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对照材料 > 正文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手册

    时间:2020-06-18 14:00: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手册 第一章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传染病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2)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何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例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9种法定传染病。其中:
    1、乙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3、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专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
    表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传染过程 传染病例子 直接接触 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等。

    疥疮、水痘等 间接接触 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梳子、衣物和文具等。

    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
    空气或飞沫传播 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讲话时喷出的飞沫;

    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进行传播;
    病原体附着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食物或水(共同的污染源)
    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

    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昆虫或动物媒介 昆虫通过沾有病原体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体散播;
    有些病原体要先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间繁殖后,才具传染性。

    乙型脑炎、疟疾(蚊子传播)、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狂犬病(狗传播)等 血液/体液传染 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性行为传播。

    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母婴传染 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

    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 (三)易感人群 既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即人群对于某种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较为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在儿童中开展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就是要提高儿童的群体免疫水平。

    四、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表2 不同传播条件下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方法 传播条件 控制方法 传染源 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
    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传播途径 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 (一)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例如,对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诊治和管理,对病人家属加以严密监控和检疫,就是控制非典型肺炎流行的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老鼠,消灭老鼠就是消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
    狂犬病的传染源是狗,国家对养犬的管理就是控制狂犬病的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需经一定的途径才会传染给正常人,如通过咳嗽产生的飞沫、蚊虫叮咬、水源污染、输血等途径。消灭蚊子可以预防疟疾;
    搞好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生;
    开窗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口罩等措施可以预防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一种传染病是否能在某人群中发生、流行(包括流行的强度),均与这些人群是否具有对该病的易感性有关。人群易感性高,说明该人群具备发生该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并且有适宜的传播途径,即可形成暴发或流行。

    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而言,从来没有感染过这种疾病的人群都是易感者。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还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的存在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为何学校较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一)学校是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人群聚集,接触面广,一旦有人感染上某种传染病,很容易造成相互传播,特别是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的流行。传染源可以是患病的学校教职员工或学生。如果一个食堂炊事员患痢疾,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污染所接触的食品容器、加工的食品,将病原体传播给就餐人员;
    一个学生患流行性感冒后如果继续上课,就可能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给周边的同学和老师。

    (二)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 许多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因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免疫力较低,加之缺乏传染病预防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了解传染病早期症状,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适,因此不能早期识别并配合老师、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与流行。如一个学生患有麻疹,只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及时治疗,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就可能过飞沫传染给其他学生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六、学校传染病流行概况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五分之四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在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

    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四月和十一月。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七、学校常见传染及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 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
    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
    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
    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3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
    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5、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和产道等感染。人群普遍易感。5~15岁为高发年龄。潜伏期为2~3日。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聚并出现发热、咽痛;
    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发病初期舌有白苔、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俗称“草莓舌”;
    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杨梅舌”。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C群流脑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 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及脑实质损害,导致死亡。

    7结核病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谈中带血。部分患都无明显病征。

    (二)消化系统传染病 1细菌性痢疾 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我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的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副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
    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潜伏期为10~14天。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壮,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现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甲型肝炎以“粪_____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潜伏期平均为30日。

    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4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病人和带菌者。霍乱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由数小时至5日不等,通常为2~3日。

    夏秋季为霍乱流行季节,沿海地区流行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衷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三)虫媒与动物传播疾病 1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乙脑人畜共患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10~12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

    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4至21天,一般10至14天。

    乙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

    2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狗,其次猫、狠等家养或野生动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天及整个病期都具有传染性。

    人类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或伤口被带病毒的唾液沾污感染。

    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偶尔短至10天或长至数年。

    主要临床表现:患病后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咽喉肌痉挛、流口水、全身迟缓性瘫痪症状,最终因瘫痪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3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为传染源。疟疾经蚊虫叮咬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高度流行区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域的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潜伏期通常为12至30日。

    疟疾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其次为温带。发病以夏秋季较多,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不受季节限制。

    主要临床表现: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至2小时,同时体温迅速上升,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清楚,发热2至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持续1至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律,发作数次后呈周期性发作,以上症状循环出现。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及肌肉疼痛。间日疟和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可有脑型疟疾,期病死率高。

