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调查报告 > 正文

    张乐-文艺院团改革弄潮儿

    时间:2020-08-15 08:11: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乐:文艺院团改革弄潮儿【文化发展】

      ——刚刚成为直辖市时,重庆被称作“文化荒漠”。15年来,重庆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重庆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高地”的华美转身。

      2011年11月30日,北京,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培训会。

      “靠政府养活,只能让我们过上温饱生活。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找市场,自己挣钱吃满汉全席?”

      台上,张乐正在进行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交流演讲。

      “满汉全席”一直是张乐的奋斗目标——成为重庆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之后,他便开始寻找艺术和市场的双赢之道。

      责任担当

      2010年初,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办公室。

      正在法国巴黎出差的张乐,被局长汪俊紧急召回。

      “专业艺术院团改革是块硬骨头,难啃得很,恐怕还得你出马呀!”张乐一进门,汪俊就语重心长地说。

      2005年,重庆启动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市政府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策略,在人员分流安置、财政投入等五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使得重庆歌舞团、京剧院、话剧团先后成功实现了转企改制。到2010年,在计划改制的六个专业院团中,还剩下重庆杂剧团、曲艺团、越剧团三个院团亟待启动改制。

      当时,这三个院团历史包袱沉重,深陷困境难以自拔。对于改制,相关人员心里没底。

      “如果能让张乐处长来帮助一起改制,我们相信一定能成功!”三个院团领导有点慌神,于是集体建议请张乐加入。

      作为市文广局艺术处处长,张乐多年来一直与全市各院团打交道,对各院团的情况了然于胸,对院团改制的困难和规律也把握到位。

      面对领导的嘱托和院团的期待,张乐挑起了重担。

      同时面对三块“硬骨头”,这位“新官”陷入了沉思。

      “三个院团包袱重、力量弱,如果让它们单独改制,很难形成优势竞争力。一旦进入市场,它们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张乐和同事们决定采取“抱团”策略。

      “抱团”改制

      2012年春节,王漪过得特别愉快。

      王漪是新聘用员工,刚到杂技团不久,由于基本功扎实,很快成了骨干,并参与了大型杂技剧《花木兰》的海外巡演。

      “刚到杂技团时,我没编制,工资也比别人低,感觉特自卑,对这份工作也没激情。”王漪说,“可现在不一样了,抱团打破了大锅饭,让收入和业绩挂钩,多劳多得!”

      王漪的经历,是“抱团”改制的一个缩影。

      2010年4月28日,通过重庆市杂技团、曲艺团、越剧团和重庆演出管理处四家单位整合资源,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这是“抱团”改制的关键一步。

      “有了演艺集团这个综合化市场主体,抱团就有了平台。”就任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之后,张乐调研发现,改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内部分配机制吃“大锅饭”,严重压制职工积极性;机构设置职能不清,严重影响院团运行效率;院团资源分散、整合不力,造成表演和经营脱节,形不成合力。

      对症下药,张乐带领同事掀起了三场改制——

      针对机构设置问题,集团通过整合资源,成立了重庆演出公司、舞美公司、大型节目中心等市场主体,使集团得以深度融入市场。

      针对分配机制问题,将收入和工作绩效挂钩,逐步实现岗位定期聘用、薪酬随岗变化,形成了“谁演谁得、多演多得、演好多得”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针对院团资源配置问题,集团将各种演出和经营资源有机结合,开辟了国际马戏城、山城曲艺场、重庆大剧院(演艺集团占有30%股份)三大阵地。

      三大改制之后,集团内部运行开始顺畅。

      而张乐的目光,又放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上。

      作品为王

      2011年10月,重庆演艺集团排练厅。

      台上,杂技剧《花木兰》正在汇报演出。

      台下,法国欧洲演出公司总经理、导演正在审查节目。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花木兰应该就是我们法国的圣女贞德,还有,情节不必这么复杂……”法国人摇头。

      短短一个月后,“花木兰”再次出现在法国导演面前。

      “太棒了!”法国导演伸出大拇指。

      短短一个月,张乐团队如何让节目“起死回生”?

      “不同地域、文化的观众,消费倾向也会出现巨大差异。”这是市场化给张乐上的一课。

      “作为文艺院团,不能提供好节目就不能在市场中存活!”张乐提醒自己,“必须建立符合观众需求的节目生产模式。”

      在美国百老汇等世界知名演艺基地考察后,张乐带领同事们探索出了“抓两头带中间”的节目生产模式——“两头”即高度重视创作和市场,“中间”即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节目进行创作、排演和营销,并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二度排练。

      “抓两头带中间”,《花木兰》、《红舞鞋》、《巴渝风》等一大批适合不同市场群体的精品剧目应运而生,成为集团在市场上开辟阵地的利器。

      开拓市场

      2011年2月27日,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演出基地。

      王沁茹吐了口气,面对台下清一色的“老外”,她整理了一下服装,上场演出。

      这是演艺集团登陆美国基地的首场表演——2010年,演艺集团与美国恒创公司洽谈,建立布兰森海外演出基地。这是重庆首个海外演出基地。

      “市场是集团生存的保障。”张乐深知开拓市场的重要性。在集团成立后,他带领同事将庞大的国内外演出市场一分为三: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重庆本地市场,并推出了针对性的进军策略。

      在国际市场上,推动以杂技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仅在2011年,演艺集团就赴美、英、法等十几个国家商演1145场。

      在国内市场上,以巴渝特色为核心竞争力,以策划和运行外地演出为商业手段,进行企业品牌营销——推动大型民族管弦乐《巴渝风》等精品剧目赴外地巡演,在全国八省市掀起“巴渝风”;在市外承办数十场大型综艺和会展活动,并策划了上海世博会重庆文化周、第二届亚洲艺术节等世界级重大活动……

     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