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调查报告 > 正文

    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03 14:09: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4月25日开始,本人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扶贫办“精准扶贫百日攻坚战”的要求,进驻xx县xx城镇xx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这一主题,在3个多月时间里,采取入户走访、促膝谈心、问卷调查、点题调研、集中座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城镇政府西南4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06户1341人,耕地面积2344亩,户均7.9亩、人均1.9亩,其中回族68户286人,是全县重点移民贫困村。全村xx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342人,贫困发生率26.3%,经历年动态调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300人,已全部实现脱贫,于xx年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xx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342人,当年脱贫77户323人,剩余未脱贫5户19人;xx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44人,剩余未脱贫6户21人;xx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97人,返贫9户46人,剩余未脱贫15户77人;xx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304人,当年脱贫11户56人,剩余未脱贫4户21人;xx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300人,当年脱贫4户21人。

      二、开展脱贫攻坚情况

      一是坚持党建统揽,聚焦重点工作。这个村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推动脱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六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标,配齐班子、转变作风、强化党支部引领作用,xx年实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名,充实驻村帮扶工作队员4名,村党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联系单位“三位一体”的帮扶工作合力进一步凝聚。认真落实党组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基本制度,确定每月15日开展“固定党日”活动,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做到民事民议、民办民治,最大限度调动村社党员群众参与全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村社干部工作权力、责任、风险及禁止作为事项,规范村社干部用权行为,切实提高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公信力。创新实施“三亮三比三争创”活动,开展“一区一户一连带”结对互帮活动,鼓励支持党员创办致富项目,发展特色产业,结成帮扶对子25对,培树党员致富带头人5名,联系帮带64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镇党委工作部署紧密结合,采取座谈会、入户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多途径宣传中央和省、市、县、镇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及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达到了98%以上。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提升行动,通过能人带动、兴办实体等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xx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3370元。大力推行“三链富民”建设,采取“党组织+”模式,成立特色农业、畜牧养殖、个体经济、扶贫互助党小组4个,划分党员责任区6个,推动结对帮扶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依托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和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培育各类养殖贩销大户44户,村社群众自身“造血”能力不断加强。

      三是壮大特色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要求,不断细化产业扶贫措施,富民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xx年,全村种植制种玉米1040亩、瓜菜制种500亩、其他经济作物631.5亩。以“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业发展思路,在养殖大户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引导群众修建暖棚圈舍192户,同时,大力开展牛羊补栏工作,新购能繁母羊2200多只,基础母牛60多头,牛、羊年饲养量分别达1000多头、10000多只。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不断加大村居风貌改造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00多万元,动员全村群众累积维修住房247户,累计改造危旧房、住房改造提升52户,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加快实施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全村易地搬迁户共计15户。实施“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用水净化、环境洁化、家庭美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覆盖”工程,完成投资55万元,在村级主干道路和居民点道路架设太阳能路灯128盏,景观灯12盏;新植农田林网2公里,整理路肩11公里;修建渠道11.55公里,完成投资147.9万元,改造旧井3眼,完成投资30万元;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180多万元,建成主体框架两层6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农家书屋、村级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卫生室等场所。建设3887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及120平方米乡村舞台,并配套各类健身器材及体育设施,在文化广场周边修建凉亭及长廊,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三、巩固脱贫成果的思路

      要健全防止返贫和返贫帮扶工作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是提升基层组织党建引领水平。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要让所有党员都能正常参加支部活动,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的做法,保证“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创新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形式,组织全村党员外出观摩学习其他先进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经验,到纪念馆、廉政馆等接受革命教育、廉政教育,提升党员觉悟;持续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持续提升基层党建能力。二是拓宽群众脱贫增收渠道。稳定实施“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和产业带动脱贫行动,引导贫困农户调整发展结构,构建完善以蔬菜、制种、草畜等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扶贫体系,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用足用活到户项目资金,全力保障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加强xx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充分发挥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群众增收的带动作用。三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突出因时因需,注重群众参与,持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传承传播,持续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行动,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时代文明新风。结合五星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身边的好人、优秀党员、优秀村社干部等评选活动,在节庆期间进行表彰奖励,以此激励全村群众向善向好,不断营造和谐邻里关系和村社氛围。四是提升群众自主发展能力。突出“志智双扶”,深入实施精神扶贫工程,着力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实施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工程,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按照镇党委要求完成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持续做好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全面落实教育、文化、卫生、医保、低保、养老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争帮扶村每户有一个政策“明白人”,群众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8%以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政策“总篮子里”运用政策,拓展致富门路,增强自身“造血”的功能。五是推进村居风貌提升工程。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特征,统筹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等,高标准制定村居风貌提升和村庄建设规划,使乡村既具有时代气息、现代特点,又凸显乡村风情、田园风光。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贴息贷款政策,采取集中与分散、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统筹抓好废弃房屋和老旧住宅拆除复绿,全力推进村居风貌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村居风貌。在群众居民点门前种植各类花卉,绿化美化全村环境。六是抓好种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与制种公司衔接沟通,商议收购价格及制种玉米落实。同时,指导农户落实种植商品玉米和菜心、胡麻、大板椒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畜牧业发展上,依托已建成的暖棚圈舍,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力争全年养殖肉牛2000头,出栏1000头,肉羊10000只,出栏7000只,收益达到350万元以上。巩固发展养牛10头以上养殖大户60户以上。七是开展村居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按照“网格化分片、社长包片”模式,定期开展村社主干道路、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环境卫生评比工作,通过社上评议、村级公示曝光等形式,推动环境卫生整治一户带动一片,努力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环境意识。规范群众日常生活行为,大力宣传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宣传禁止焚烧,改善空气质量,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

