叙事中,到处灌输伟大、崇高、肩负……而在人们想象中,越是伟大、崇高、肩负,反而越是无能、虚假、逃避。当一种国家美学走向了它的反面的时候,这种美学就应该被抛弃了。
      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其实是一个社会性的政治文化工程。
      事实上,7•23事故的�生,其政治震撼力是空前的。无论是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

    相关热词搜索: 才是 公信力 追问 公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