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对照材料 > 正文

    会计差错更正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20-10-13 11:08: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会计差错更正问题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着这样的行为,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短暂调整来操纵会计利润,通过对合并政策、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式、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各种减值准备项目的确认和提取等方式进行临时调整,从而达到企业自身的目的。只有明确了解会计差错的成因和背景才能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的危害,也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存的更正方法以及更好的运用会计更正方法。正确的理解会计差错与更正也有利于促使报表使用者保持理性的头脑、对公司行为进行适时的预警和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和决策,才能促进我国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报表信息的披露,更为相关会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建议,同时也为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 会计差错 更正问题 更正方法 Abstract:Accounting errors problem is a common problem today, there ar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such behavior, the use of short-term adjustment in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to manipulate accounting profits, through the merger policy, pricing basis, inventory valuation, fixed asset depreciation, as well as identify and extract all kinds of other ways to prepare projects for temporary impairment adjustments to achieve their own purposes. Only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background of accounting errors can be found in reality problems and harm caused, but also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xisting methods and better use of corrections to correct accounting method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ccounting errors and corrections is also conducive to urge 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to keep the rational mind, the company's conduct timely warning and make the right investment choices and decision-mak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our financial statements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more relevant accounting policy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of regulations to provide advice, but also for the companies to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Keyword:Accounting Errors Correct the problem Correction Method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引言 4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4 二、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5 三、会计差错与更正的有关理论基础 5 (一)
    会计差错概述 5 (二)
    会计差错的理解 5 (三)会计核算中产生会计差错的主要原因 6 (四)
    会计差错的种类及其内容 6 四、我国会计差错与更正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6 (一)我国会计差错与更正的现状 6 (二)会计差错与更正的主要问题 8 (1)准则名称的修订 8 (2)定义解释发生的改变 8 (3)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8 (4)增加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 9 (5)对前期差错在附注的披露要求更具体 9 五、我国会计差错与更正的成因 9 (一)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上述两种信息而形成前期的情形 9 (二)我国公司频繁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原因 10 (1)避免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10 (2)继续保持企业再融资资格 11 (3)维护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 11 六、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 12 (一)一般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方法 12 (1)划线更正法 12 (2)红字更正法 12 (3)补充登记法 12 (4)追溯重述法 13 (二)上市公司方面 13 结论与建议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会计差错更正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会计差错更正现象的屡屡发生是美国学者开始重视会计差错更正并展开研究的客观基础,在他们的研究中已经揭示会计差错更正存在一定的不当性,并且对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操作时经常出现技术性的差错,虽然十分小心,有时仍避免不了要有一个发生、查找和更正差错的过程。会计差错的产生不但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影响其工作效率,而且使得相应财务信息的失真,并有可能误导债权人、投资者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按照相关会计制度和法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对外提供可靠的信息。对于发生的会计差错,企业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更正处理。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作了相关修订,并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现时经济环境中企业滥用会计差错更正随意调节当期利润造成财务虚假的不良现象,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因此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管理和限制,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改,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并不多,从已有的资料来看,很少有人去做会计变更的实证研究,更多的只是做了准则方面的比较工作,相对比较深入的则是分析会计差错更正行为的动机以及诱因,重点是围绕着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会计差错原因以及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会计差错更正是全世界资本市场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例如,在美国资本市场,关于财务报表重述问题在过去十年内迅速上升,在1999—2000年,有7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因披露不当而进行了重述,并且数量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其中99年有234家,2000年有258家,2001年已达到305家,到2006年已迅速增至1876起。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公司也加入到了会计差错更正的队伍当中。尽管当前法制比较健全,监管力度相对也比较到位,公司的治理机制也比较完善,但是上市公司的重大造假事件依然经常发生,世通、施乐、戴尔等多家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会计差错更正中被曝光出财务欺诈事件,给众多投资者的信心甚至是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发表声明,过多的财务报表重述问题造成了资本市场成本大大增加,并且决定对这一问题及其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进行严格分析并通报结果。