    4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脾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染源是被血吸虫感染的人、家畜。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患血吸虫病是因为皮肤粘膜接触疫水而被感染。只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得血吸虫病,因此,应避免在有钉螺的水域游泳和戏水。

    人对吸血虫病普遍易感。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人省份,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期可出现畏寒、高热、皮肤过敏表现和腹痛、腹泻等症状;
    慢性期可出现腹泻、腹水、肝脾肿大等症状。

    (四)接触性传染病 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症,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是结膜炎患者。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

    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3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12日。

    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并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症状。

    2、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传染性极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

    传染源是疥疮患者。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播,如与患者同床共睡或握手,也可能过使用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等间接传染。

    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及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毫米,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红或隆起,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
    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小腹部、乳房、腋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损害处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

    (五)国家重点防治传染病 1、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素(即通常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一系列免疫力遭到破坏、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他们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之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不会立刻发病,其潜伏期平均为7~10年。

    一般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电话、办公用品,一起进餐,游泳等都不会传染,唾液和蛟子叮咬也不传染该病。

    主要临床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疱疹病毒感染、隐袍子虫腹泻、结核及卡波西肉瘤等。

    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2、禽流行性感冒 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按病原体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现已发现部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的人的急性感染,称为人感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由H5和H7亚型毒株,尤其是H5N1和H7N7所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

    人群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更易被感染。潜伏期为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时间可达21天。

    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些患者都胸部经X线检查可出现肺炎症状。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9N2、H7N7等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较易导致高烧、肺炎、呼吸衰竭、多咱器官衰竭,以致死亡。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俗称“非典”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该病具有传染性较强、进展快、病情较重、危害大等特点。

    患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
    还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1~14天,一般为3~7天,潜伏期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此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在38℃以上;
    常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约四分之一病人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第二章 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 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机制。

    (一)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 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学生晨检制度;
    师生定期体检制度;
    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
    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
    个人卫生清洁制度;
    食品卫生安全制度;
    体育活动卫生制度;
    学生健档案管理制度等。

    (二)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即“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参见第三章)。

    1、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2、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

    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

    (1)晨检应在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2)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教师或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

    (3)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学校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类型,及时采取隔离、通知家长将病人送定点医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等措施,以保证传染病不蔓延。

    (4)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应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5)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疫情。

    (6)学校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对病人接触过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接种或服药,对所在场所进行定期消毒。

    (7)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与班主任教师要严格掌握学生病愈返校的时间。病愈返校后须经医师证明已无传染性后,方可准许复课(参见附录病假期的建议)。

    (三)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置有序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专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阻断一切可能传播的途径,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学校领导应了解、熟悉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应经常听取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常对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工作、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食堂、教学场所与生活设施进行检查,并将其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实施常规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传染病蔓延的有关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二、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并将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对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要把专染病预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多中形式,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专题课讲座,通过宣传栏、班会、队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

    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积极预防传染病 教师与学生应注意讲究个人卫生,增强健康意识,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一)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积极锻炼身体,不吸烟,不酗酒,保证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二)经常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早晚洗漱。

    (三)及时换洗衣服、床单、枕巾、被套。

    (四)平时保持双手清洁,用清水及肥皂洗手。

    (五)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六)不随地吐痰,不乱 扔垃圾。

    (七)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

    (八)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绢、牙刷、餐具或其它个人物品。

    (九)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十)避免挖鼻孔和用手或不干净的手巾等物品擦拭眼睛。

    (十一)痰必须吐在纸巾里丢进垃圾桶,或吐在厕所马桶中冲掉。

    (十二)保持头发清洁,预防头虱。

    (十三)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

    (十四)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要彻底洗净。

    (十五)注意选购、食用新鲜的食品和水产品,不选购、不吃外形、吃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

    (十六)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十七)不吃可能受到鼠类等动物污染过的生冷食物、水和饮料等。