      四、实施xx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建好一个坚强有号召力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农村基层党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首先,发挥“领头羊”作用,创新农村党员管理与发展模式。既要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积极吸纳年富力强、乐于奉献的能人进入村党组织班子及村支部后备队伍;又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进大学生村官全覆盖,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收入与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确保大学生村官选得出、留得下、干得好;还要重视发展新乡贤,挖掘、培育“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品行正”的新乡贤,并提供利于发挥其作用的良好平台。其次,树立“大党建”思维,坚持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两手抓。通过推进集体资产产权改制、培育新的增长点、创办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切实增加农村集体收入。要进一步完善党建帮扶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县直机关联系点制度、乡镇党委包村制度和乡镇干部包户制度等制度安排及帮扶技术、帮扶项目、结对帮扶等具体措施,帮助困难群众及贫困户、贫困村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将抓党建这个最大政绩与抓脱贫助力乡村振兴这个最大任务紧紧结合在一起。再次,克服“肠梗阻”障碍,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村支书、村主任的集中轮训。抓好服务功能强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党群服务、社区治理、增收致富、自身建设、农村维稳等中心工作,树立服务理念,倾听群众诉求并及时反馈,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抓好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载体与形式,通过建设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定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承诺践诺等方式,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培养一支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是第一驱动力。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革,必然要求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一支队伍,要心随党心、心系民心,坚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增进农民福祉放在心上。这样一支队伍,要懂农业有担当,坚决做现代农业推动者;要爱农村守初心,坚决做振兴乡村实践者;要爱农民付真情,坚决做农民增收助力者。xx村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很薄弱,存在人员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农村青年人才外流较多,农技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能适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型人才尚显不足,能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推进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稀缺。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强农兴农的根本,完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能力和成果为导向的农业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要以农业产业需要、农民群众满意为评价基准,培养一批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要鼓励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将新技术、新知识带到农村,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思路、新活力;要充分调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力。

      (三)修建一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养殖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治理。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所产生的面源污染。要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肥、控药工作,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有机生态种植模式和病虫害绿色生物防控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巩固农药、化肥用量“负增长”。着力解决好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推广使用可重复利用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废旧地膜、地管回收机制和资源化利用机制,解决农药废旧包装回收过程中的储存难、运输难、销毁处理难的问题。二是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规划,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养殖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境影响论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产品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动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三是要加强绿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建立完整、规范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农业绿色发展有标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齐配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加强专业农技服务人才培养,真正将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农业科技普及到田间地头。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绿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农户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四是要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随着消费升级加快,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品质化、品牌化,所以形成产销对接链条,打造品牌化再造升级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有很多地区都不缺少特色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长在偏远乡村,远离污染,品质好,但是由于仓储、物流、包装、营销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从而经常出现低价难卖的现象。xx村更需要专业农产品服务团队,帮助农民对当地农产品进行产品品牌打造,同时相应的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检测和把关,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树立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和声誉。

      (四)绘就一幅详实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xx村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是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旱作高效立体农业,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加快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生态茶园等,建设3—5个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在全村范围内扶持10户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二是实施生态宜居工程。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全村农户厕所改造,规范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开展“两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改进畜禽饲养方式,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的方式,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对其实施拆除重建;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真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推进诚信建设,强化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提倡人人遵纪守法,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四是加大现代治理力度。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xx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普法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五是提升富裕生活水平。围绕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务工收入。开展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100%参保、参合。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现行标准下全村68户30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返贫。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

      (五)修建一座能记得住乡愁的村史馆。修建村史馆,是人们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村史馆不但留住了乡愁,还使村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劳作与创造的,也让下一代村民增加了文化自信、家乡自信。村史、村貌、村姓、村贤、村风、村俗内容,是现今一种不可多得的乡愁教育载体。要深入挖掘xx村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从村落的地容地貌、经济基础、文化遗迹等,建设有特色的村史馆。一个村,一部史,其中的陈列物件、非遗内容,对村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物产、人物等进行详细记载,不仅理顺了村域发展轨迹,也承载了一个个村庄“看得见的乡愁”。主要内容以村史、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产业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为基本版块,建成本村特色功能展馆。挖掘本村在生产生活、饮食、服饰、节庆、家风家规、村训村规等方面的传统文化,通过村史小册、村史碑文、图文资料、实物陈展、视频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呈现村落历史变迁,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馆内陈列的资料应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图文并茂地展示村史、村貌、村姓、村贤、村风、村俗、村物、村艺、村训、村愿等。照片应突出新旧对比,充分展示农村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升的显著成就。文字介绍要阐述本村概况、发展特色、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典型事例、获得荣誉等内容;图片展览要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包括村容村貌、历史沿革、乡贤名人、恢复高考后考取的大学生、道德模范、农业生产、文化生活、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栏目。实物展陈,陈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家居陈设、食品衣物、工农产品等实物或模型,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或情景介绍,真实记录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荣誉展示,主要陈列本村集体及优秀村民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奖牌奖状等,表彰规格较高的奖项要摆在突出位置,并配以情况介绍,充分展示本村在各个领域发展中的突出成绩。村史馆建成后,由村“两委”具体负责管理,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本村情况的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日常管理,要注意选拔培养村史馆讲解员,加强日常维护。村史馆是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建好的同时也要管理好,避免出现“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只有这样,村史馆才能真正起到延续乡村文脉、保护乡村文化形态、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