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缓控释制剂

    时间:2019-01-23 04:39: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421-01   一 引言�    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是指药物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或溶蚀,或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缓控释制剂所用的制备技术主要有膜包衣技术、骨架技术、渗透泵技术等。缓控释制剂的剂型主要有口服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微囊、微球等;注射剂;植入剂;凝胶剂;和贴膜剂等。缓控释制剂所用的辅料主要有纤维素类、聚乙烯醇、明胶、环糊精类、丙烯酸树脂类等。缓控释制剂的主要适应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哮喘、肿瘤、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疼痛等。�
       国外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而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对中药缓控释制剂进行研究,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且由于中药的固有特性,如有效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药代动力学不明确等,仅仅将化学药缓控释制剂的技术照搬过来并不能适用于中药,从而使得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尚不能满足临床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需求。
       但是由于缓控释制剂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如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少、血药浓度稳定等,近年来我国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仍然是逐年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提高。对中药缓控释制剂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变中药传统剂型落后的缺点,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并有助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早日实现。�
       下面,通过对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进行统计,来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技术现状�
      (一)检索:虽然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释药规律和体内血药浓度等不完全相同,但区别并不显著,且二者均能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有效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尽量避免体内血药浓度的波动。因此本文并未将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加以区分,而是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的。�
       另外,由于中药单体化合物结构明确,理化性质较为清楚,其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制备与化学药基本一致,因此,本次检索并没有将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缓控释制剂包含于其中。本次检索针对的仅仅是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和复方中药的缓控释制剂。�
      1 检索的数据库和时间范围: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因此,本次检索使用的数据库为中国专利数据库(CNPAT),检索日期为2011年7月15日,即检索的是2011年7月15日之前公开的有关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文献。由于专利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即行公布。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因此,申请日在2010年1月15日之后的相关专利申请,除非申请人要求提前公开,否则并未被录入到中国专利数据库中。也就是说,在本文的统计结果中,2010年和2011年的相关专利申请数据是不完全的。�
      2 检索策略: 本文通过关键词、分类号等检索方式,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之后对检索到的专利文献进行手工筛选和统计。
       检索所用的关键词:缓释、控释; 检索所用的IPC分类号(《国际专利分类表》第8版): A61K035:含有其有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 A61K036: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 A61K031: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
      3 检索结果说明:经过筛选,得到关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文献共139篇,得到关于化学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文献共1650篇。�
      (二)检索结果统计�
      1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情况:
       截至2011年7月15日,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总量为139件。从时间分布上看,最早的申请在1996年提出,仅1件。1997年和1999年均没有申请提出。2000年至2003年,专利申请量处于稳定的低水平增长状态。2004年申请量有所下降。从2005年开始,申请量又有所增长。申请量在2008年达到高峰,为22件。此后,2009年和2010年的申请量又稍有回落,而2011年的申请量为0,据分析,这可能与2010年和2011年的申请数据不全有关。具体数据见图1。�
      �
      图1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
      2 我国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情况: 截至2011年7月15日,我国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总量为1650件。从时间分布上看,最早的申请在1987年提出,仅1件。1988年、1989年和1991年均没有申请提出。1992年至2001年,专利申请量基本处于稳定的低水平增长状态。从2002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出现大幅度增长,并在2006年达到高峰,为331件。2007年至2009年的申请量虽然较200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和2011年的申请量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00件和6件,但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两年的申请数据不全。具体数据见图2。�
      �
      图2 我国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按时间分布�
      3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
       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139件专利申请中,授权47件,占申请总量的33.9%;视为撤回27件,占申请总量的19.4%;驳回2件,占申请总量的1.4%;正在审查、尚未结案的63件,占申请总量的45.3%。在已经结案(即最终被授权、视为撤回或驳回)的76件专利申请中,授权率为61.9%,视为撤回率为35.5%,驳回率为2.6%。具体数据见图3。�
      �
      图3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
      4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按时间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139件专利申请中,共有47件被授予专利权。从时间分布上看,专利申请授权量在2007年达到小高峰,为11件。但是总体上看,授权量仍然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具体数据见图4。�
