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调查报告 > 正文

    大学疫情期间“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07 11:00: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大学疫情期间“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本报告围绕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反映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课程思政”调查问卷由教务处统一发送,调研累计回收23个教学单位的有效问卷439份。参与调研的教师年龄、授课课程性质。调研发现各学院、各类课程、各年龄段教师皆做了“课程思政”的探索。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大部分问题为客观性问题。问卷包括13个题目,被调查者要求在李克特五点量表上打分,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认为此项越符合其观点。

      (三)统计结果分析

      1.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容

      “课程思政”资源即课程中蕴含的育德资源,一般可分为理性思维、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伦理规范、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等,这既是课程资源,也是思政资源,是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调研发现,在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德基因和价值范式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伦理规范,而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等融入学科文化的程度居中(如图2-1)。这也反映出在天大以工科见长的课程体系中,对于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教师育德资源挖掘和利用的主体。而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伦理规范等“课程思政”资源还有待深入挖掘。

      授课教师结合疫情开展课程思政,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社会、知识与人、知识与生活等的正确关系;结合科学发展史,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增加对专业的认可度;结合战“疫”背景,鼓励学生勤勉励志,高效学习。但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的“课程思政”内容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疫情防控期间,老师们纷纷将社会责任、科学技术创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生命健康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但对工程伦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 关于“课程思政”的提升策略

      为了能够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老师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自行安排,但不能由教师自由发挥,需要结合课程及学生的特点来设计。

      在更能有效帮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中,“课程思政”案例库和资料库的认同度最高,为4.16;其次是立项课程观摩和专家专题讲座,均为4.01;而课程思政培训的认同度最低,仅为3.75。

      在学校应提供的政策支持中,问卷中列举的培养方案整合、课程标准设定、教育纪律约束、职称晋升激励和教学督导听课等5项支持措施的得分均为4(同意)以下,通过对主观题的分析,教师们普遍认为学校应该采取立项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素材;同时出台相应的评价标准,探索出在专业课学时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

      二、对策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于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课程思政”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对现有“课程思政”资源的整合。“课程思政”不是授课教师的独角戏,要完善并重点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共建“课程思政”,将散布于全校范围内各部门、各学科教师资源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加以聚集整合。可设置“课程思政”专栏,将学校及各学院、各专业好的“课程思政”资源予以公布,供全校教师选用。共建共享过程中,各学科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尤其是思政教师经验相对更为丰富,可先行将可供教师运用于“课程思政”的资源(如素材库、案例库等)发布在专栏中,以启发专业教师的思维,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源库。

      发挥“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的示范性。学校已完成了首批“课程思政”立项及中期检查,可将中期检查报告会的视频以及这些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的经验凝炼为典型案例进行分享,先行在校内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最终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双向贯通,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在“三全育人”体系下构建学生思政教育“大格局”。同时建议今后“课程思政”项目评审会、中期检查会、成果汇报和效果评价会等采用现场与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老师观摩学习,提高全体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借助“外脑”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请进来”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以及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等请进校园,还可吸引具备条件的感动中国优秀人物加入到“课程思政”之中,聘请他们担任学校“课程思政”讲师,用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能够长期运行,永续发展。

      (二)健全“课程思政”有效运行机制

      建立“一课一书一沙龙” “课程思政”运行机制,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讨等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一课”是指每个专业可以建立一门示范课程,打造名家课堂。示范课程要求在教学日历、教学设计、课外辅导、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能体现课程思政要素,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盟参与,实现合作教学或教学指导。示范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项目立项、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培育,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书”是指每学年编撰一本“课程思政”案例教材,将天大“课程思政”资源库材料编辑成书籍(可提供配套视频),为其他教师所共享。这种案例的日积月累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很多鲜活的案例和素材。

      “一沙龙”是指每学年组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沙龙,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几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等方面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通过不同主题的系列沙龙打破学院之间教师沟通的壁垒,发挥各专业教师的优势,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例如,围绕我校“课程思政”目前相对较为薄弱的“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伦理规范、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展开专题讨论,共同探索这些内容融入学科文化的有效途径。各学院也可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或在示范课程中组织教学观摩,并把教学沙龙、观摩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程思政”的推广与实施。

      (三)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思政”是否有成效,需要有相对客观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评价体系”的指挥棒,“课程思政”工作就会缺乏系统性、目标性,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的情形。建议由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小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奖惩分明,导向明确,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作育人联动机制真正得以实施。健全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课程思政”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对“课程思政”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这种奖励要体现在评定职称、晋级、评优等各个环节和层次之中。改革教师评聘标准,淡化论文数量、项目数量的计算方式,强调教学质量为中心。否则,教师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的考评体系可以包括: 第一,学生评价机制。学生对任课教师公正评价是“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重要指标,“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需要学生的参与;第二,督导评价机制。校院两级组织教学督导,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督导检查,形成惯例、常抓不懈;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制度。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奖赛,评委除了邀请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外,还要有一定人数的学生代表做评委,以更加体现比赛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比赛有利于交流“课程思政”经验,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第四,线上“课程思政”建设考评。利用网络手段辅助“课程思政”建设,开发网络资源,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具有目标性和系统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