    我国自打《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这一准则实施以来,会计差错更正更多的是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出现,甚至一直质疑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来更正操纵利润。市场运作是否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将直接影响投资者以及相关各方利益,但在红光实业、深圳原野、东方电子、银广夏等事件中,更是显示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顽疾,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描述,其中更为突出就是利润操纵现象。利润操纵手法也是层层更新,近年来常见的手法之一就是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来进行更正。自从《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开始实施,每年更正差错的公司数就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据统计,1999--2002年3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以前的年度报表具有重大会计差错并对此进行调整的上市公司就有576家。自此之后,每年都会有大约200家上市公司都有着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现象。由此可见,大约有10%的上市公司会计差错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何况其中也有很多通过更正差错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促使我们更应该去去反思其中的原因。

    从目前看来,会计差错既包括正常差错也包括恶意差错。正常差错是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疏忽导致的,其中包括会计估计上的差错、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以及一些其他的记录差错,它是一种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行为;
    而恶意差错则是指故意选择错误的估计方法或者是会计政策,以操纵利润,之后又通过会计差错更正的方式来进行纠正,很明显这是利润操纵行为。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的短暂调整来操纵会计利润现象,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式以及各种减值准备项目的提取和确认,实现企业自身固定资产折旧。只有明确了解会计差错的成因和背景才能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的危害,也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存的更正方法以及更好的运用会计更正方法。正确的理解会计差错与更正也有利于促使报表使用者保持理性的头脑、对公司行为进行适时的预警和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和决策,才能促进我国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报表信息的披露,更为相关会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建议,同时也为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建议。

    二、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注重二者的结合是本论文的方法论特征。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在会计差错方面,我国与国外以及我国新旧准则的差别。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找出现实中的一些欠缺的地方,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使得这些方案能在大部分的企业中实行。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差错更正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完善的对策。论文着重创新地分析会计差错与更正现象频发的原因,并指出相应的对策。

    三、会计差错与更正的有关理论基础 (一)
    会计差错概述
    要能够迅速查找会计差错乃至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识清楚会计差错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
    会计差错的理解
    对于会计差错的理解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

    广义的会计差错可以指在会计工作中的所有错误,包括算账、记账、报账、核算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会计监督、会计控制、会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故意犯的错误和非故意犯的 错误,还可以包括企业因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按制度规定对企业原来的会计估计、政策以及差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所作调整时发现的原先的错误等。

    会计差错的狭义理解是指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的会计差错。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时,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包括当前会计差错和前期会计差错。

    (三)会计核算中产生会计差错的主要原因
    (1)
    会计政策使用方面的差错。指企业因采用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错。如构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克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计入所构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将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该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时,就违反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因而产生会计差错。


    (2)
    会计估计上的差错。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对会计处理中的估计可能会出现差错,产生会计估计差错。如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的估计错误;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率的估计错误等。


    (3)
    其他差错。指除上述两种会计差错以外,企业发生的其他会计差错。如帐户分类及计算上的错误、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资本性指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对事实的忽视与误用等。

    (四)
    会计差错的种类及其内容
    (1)
    按其发生或发现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当前会计差错和前期会计差错。

    当前会计差错是指会计人员或审核人员在本会计核算期间发生或发现的属于本期的错误。当前会计差错往往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或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发生或发现的。


    (2)
    会计差错按其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的程度可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重大会计差错以外的会计差错。在2006年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定义。

    四、我国会计差错与更正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我国会计差错与更正的现状 我们对我国1999-2004年的会计差错更正情况作了如下表所示的统计。