    (十八)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青少年不应过早发生性行为。

    (十九)拒绝毒品。注射药物或疫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针具或彻底消毒的针具。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二十)与动物接触(如老鼠、鸡、鹅、鸭、鸟、猫、狗及野生动物等)后一定要洗手。

    (二十一)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二十二)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的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二十三)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要产即反复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并到医院接受治疗及狂犬疫苗注射。

    (二十四)疟疾、乙脑流行地区或季节一定要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

    总之,师生在个人卫生方面要坚持做到“五要”“六不”和“两坚持”:
    “五要”_____要定时休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勤洗澡,要勤理发,要勤剪指甲;

    “六不”_____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共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两坚持”_____坚持自带饮水杯、手纸、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
    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四、学校不同场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一)教室应保持整齐清洁,地面无痰迹、纸屑、脏物,每天清洁扫地面及抹擦课桌椅。  2教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新鲜。按照GB/T17226/1998)规定,每小时需要置换空气。学校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如温暖天气(或季节)宜采取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或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3、保证教室适宜的温度。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暖温度标准》(GB/T17225/1998)规定,在学习(授课和自习)时间内,教室中部(距地面1米处)的温度应为16-18℃,不宜超过20℃,相对湿度应为30%~80%。

    (二)宿舍 1、设计卫生要求 (1)每层楼必须备有盥洗室和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应有自然通风管井或机械通风装置。

    (2)盥洗室内应设有污水池及地漏。

    (3)空调装置的新鲜空气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调器过滤材料应定期清洗或更换。

    2、经常性卫生要求 (1)宿舍内和周围环境应整洁、美观,地面无果皮、痰迹和垃圾。

    (2)应有健全的宿舍卫生制度。

    (3)宿舍的通风换气要符合卫生标准。宿舍管理员每天应督促学生在起床后,将宿舍窗户打开通风,确保宿舍空气新鲜。

    (4)盥洗间和厕所应该每日清洁,做到并保持无积水、无积粪、无蚊蝇、无异味。

    (5)宿舍应有防蚊、蝇、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并经常检查设施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应做到室内外无蚊蝇孳生场所。

    (三)厕所 1、要建立厕所保洁和清扫制度。要落实负责厕所保洁的人员。

    2、要保持厕所地面、蹲位(厕坑)及小便池内清洁。

    3、要及时清理蹲位(厕坑)、化粪池的粪渣。

    4、在厕所内或前室应设置洗手设施。

    5、厕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6、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保持厕所清洁 (四)食堂 1、食堂必须有效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培训,取得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业人员如患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化脓性皮肤病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调离。

    2食堂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应设有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3、食堂布局、设施与设备等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4、食堂采购、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5、餐厅内外应保持清洁、卫生,清扫时应采用湿式作业。

    6、食堂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如蓄水池等应有卫生防护措施,做到定期清洗消毒。

    (五)
    垃圾处理 1、在校园内、教室外应配置相应数量的废物箱,且要与食堂、宿舍、水源一定的防护距离。

    2、垃圾实行密封存放。内、外环境清洁,无恶臭,不孳生苍蝇。

    3、每天由专人对废物箱进行清理,垃圾及时清运,日产日清。保证周围整洁无蝇蛆。

    (六)浴室 1、公共浴室应持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时应立即调离。

    2、公共浴室应有卫生管理制度,内外环境整洁。

    3、公共浴室应设有更衣室、浴室、厕所和消毒等房间。更衣室(包括兼作休息室)必须有保暖、换气设备。

    4、浴室应设气窗,保持良好通风 5、浴室内不设公用面巾、浴巾;
    更衣室(包括兼作休息室)所用垫巾应及时更换,保持清洁整齐。

    6、浴室内及其卫生间应及时清扫、清毒,做到无积水、无异味。

    7、应设有禁止患性病和各种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化脓皮肤病、广泛性皮肤霉病)的患者就浴的明显标志,用水水质应符合卫生标准。

    (七)校园 1、保持校园整洁、卫生、不随意(随手)丢垃圾(废弃物)、不随意吐痰;
    不随地撒泼污物。

    2、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校园应处于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校园里还应提供一些必要的卫生设施,如:污物桶、洗手及排水设施。

