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80后退伍老兵补多少钱 [“80后”老兵壮歌行(连载之一)]

    时间:2018-12-24 17:03: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蜚声军内外的艺术大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今年80岁了。   中国传统老话,人过八十,就进入耄耋之年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还能干什么?可眼前这位自称“阎老肃”的阎肃,却笑称自己是“80后”。老爷子端坐时犹如老僧入定,言谈时迸发激情似火,白发如霜却声似洪钟,他侃侃而谈自己人生岁月中那些难忘的故事,令我们着迷,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慨丛生,浮想联翩!尽管他一再强调:我就是个普通人,从未把自己当个什么“人物”……
      据说,在空军40余万现役军人中,阎肃是最老的兵之一。其实在全军也大抵如此――也据说,这老爷子今生不大可能“退休”,就这么一直干下去。这位已进入“80”后的老兵,脑子依旧灵,思维依旧敏,短信发得飞快,上网、看大片、读武侠小说、会唱周杰伦的歌……
      
      “我已经是一名老兵了,军装一穿60年,廉颇老矣,壮心犹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拼命为部队服好务。”
      ――阎肃
      
      不夸张地说,当今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领导百姓,没有听到过阎肃作品(尽管也许不清楚是他所写)的人,恐怕是寥寥无几;只要是个喜欢唱歌的,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没唱过或哼哼过阎肃作品的,也只怕很难找出。
      《红梅赞》《绣红旗》《唱脸谱》《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五星邀五环》……这些家喻户晓、流行久远的歌,全出自阎肃笔下,更不用说还有那部中国民族歌剧扛鼎之作《江姐》和那首已在军营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空军“军歌”《我爱祖国的蓝天》。从军60载,创作了1000多部(首)深受民众和官兵喜爱的文艺作品,获国家和军队文艺奖100余项,参与策划包括16届央视春晚、21届双拥晚会在内的100多场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文艺活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这,就是阎肃回报给他毕生钟爱的军队文艺事业的累累硕果。
      在这些骄人业绩背后,铺展的是阎肃80年生命、57年党龄和军龄,一条既普通却也传奇的人生轨迹……
      阎肃原籍河北保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7岁的阎肃随家人躲避战乱,从保定辗转武汉跑到重庆,流落在重庆教会里栖身。从11岁到16岁,阎肃在修道院一呆5年,每天诵经、唱诗、学拉丁文。阎肃聪明好学,深得神父喜爱,所以经常能享受“上钟楼敲晨钟”的荣誉。1946年,就在学校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准备当做未来的“精深教父”培养时,他父亲的一位思想进步的朋友极力劝说家人,让阎肃离开修道院,考取了重庆的南开中学。
      进入南开中学的阎肃一下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呼吸到自由和新鲜的空气。生性活泼的他很快参加了学校的文艺社团,一个叫赵晶片的老师经常安排他排演节目,他和同学们一起排演《黄河大合唱》,自编自演讽刺小话剧《张天师做“道场”》,赵老师给他们传看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推荐他们读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可是后来,赵老师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并杀害了。阎肃这才知道,可亲可敬的赵老师原来是一名地下党员……不久,校场口事件,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事件接连发生,中国该向何处去?青年人的理想在哪里?就在阎肃感到痛苦和迷茫之际,又有一些进步老师和同学给他悄悄送来《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他一口气读完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心中一下子豁亮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上大学后,他很快接触了地下党组织,并秘密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他像一团火一样投身到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铁心跟党走,风雨不回头!
      从本来要去做“上帝的仆人”,转而头也不回地信仰共产党,或许是阎肃那一代青年学子顺应时代大潮的一种必然,而他毅然走进军营,却源自他没穿军装却上前线的朝鲜之行。
      1952年,作为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中的一名宣传员,阎肃随队到朝鲜去慰问参战部队,第一次来到了枪林弹雨的前线。他回忆说,那最让他揪心的是“生死就在一瞬间”。有时到一个连队演出,头天看到的还是一张张年轻生动的脸,围着他们演出队说说笑笑,可第二天看到的就是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一具具尸体。一天,他从一个阵地转到另一个阵地去演出,翻过一座大山时,他一下子惊呆了:只见山岗上的墓碑一座接一座,一片连一片,所有墓碑都冲着祖国的方向,有的墓碑上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那一刻,一股悲壮的浩然之气在他胸中腾腾升起。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些战死在异国他乡的兄弟,许多人都和自己年龄差不多,他们为了祖国连命都可以舍去,自己还有什么不能付出?一个一生无悔的抉择也在此际决定:我也要当兵去!
      从朝鲜战场回来,艺术工作队大部归属于部队,阎肃终于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艺兵的岁月。先在西南军区文工团,两年后调入空政文工团,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无论顺境逆境、得意失意,也不管是磨难坎坷、鲜花锦绣,什么都没改变过他那颗炽热的从军报国心。
      阎肃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他曾经是文工团首屈一指的全能“打杂”:唱歌,跳舞,演戏,说相声,打快板,干催场、管汽灯、拉大幕……那时提倡一专多能,他居然是一专“八”能。业余时间他从没有过星期天,最常去的就是两个地方――书店、戏园子。大剧、小戏、电影、曲艺、交响乐他全看,就连一些地方小剧种的戏他都一出不落。钱少就买最差的票,舍不得坐公交车就走着去。再就是伏案看书,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看一天。看千出戏,读万卷书,“五谷杂粮”养人,他吃什么都香。他的智慧是融政治,艺术、历史为一体的。
      于是乎,在空政文工团,阎肃一边继续“全能”着,一边尝试着写戏,由活报剧开始,配合形势出手快。后来他的小戏,写一个火一个。团领导就说:“你到创作组专门写作去吧。”这么着,阎肃就进了文工团创作组。
      