    1999年-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年份 统计项目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差错更正公司总数 60 92 335 314 229 128 上市公司 949 1008 1160 1224 1287 1377 非立即更正 22 29 121 112 76 62 立即更正 9 17 126 120 80 43 发生差错更正但无法用于研究的公司 29 46 88 82 73 23 非立即更正公司/差错更正公司 36.67% 31.52% 36.12% 35.67% 33.19% 48.44% 立即更正公司/差错更正公司 15% 18.48% 38.22% 34.93% 33.59% 37.61% 差错更正公司/上市公司 6.85% 8.92% 29.31% 26.06% 17.79% 9.30% 从表中统计的情况可以看出:
    (1)现如今,会计差错更正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尽管到2004年差错更正公司比例下降到9.3%,但这个比例依然意味着每十家公司就有一家犯错,应十分注意。

    (2)会计差错更正事件总体处于呈递减趋势。99年至04年深圳和上海两市的上市公司数分别为:949,1088,1160,1224,1287,1377;
    这就表明,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6.85%,8.92%,29.31%,26.06%,17.19%,9.3%;
    披露了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数分别为60,92,335,314,229,128。从这里可以看出,在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的现象出现达到高峰,然后以一个递减的趋势逐年减少。这有可能和近些年来我国与此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和日趋成熟有关。比如,在2004年1月,我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在关联方交易及关系、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和会计差错的更正等方面做了更细致的改动。

    (3)上市公司发生会计差错不立即更正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如表中所示,到了2004年,尽管更正差错的公司不仅仅从总量上大大减少,而且在比例上也大大下降,但是在非立即更正公司与差错更正公司总数相比较来看,反而达到了最高48.44%,而在1999年到2004年之间,非立即更正公司在差错更正公司数中常常占有的比例在30%以上。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越来越愿意“打埋伏”,有了差错不马上更正,而是一拖再拖,这种现象如果不给予及时的制止,就会越来越混乱,严重的干扰证券市场秩序。

    (二)会计差错与更正的主要问题 2006年2月15号,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具体准则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其中《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调整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下简称新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第28号》(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

     (1)准则名称的修订
    新准则的名称做了修改,将原准则名称中的“会计差错更正”修订为“差错更正”。

     (2)定义解释发生的改变 ○1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取消了“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

    前期会计差错是指因为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了下面这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产生的误报或者是遗漏:一是在编报前期报表时能合理预计并得到可靠信息;
    二是在前期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得到相关的可靠信息。前期会计差错一般包括会计政策应用错误、计算错误、大意或曲解事实以及徇私舞弊现象,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前期会计差错往往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后或下一会计年度发现的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即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差错事项。

    “追溯重述法”是新准则增加的定义,“是指对某项交易或者某件事项变的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即该事项或交易初次发生就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的方法”。

    (3)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在对前期差错的更正会计处理上,新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来更正前期差错,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可行的除外”。而旧准则中采用的是追溯调整法。将新旧准则对比后不难发现,新准则只规范那些重要的差错,但是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方法一致,只是新准则明确称为“追溯重述法”。

    (4)增加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   新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可行的, 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一并调整,或者采用未来适用法。” 具体做法是:当企业前期差错对列报的一个或多个前期比较信息的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应当追溯重述其可行的最早期间的负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相关的期初余额;
    当在当期期初确定差错对前期的累积影响数不可行时,企业应从最可行的日期开始用未来适用法来更正差错。新准则与就准则比较起来,更为严谨,也更具可操作性。

    (5)对前期差错在附注的披露要求更具体
    旧准则中只要求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和更正金额,而修订后的新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一是各个前期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
    二是,前期差错的性质;
    三是,无法重述的,说明事实和原因以及进行更正的时点、以及具体更正情况” ,并规定“在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对于以前已披露的前期差错更正信息和会计政策变更不需要重复披露” 。新旧准则对比可明显看出,新准则对差错更正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和精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报表使用者就能更具体的掌握产生前期差错年份的真是财务状况,有利于其据此做出更为正确精准的决策和判断。

    五、我国会计差错与更正的成因 (一)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上述两种信息而形成前期的情形 (1)运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比如说,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了购建固定资产而借款,在固定资产未交付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后发生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固定资产的价值,应当予以资本化,则是法律或者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