    3、校园作为学校公共环境的一部分,要安排人员定时打扫。地面清扫方式以温式清扫为宜,以防止尘土飞扬;
    要及时清理地面的纸屑、污物,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传播;
    要定时清洗校园的门窗、楼梯护栏及扶手、手柄并进行消毒,以消灭附着在设施上的细菌、病毒,防止细菌、病毒传播;
    气象条件不好时,如风、沙、雨、雪天气,要及时消除地面污水、污物、积雪。当传染病流行时应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对地面及公共设施进行消毒。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含氯消毒液,如1:49漂白水等),对门、墙、地面时行消毒,待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4、对容易滋生蚊、蝇、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的卫生死角进行定期清扫,及时采取灭蚊、灭蝇、灭蟑、灭鼠措施,杜绝卫生死角。

    (八)图书馆和阅览室 图书馆和阅览室是学校师生员工课外阅读的场所,也是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图书馆必须有足够的空气量,特别是良好的通风换气。

    1、用于学习自习、阅读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应每天保持良好的通风与换气。在温暖天气(或季节)可全天开窗,寒冷天气(或季节)可定时开窗,以避免二氧化碳的蓄积,保地空气清晰。

    2、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应适时用含氯消毒齐(如1:49漂白水、二氧化氯液)对图书馆和阅览室地面、桌椅、门窗、手柄及相关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九)专业教室 目前学校的专业教室型较多,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实验教室音乐、美术、自然等专业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电视教室、室内体育场馆等。与普通教室相比较,这些教室供全校学生使用,更具有人群流动性较大等特点,因此,开窗换气、对桌面及相关物品的清洗和消毒就尤为重要。

    1、按照《中小学校教室换气卫生标准》(GB/T17226/1998)规定,需要定时置换空气。学校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如温暖天气(或季节)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或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2、计算机教室中,计算机键盘和鼠标是细菌、病毒的一大窝藏地,因此,每天应使用专用工具、试剂对键盘、鼠标外壳进行消毒清洗,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传播。

    (十)学校自备水源和其他公共设施 学校自备水源是指为解决学校用水而建的水塔、蓄水池、水井等给水设施。因学校自备水源被污染造成肠道传染病流行的事件每年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学校自备水源的管理是预防学校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措施之一。学校应严格按照《生活饮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997)的有关要求管理自备水源。

    1、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自备水源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并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其管理,水源管理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体检,经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

    2、水源管理人员须定期清理水源的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3、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4、学校若使用自备水井,应定期(每季度)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水质检测,防止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5、学校采取水塔、冀水池进行二次供水的,必须按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的要求,加强卫生管理,并建立定期清洗制度,确保供水符合卫生标准。

    6、有游泳设施的学校,应严格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BG9667-1988)。有关人员应执行年度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上岗。另外,还应坚持自检制度包括对上游泳课的学生要进行询问、观察,如有咳嗽、出疹子、皮肤红、化脓、眼睛红等症状的,应劝告其暂时不要游泳,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学校要定期对游泳馆的余氯水平进行测试,定期委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水源检测。

    7、设置合理的洗手设施:有许多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手来传播的,如果教师或学生接触一个生病的学生后,未经洗手又接触另外一个学生,便可把病原体从第一位学生带到第二位学生身上。因此,配备合理的洗手设施对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洗手设施的设置应以方便学生使用为原则,特别是方便学生饭前便后、运动前后洗手。洗手设施可按学校班级数不清1:1的比例设置。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洗手设施旁配备洗手液或肥皂,并由专人管理,保持洗手设施无积水、无污物。

    此处,学校中还有其他许多公共设施,在此不一一列举。保持公共设施的清洁与卫生对维护学生健康也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应定期对公共设施表面进行清扫和消毒。公共设施须进行湿式清扫,以减少微尘。

    五、疫苗接种 (一)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 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包括: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甲型与乙型肝炎、水痘、流感、乙脑、流脑等。