      “一籽落地,万粒归仓。一旦确定了干什么,你就要学会‘扎猛子’,不能浮在表面,要往根上去,这样才会开花结果。”
      ――阎肃
      
      阎肃是一本书。
      翻开来,1000多部(首)作品辉煌耀眼;读下去,每件事似乎都很普通;深进去,方能领悟他平凡中的不平凡。他坚信一条: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人,但也不会对谁过分地眷顾。
      1959年,阎肃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下连当兵。时间长了,他跟机械师、机械员、特设师、无线电员,全都交上了朋友,连飞行员也都熟悉了。一天傍晚,看着别人的飞机都回来了,而阎肃他们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还没回来,大家全都一个姿势手搭凉棚眼睁睁看着天。阎肃也跟着看天。看着看着,灵感来了:地上的他和天上的他,心都在天上。对,地上的他和天上的他,都爱这片天。当晚,阎肃当兵一年的积累全都付诸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很快就出来了。
      歌词出来以后,姜春阳、羊鸣谱曲。后来,团里下部队演出就唱这个歌,一下子就火了。这一“火”,火了半个世纪,几代空军官兵,哪一个不是唱着这首歌走进军营、飞向蓝天的?
      1958年,空政文工团成立歌剧团,阎肃和姜春阳、羊鸣等都成为了创作组成员。后来,阎肃写了一个歌剧《刘四姐》,交给姜春阳和羊鸣谱曲。演出后部队反映不错,有些兄弟团体也排了这部戏,山东人民出版社还给出版了,寄给他们300元稿费。为了感谢歌剧团的导演、指挥、主要演员,阎肃他们拿着这些钱,请大家吃了一顿“涮羊肉”。
      一边“涮”着肉,一边议论下一步该写什么。大家调侃道,“接着干啊,再让我们‘涮’一顿!”那时,小说《红岩》正流行,全国好多文艺单位都在编演《红岩》。阎肃就说:“我们也演《红岩》,但主要演女主角江姐。”
      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的故事,阎肃在学生时代就太熟悉了。“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从事专业创作后,他一直想把这个题材写出来。不久正好赶上阎肃回锦州休探亲假,爱人上班,他趴在炕上写了18天,一气完成了《江姐》初稿。
      剧本拿回团里讨论,念得好多人感动掉泪。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先肯定了这个题材好,接着对《江姐》提出八字方针:精雕细琢,打造精品。于是阎肃和曲作者怀揣剧本数次进川东,采访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属和战友声泪俱下忆当年。为切身感受人物情境,他甚至将自己关进渣滓洞蹲了7天铁牢,戴上脚镣手铐,坐上老虎凳,脑子里立时浮现出尖利的竹签一根一根钉进江姐10根手指时的惨烈……他胸口像着了火一样难受,夜里经常在噩梦中惊醒,那种刻入骨髓、融入情感的生活体验,后来都融入了《江姐》的创作中。
      剧本定稿,曲子也完成了,大家在一块讨论,唱得摇头晃脑还带着手势表情,没想到团领导兜头一盆凉水:一个音符都不要,“枪毙”重来。说是“地方戏”味儿太浓,哪能在全国打响?几个人顿时蔫了,几天后缓过神,一咬牙一跺脚,重新采风。走遍燕赵大地吴越水乡,在江南跟上了一家小婺剧团,晚上看演出,白天在水库边研讨音乐素材。
      音乐基本成功了。但还没完,刘亚楼说:“我在莫斯科看歌剧《卡门》,主题歌非常好,《江姐》是不是也写一个?”阎肃说行!歌词出来了:“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风急浪险也寻常,心中自有红太阳……”曲子谱出来,川江号子味,一试唱,直接又给毙掉。