    (2)账户计算及分类错误。比如说,某家企业买了五年国债,打算长期持有,但记账时却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了错误的账户分类,并导致在长期投资的分类以及资产负债表上流动上也有误。

    (3)对事实的误用和忽视。比如说,某家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按确认商品收入的原则来确认,但实际上应按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

    (4)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出现差错。比如说,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但实际上工程人员的工资一般都被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将工程人员的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错误。

    (5)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预计使用年限,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6)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比如说,如企业在发出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如果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确认营业收入。

    (7)漏记已完成的交易。例如,企业在期末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但是企业商品已发出,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均已满足。(8)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摊销的费用在期末未予摊销。

    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如不加以调整,会使公布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不可靠,并使债权人、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阅读者的判断或者是决策产生差错或者是误导。此外,企业不恰当使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也会产生中大会计差错,应当予以更正和重视。

    (二)我国公司频繁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原因 近几年来,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1998年仅有4家,而到了2001年就达到了300多家,2006年更飙升至500多家,数量急剧上升。同时,从披露的内容来看,调整事项日益增多、更正金额日益增大,这一现象值得关注。近两年一系列会计规章的颁布实施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日趋规范的会计环境下,利用会计差错更正尤其是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错即以前所说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是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缘何频频更正会计差错?根据对以往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主要几点动机:

    (1)避免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按照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若第三年再亏损则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因此不少上市公司会选择利用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实现年度间的利润调节,以避免因连续亏损而遭遇“特别处理”甚至“退市”的命运。于是企业财务盈余的怪现象产生了:亏损年度巨亏,盈利年度微盈。[ 【例4-1】某ST公司2004年度亏损4900万元,2005年度盈利539万元,2006年又亏损490万元。审计中发现如下情况:该公司2005年的会计差错更正调减了期初留存收益800万元,系发现了“漏提的2004年售后服务维修费用和销售返利费用等”。针对这个差错,公司调减期初留存收益800万元。那么这800万元的差错是否具有公允性呢?其提取依据是什么?经分析发现,2003年至2006年各年营业收入差别不大,均在一亿元左右,售后服务维修费用和返利费用,如果以销售收入为基础提取,则各年的同类费用应该区别不大,甚至营业费用在三年中差别也应不大。但从比较会计报表中却得到了三年营业费用分别为:2004年2712万元,2005年1047万元,2006年则锐减为694万元。其中“猫腻”不言而喻:该公司利用所谓的“会计差错更正”,将本属2005年的费用“更 正”到2004年负担,“轻装上阵”的2005年“一举”赢利539万元。但简单测算后就会得出结论:2005年实亏261万元(800万元-539万元)。


    (2)继续保持企业再融资资格
    我国再融资政策将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刚性指标,企业为达到这个标准可以在ROE的分子(净利润)和分母(净资产)上做文章,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法调减前期利润。这样做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比,可以减少前期净资产余额,达到提高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特殊效应,为企业创造融资条件。

    【例4-2】某ST公司是一家以机床制造为主的公司,产品的成本计算是以定额成本结转销售成本,而2004年改用实际成本法。后来发现,2003年因误用定额成本法致使2003年度少转销售成本2000万元,公司补制了2003年初的董事会决议:“公司决定从2003年起采用实际成本法”。2004年公司发现这一会计差错后,及时进行了更正,减少了2004年的期初留存收益2000万元,同时减少存货2000万元。由于2004年初的存货减少,使2004年按实际成本计算的销售成本大幅降低,当年一举盈利680万元。


    从上述“更正”中,我们有以下疑问:该“差错”确是错误,还是经过更正反而形成了一项差错?一般地讲,企业定额成本的制定都是在实际成本测算基础之上 的,如果主要材料和人工价格变动幅度不大,则定额成本比之实际成本也应相差不大。2004年和2003年相比较生产条件变化并不大,那么,2000万元的差错调整其奥秘何在?后经调查得知,A公司正在申请一项贷款,银行要求2004年销售利润率必须达到8%,且连续三年盈利。该公司2002年和2003年经营形势较好,但2004年受资金紧张、产品质量问题困扰,生产形势不好,为使洽谈中的这笔贷款顺利到手,不惜“以丰补歉”,适当降低2003年利润,补贴至2004年,使企业具备了再融资条件。