    (二)学校组织学生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1、在新和入学时,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查验新生有无完成计划免疫,查验情况必须如实填写并登记造册。对没有预防接种证或未依照要求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新生,学校应当在此30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的接种单位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通知家长(或学生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

    2、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需要对学校人群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必须按照《疫苗流通知预防接种管一条例》要求,由学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学校人群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3、学校按照当地政府要求(需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时,应当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应急免疫接种家长通知书发放到每个家长手中;
    对学生进行应急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
    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将接种此种疫苗的副作用和禁忌证,告知学生、家长。

    学校如何应对传染病疫情 防止传染病蔓延最重要的措施是早发现、早报告。《中华人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因此,学校的老师、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领导都有责任在发现传染病后及时报告,尤其是法定需上报的传染病,应尽早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止蔓延。

    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应对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学生个人如何及早发现自己或他人患病并及时报告;
    教师如何及早发现学生患病及报告;
    学校领导如何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各自的责任及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一、生学如何应对传染病 (一)发现传染病症状应立即报告老师 学生本人出现或发现其他同学有以下传染病症状,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其他负责人:
    出现发热、呼吸较平时急促、发冷、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喉咙痛、胸痛、全身酸痛及乏力(原因不明)、咳脓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简要隔离措施,如向老师或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要求提供一个口罩,并接受适当的隔离,等待诊治。

    出现腹痛、腹泻令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手脚、头皮、躯干出现水疱或皮肤出疹子、疥疮或头虱、皮肤搔痒等。

    眼睛红肿、流泪、怕光、分泌物增多。

    曾被犬、猫及其它动物舔、咬伤,对声、光、风等敏感,出现“恐水”现象。

    其他自己感觉明显的异常或身体不适。

    报告时应该尽量将有关症状的性质和特点描述清楚。

    住宿生之间接触多,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学生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自己及宿舍其他同学情况,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大多数患者在感染传染病时会出现一些传染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被察觉。因此,即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同学出现精神萎靡或与平时表现不一致等情况时,也应提高警惕,注意观察。

    (二)及时报告病情进展 1、学生在校内感到不适或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听从班主任安排,不能隐瞒病情。

    2、学生在家中患传染病,应及时就诊,学生家长应将学生病情能知老师。

    3、住宿学生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宿舍长,由宿舍长或学生本人报告老师。

    报告内容包括:症状、发病时间、有无其他人出现类似症状、出现症状后是否与他人接触等。

    采取相应措施 学生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避免与其他同学或他人密切接触;

    避免与其他同学共用生活用品;

    不隐瞒自己的病情;

    配合当地疾病控制部门进行有关的流行病学调查;

    服从与传染病防治相关的救治或隔离安排;

    注意洗手,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发生呼吸道感染,应主动带口罩,并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患病学生何时返校则要听取医生建议,根据疾病性质、治愈情况而定;

    教师如何应对传染病疫情 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来说,越早发现传染病疫情并及时采取措施,造成的危害就越小。那么,作为学校教师怎样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怎样应对传染病疫情? 及时发现疫情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学校老师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学校,采取相应措施。

    在同一宿舍、同一班级或同一楼层短期内有多个学生出现相同症状时,例如发热、皮疹、咳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及乏力等,应高度注意是否为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班主任或教师、宿舍管员等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经他们初步判断后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

    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老师如在短期内也出现相同的症状,应按照上述方式处理。

    在学校食堂就餐的人员中有2例或2例以上在进食相同食物后短时间内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未进食的同学没有发病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是否为食物中毒。

    请病假的人数突然增加。

    病人有可疑传染源接触史:如在校外或家中接触过类似病人或某类动物,吃过不洁食物或饮用过不卫生的水等。

    单个病例发生,有时也应当作暴发流行对待。例如以往从未出现过的病症,或是以公众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禽流感流行期间,学生或教职员工出现突然高热(38℃以上)或呼吸急促情况,应保持高度警惕。