      又憋住了。几个人郁闷散步,阎肃说,一个朋友约我写个歌,《红梅赞》,我念给你们听听……没等念完,词稿就被作曲抢走了。最后刘亚楼拍板,就它了!
      开始排演了。然而几个作者心里还是没底,到底能不能传唱开?不多几天,灯市口同福夹道大院(原空政文工团驻地),演员唱、孩子唱,连食堂大师傅一边和面也一边唱:“红岩上红梅开……”妥了!肯定能流行。
      就这样前前后后他和大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从剧本到曲谱反复修改了几十次,又经过一年多的排练,一部经典由此诞生,盛演数十年不衰,伴随着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
      《江姐》红遍全国,到处巡演,阎肃又开始转移新的阵地。1964年12月,他去西藏体验生活。同样是搞创作,现如今我们也见过一些作家艺术家去“体验”生活,无非是走马旅游一番,而阎肃是如何“体验”呢?就如同为了写好江姐愣把自己也“关”进铁牢,他完全是把自己当一个驻藏部队的普通战士来折腾――坐着解放牌大卡,沿青藏公路一个兵站一个兵站地翻山越岭,整整“爬行”18天,到达海拔5000多米、零下40多度的一个空军气象站,晚上垫4床垫子、盖5床棉被,仍冷得睡不着……这才是我们高原官兵们的真实生活啊。接下来的日子,《雪域风云》剧本从他胸臆间喷薄而出。
      《走在春风里》《长城长》《军营男子汉》《打赢歌》《云霄天兵》等一大批优秀歌曲,都是阎肃在一线生活体验创作出来的。只要有空军的地方,就会留下阎肃体验生活的身影。他至今仍津津乐道:我除了没去过台湾,哪儿都去过,这还得感谢我们空军呐。
      汉唐魏晋,诗词歌赋,乃至《诗经》《楚辞》,是阎肃从“童子功”到今天的最爱,而南北戏曲、皮黄曲艺,乃至天桥杂耍之类,同样也能“化”为他的艺术积淀。人说这老爷子“神”了,既能写出京腔京韵十足、大雅归俗、俗中见雅的诸如《唱脸谱》《烤白薯》《前门情思大碗茶》,也能写出像《雾里看花》那样唯美、朦胧、富有哲理的作品。其实《雾里看花》的出炉还真有点故事,1994年,央视要搞一台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晚会,请阎肃出山给写个歌,阎肃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拿过来才发现,还真没法写,总不能直接就唱“全国不要做假药,全军切勿买假货”吧。他闭目面壁开始琢磨,突然想到川戏《白蛇传》“水漫金山”一折中,白娘子到湖里,法海找不到了,“待吾神睁开法眼,叫你无处藏身”,灵光顿时闪现,法眼――慧眼,“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拍大腿,成了!一首“打假歌”能广为传唱,人们不能不感叹:阎肃,了得!
      蜂酿百花蜜,香甜留人间。有人曾把乔羽和阎肃两位词坛大家做了比较,“乔老爷”的底子是正宗的儒家教育,古文底子极其扎实,而“阎老肃”的底子主要来自民间的戏曲词赋。大师乔羽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只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只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在我们看来,这话不也正是阎肃的真实写照吗?
      (未完待续)
      摘自《中华儿女》

    相关热词搜索: 壮歌 老兵 连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