    (3)维护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
    目前,有许多企业重金聘请经理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日益盛行。而高管人员的报酬,除职务工资外,一般还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酬金或期权股份,从而诱发了企业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财务舞弊的行为动机。

    【例4-3】在对某上市国有公司进行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时,发现2005年的一笔会计调整事项:“2004年原材料盘盈8400吨,企业增加存货367.5万元,冲减期间费用367.5万元;
    2005年经核查,企业认为该盘盈事项系重大会计差错,应予更正,调减存货367.5万元,调减期初留存收益367.5万元”。审计人员对此感到有些蹊跷。经再三追问,财务科长道出了原由:该公司系承包经营,当地政府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给予高管人员奖励。为了多套取政府资金,企业虚构了一笔存货盘盈。在此目的得逞后,2004年又面临存货实存与账面有367.5万元的差额,为了平账,又作了更正处理。政府奖励一般以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为依据,即使随后被发现,时过境迁,甚至人员都调离了,一般很难再追究其责任。

    六、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 (一)一般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差错发生后,大都会在会计账目或会计资料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准确。所以必须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1)划线更正法
    划线更正法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用划线的方式注销原有记录,从而达到更正错误效果一种方法。如果在登记账簿时出现错误,可运用这种方法对错误的数字或字数进行更正,它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账簿上错误的数字或文字用笔划一条或两条细红线表示注销,但被注销的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从而可以看出会计错误的原貌。其次,在划线上方空白处用符合规定的墨水来正确填写数字或文字,更正人员并且要在在更正处加盖名章,以明确责任。第三,对于错误的数字,不能只划掉其中个别数码字,而是应全部划线更正。例如,账簿中把正确数字685 000误记为658 000。更正如下:
    685 000 658 000
    (2)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用冲减原记数额或者是红字冲错从而达到更正或调整账簿记录目的的方法。红字更正法也可以用来调整账簿记录。采用红字更正发,有利于正确反映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并能保留原会计错误的本来面貌。早会计分录记入账簿后,如果发现帐户对应关系有错,或对应关系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当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时,均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更正。对于帐户对应关系的错误,可先提前编制与错误分录相同的分录,冲销原来的错误关系,其中金额用红色笔书写,然后再制作正确的会计分录。对于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的错误,可按原来的帐户对应关系编制会计分录,其金额应为原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的差额,用红字书写,红字书写的金额在计算时可以起到冲减的作用,从而冲销多记数。

    (3)补充登记法 在结账或记账后,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虽然没错,但如果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可用补充登记法来进行更正。更正时,根据原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差额以及原来的帐户对应关系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相同的凭证,并且注明“补记×月×日×号凭证少记数”,以此补充登记入账。若在结帐后,发现有的记账凭证中全部或部分帐户漏记,也用这种方法直接在账簿中进行补记。但需要在摘要栏中注明“补记×月×日×号凭证漏帐”字样。

    如果记账凭证没有错,只是账簿记录少记了的,也用这种方法补充登记,但在摘要栏中指明“×月×日某项经济业务少记金额现予补记”。   (4)追溯重述法 旧准则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是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新准则规定:除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之外,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来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是如果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未来适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视同当期差错一样更正。追溯重述法与未来适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纠错针对性更强、更准确,但过程复杂,成本较大。应用指南同时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二)上市公司方面 2006年2月15号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新准则较旧准则,新准则只规范重要的差错,也就是针对上市公司容易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错进行利润操纵,因为旧准则实行的时候,上市公司主要用来操纵利润的手段就是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新准则中更改为“重要的前期差错”,并对其更正方法做了修改,旧准则用“追溯调整法”进行更正,新准则明确用“追溯重述法”,并且规定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使其更为严谨,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制度漏洞造成财务虚假。对无法追溯重述的条件也有具体规定,就以前某一特定期间而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可认为无法对某项前期差错应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
    (1)应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对管理层在该期当时的意图做出假定;
    (2)应用追溯重述法的影响数是不能确定的。  (3)这种方法要求对有关金额进行重大估计,并且不可能将这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信息和提供有关交易发生时存在状况的证据和与其他信息加以区分。实际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并按规定执行。