    及时报告疫情 报告程序:任何老师发现或者怀疑有传染病疫情发生时,都应当立即以最快的方式报告本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由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判断,若可以排除传染病的可能,则将患者送往相关医院进行诊治;
    如不能排除传染病,则应在最短时间报告学校主管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报告内容: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发病者具体姓名、患者发病情况、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

    报告的同时应采取的措施:
    将情况通知家长,争取家长配合。

    如果学生病情紧急,应在报告的同时立即将学生送至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或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进行处理。

    若怀疑为食物中毒,则应在进行紧急处理、及时报告时间,还应注意保存好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以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查验。

    如果怀疑为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应立即开窗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

    尽量将患病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

    应注意加强和媒体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注意了解发病的有关情况,如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发病人群的分布等,以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

    密切注意学生病性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以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时参考。

    减少学生集会,增加室外活动。

    (三)、提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1牢固树立预防控制传染病意识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旦在学校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必将对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也会妨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作为学校老师一定要把保护和捉进学生和健康状况视为自身的责任,要在日常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

    2学习传染病相关知识,了解、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包括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要重点掌握学校经常发生的传染病的各种典型征(见第一章)和处理办法。

    3配合学校进行常规卫生工作,执行晨检制度、请假制度,协助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全机掌握班级学生健康情况,以便出现病情时能及时发现。

    (四)有会对性地做好卫生工作 不同的传染病,有着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应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冬春季注意窗通风,开展并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以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夏秋季应注意食品卫生,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以预防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

    不同传染病的患病率在大、中、小学也有很大区别,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易患疾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差别较大,应分别对待。要根据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日常卫生工作及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准备工作。

    当地发生疫情或校内发生疫情时,应根据学校安排,做好防病工作,如组织学生每日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班内采取消毒措施等。

    下表是部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

    表3 部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相关传染病 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等 预防近距离 飞沫/空气传播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丢到垃圾桶;

    3、保持双手清洁,尤其是接触患者及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用正确方法洗手;

    4、患者、照顾患者的人中均应戴口罩;

    5、尽量与患者保持最少1米距离,避免密切接触;

    6、需要时穿防护衣物。

    结膜炎、头虱等 预防接触传播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并消毒;

    不共用毛巾及其他个人物品;

    接触患者后应立即洗手 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等 预防消化道传播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

    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水产品等,生吃瓜果前要彻底洗净;

    注意食用及选购新鲜食品和水产品,不吃外表、气味或味道异常及发霉的食物;

    避免生熟食物混放或使用同一菜板和菜刀加工生熟食物;

    剩余食物要冷藏,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餐饮具应及时洗净、消毒。

    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预 防 血液/体 液传播 1、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与针头;

    2、如果发现遗弃针管、针头,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

    3、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

    疟疾(蚊子传播)、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狂犬病(狗、猫等传播)等 预防虫媒/动物传播 1、保持环境卫生,杀虫、灭蚤、灭蝇、灭鼠、灭蟑螂,盖好垃圾,日产日清;

    2、疫情流行地区或季节应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如蚊帐)
    三、学校领导如何应对传染病疫情 (一)学校领导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的职责 学校领导是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第一责任人。

    学校中出现个别或多个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及学校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发热、咳嗽、腹泻等不明原因的群体症状以及其他需要报告的疫情时,学校领导都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二)学校所在地区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处理措施 学校所在地区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而校内尚无疫情发生时,学校领导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所在地区发生传染病的特点、严重程度、流行情况等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避免传染病向校内蔓延。并采取如下措施。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对全体师生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对缺勤者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发现身体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院或在家接受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

    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所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加强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要求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并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避免因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导致传染病的传播;

    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情况;

    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学校内出现传染病病例时的处理措施 学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病例,校领导在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时,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迅速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其蔓延,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所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工作要规范、扎实、有效。具体要求如下:
    学校内发生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处理措施 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人,学校应对病人跟踪了解。

    学校进行晨检时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要求其到学校卫生室休息;
    由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作初步检查,并立即通知其家长/监护人,由家长陪同去医院;
    家长不能到校的,由学校老师护送去医院。学生中若发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腹疼、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进行医治,并采取相应的防措施。如学生情况危急,老师、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立即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急诊室或马上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院诊治。