      �
      图4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按时间分布�
      5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截至2011年7月15日,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为企业的有68件,占申请总量的46.3%;申请人为院校的有37件,占申请总量的25.2%;申请人为个人的有22件,占申请总量的14.9%;申请人为研究机构的有16件,占申请总量的10.9%;申请人为医院的有4件,占申请总量的2.7%。由于某些申请为共同申请,申请人为2个,甚或3个,因此上述数据是将多个申请人分别计算得到的。具体数据见图5。�
      �
      图5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
      6 最终被授予专利权的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最终被授予专利权的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47件专利申请中,申请人为企业的有23件,占企业申请总量的33.8%;申请人为院校的有13件,占院校申请总量的35.1%;申请人为个人的有6件,占个人申请总量的2.7%;申请人为研究机构的有4件,占研究机构申请总量的25%;申请人为医院的有2件,占医院申请总量的5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按药效物质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5日,在中药缓控释制剂的139件专利申请中,药效物质为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的有74件,占申请总量的53.2%;药效物质为复方中药的有65件,占申请总量的46.8%。�
      8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前6位申请人、其申请量及申请的法律状态�
      三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数据分析�
       1 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总量为1650件,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总量为139件,前者是后者的将近12倍。从最早申请时间上看,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1987年,而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1996年,相差了将近10年的时间。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从1987年的1件到2006年的331件,共增长了300多倍。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量从1996年的1件到2008年的22件,共增长了20多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能力有所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发展与化学药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发展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从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上看,不论是与全部申请量相比,还是与已经结案的申请量相比,授权率都是比较高的。但是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专利申请的授权量从时间分布上看,从2000年至2011年,仍然处于低水平增长的状态。�
       3 从申请人的分布状况上看,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占了申请总量的绝大部分,共82.4%。这表明由于缓控释制剂的投入大,研究时间长,其研发力量主要还是依赖于资金和科研实力均较强的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个人由于资金不足、研发能力不够,因此申请量较少。从最终的授权率上看,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的授权率均较高,而个人的授权率则很低,仅为2.7%。表明在缓控释制剂方面,个人的发明高度不够,或是申请文件撰写存在问题,从而导致授权率偏低。�
       4 从药效物质上看,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量要多于复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量。这表明,因复方中药较之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其有效成分更多、理化性质更复杂、药代动力学更不确定,复方中药缓控释制剂较之单味中药有效部位缓控释制剂的辅料筛选及制剂处方设计和成型工艺的难度更大,因此其制备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5 从申请量位于前6位的申请人及其申请量看,拥有至少两件申请的申请人绝大多数为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共48件,占前6位申请人申请总量50件的96%。个人申请中,只有刘玉一人拥有2件申请。说明目前国内具有较强的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研发能力的主体仍是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反应当前国内该技术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四 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趋势�
       随着药物剂型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已经很难满足临床治病的需要。加快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发,是临床应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较之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而言还有很大差距,中药缓控释制剂仍明显落后于化学药缓控释制剂,但是仍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具体而言:�
       1)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药效物质大部分都是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和复方中药,因此仍应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2)选择一些副作用较强的中药、或是用于治疗慢性病的中药,采用缓控释制剂的形式,以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作用;�
       3)应用现代的提取分离技术获得中药有效成分;�
       4)加强中药药效物质及其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5)加强药用辅料的研究;寻找新的、具有良好性能的辅料;通过实验,对现有辅料及其用量进行筛选;�
       6)对制剂处方及其成型工艺进行优化。�
      五 总结�
       总之,虽然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随着药物剂型的发展,原有的传统中药剂型已经很难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中药缓控释制剂是中药制剂领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专利技术通常代表着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尽管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已经得到发展,但及时掌握缓控释制剂专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范碧亭,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刘天宇等,浅析中药缓控释制剂,黑龙江中医药,2009,(3),50-51;�
      [3] 张娅等,中药缓控释制剂及药用辅料的研究进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64-66;�
      �
      作者单位:100088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控释 发展趋势 制剂 专利技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