    新准则中还新增加了“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的规定。使得财务报表信息更为真实可靠,更具有相关性,也更有利于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缺口混淆视听,模糊表述,使财务信息使用者受到损失。值得该注意的是,新准则中,将舞弊产生的差错单独做了强调。对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按原制度作为当期事项计入营业外收入中;
    新准则规定应作为会计差错,进行追溯重述。这当然也缩小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

    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中对前期差错在附注中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新准则要求,除了需要披露前期差错的性质,还需将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更正金额和受影响的项目都一一披露出来;
    如果无法进行追溯重述,说明其原因,并且对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也要进行说明。如果上市公司完全按照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报表使用者就可以知道产生前期差错年份的真实财务状况,有利于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之前的旧准则没做此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对差错更正的具体情况不予披露或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详细,加大了上市公司对差错更正处理的随意性,也是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不实的“温床 ”。这样就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操纵利润,进而使得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见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是一大进步,新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结论与建议
    会计核算中的差错是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常有发生的,尽管小心翼翼,有时仍免不了要经过一个发生差错、查找差错和更正差错的过程。会计差错的产生不仅会使财务信息失真,而且也会相应的增加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并且有可能误导债权人、投资者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因此,为了控制和杜绝差错的发生,会计外部相关监督机构和会计内部管理部门都必须重视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更正会计差错,利用会计差错的更正进行利润的操纵,造成财务信息虚假,这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会计环境中的一大诟病。虽然新准则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此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准则实施2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现象却仍趋普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来加强当前企业利润操纵的管理。

    现实的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阶段,会计准则所需要应对的矛盾也是不相同的,因此,会计准则是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建设过程的。新的会计准则虽然对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起到了限制作用,在很多方面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然而,也在另外一些别的方面对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留下了一定钻空子空间。因此这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永远都不会有终点,而是需要随着我国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做出相应的修改的,只有不断的完善其规章制度才能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


    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管理和限制,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人员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

    除此之外,还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即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社会监管是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委托单位的审计监管,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管,就需要革新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要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社会监管的效力。要加强政府监管,就需要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使各政府部门在企业会计监管中明确各自具体的职责权限,从而防止监督过程中出现疏漏和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
    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在这四年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使我在专业技术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感谢母校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感谢母校所有专业老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满载而归,感谢大学四年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同学。在制作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曾经向老师们和同学们请教过不少的问题,老师们的热情解答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才使我的毕业设计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准则2006. 第1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第1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肖虹主编.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第1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赵书和、陈敏.新旧会计制度精要比较与案例说明.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李敏.会计查错技术.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贾丛民、赵保卿、谢志华主编.会计错弊及其查证与调整.修订第1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刘永泽、陈立军主编.中级财务会计.第1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9]雷光勇.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异化研究.第1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崔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解读与案例分析.第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1]陈晓红主编.事业财会.2003年第4期.CN 43-1236/F.2003 [12]张海静.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及更正方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21-22 [13]李实伟. 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建议〔J〕. 民营科技,2009,(6):50 [14]朱振宇,张莉. 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181 [15]刘莉.浅议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J〕.理论界,2009,(4):173-174 [16]John C. Coffee. Jr. What caused Enron?:A capsul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1990ps.Working paper. 2003 [17]William R, Kinney.Jr, Zoe-Vonna Palmrose,Susan Scholz.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non-audit services: What do restatements suggest? Working paper. 2003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