    学生或教职工如在家中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报告学校,退热后继续观察两天,确认无反复,并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方可返校。

    密切跟踪或登记师生病假或患病情况,以便必要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相关资料。

    如怀疑发生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应经常开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如怀疑发生肠道传染病,应将剩余的食物及呕吐物封存,留作调查用。

    学校内发生传染病确诊病例时的处理措施 劝告患有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暂时不要上学、上班、并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和在家休息,同时,要求密切接触者留家观察或就诊。

    避免患病学生或教职工与其他人进行密切接触。

    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曾经去过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过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迅速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病人后要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防治的信息;
    同时加强对教职和学生的正确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避免谣言传播,维护校园稳定。

    学校应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及同学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老师或请同学转告老师。

    通知学生家长,并清楚说明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的病症,要求学生家长留意其子女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不宜上课,必须及时就诊。

    疫情发生期间,学校应尽量减少学校室内集体活动,增加学生室外活动。

    学校内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处理措施 及时隔离病人,尽快使病人得到治疗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病人群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的一切集体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之间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处理意见。

    疫点消毒。对学校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工作可请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操作或在其指导下具体实施,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通风换气。

    疫情调查。学校应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同学、老师以及家庭成员等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发生大范围疫情时,经学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后,学校应配合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对学校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

    必要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每日报告工作。

    向全体师生员工公布疫情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员工了解情况 ,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对被隔离观察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消除被隔离观察人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做好学生家长的接待与宣传解释工作。

    学校在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得到控制后,须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四)几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具体办法如下:
    细菌性痢疾: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宜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至其症状消失后,2-3次粪便细菌培养呈阴性,或大便正常一周才可解除隔离。对患者的住处和食具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传染。

    流行性感冒:病人就地隔离,隔离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要用漂白粉、来苏水等消毒,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如暂停大型集会等。建议接触者戴口罩,加强教室内的通风换气,或用乳酸、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对一些密切接触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施用某些非特异性药以阻断流感的蔓延。

    流行性腮腺炎: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隔离治疗,隔离病人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失止。痊愈后,须持医院证明,方可入托入学。提倡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并尽量做到外出戴口罩,加强食具等用品消毒。加强晨检,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麻疹:发现麻疹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一般接触者不进行检疫。开窗通气,切断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水痘:对患者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对学校中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加强教室通风换气。水痘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毒。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对患者可隔离,患者的用具彻底消毒。本病发生流行时,应严格禁止病人到游泳池游泳,为保护易感人群,其他学生也应暂停到游泳池游泳。对病人的治疗要彻底,以防其成为慢性结膜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应隔离治疗。对病人所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要进行及时的消毒。对其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家庭、宿舍等)也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对周围接触人群进行病原学检查。阻断粪_____口传播途径,搞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教育学生不饮生水,不共用餐饮具以及牙刷等个人盥洗用具等,消灭蚊蝇,妥善保管食物,不食生蔬菜和贝类食品。为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以提高人群的抗体水平 (五)学校传染病病例发现与报告流程 学校老师和相关人员可参照以下流程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病例:
    班级与学生 学校教师 教师要提醒班长或卫生委员在发现以下异常情况时立即报告老师:
    有学生出现发热、皮肤出现疹子、咳嗽、腹泻、呕吐等症状;

    班内有两个以下学生同时发病并有相似症状。

    晨检时多个学生病假,一定要询问家长原因;

    发现两个以上学生同时出现相似病症,如发热、皮肤出疹子、咳嗽、腹泻、呕吐等症状,应迅速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或者学校领导。

    怀疑个别学生患有传染病,也要通知校方做出适宜处理并叮嘱学生父母尽快带孩子就医。

    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或学校领导 登记和跟踪各班级师生病假或患病情况,做好常规病假及缺勤记录、健全学校晨检制度。

    发现以下异常情况,应立即上报当地疾控部门请求协助,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

    如学校某个班级或多个班级短期内同时出现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类似症状或共同用餐或饮水史;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呼吸急促、剧烈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