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颠沛流离多少载,终得传世年复年 颠沛流离十余载,下一句是什么

    时间:2019-02-05 04:32: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无用师总有顾虑,恐有巧取豪夺者围绕着《富春山居图》滋生争端。诚然,像《富春山居图》这样一幅6接的纸本水墨画,其宽达33cm,长则达到636.9cm,且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自然是众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后人称赞《富春山居图》的言语归纳起来大体是说其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而能呈现出如此意境,自然要归功于黄公望多年来的潜心观察与悉心创作。常有人说黄公望是在79岁左右开笔,大约过了三四年的光景,将画作完成。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开笔于79岁没问题,到画作完成远比前者提及的漫长很多。黄公望并非是停留在富阳这一个地方作画的。他是将卷轴带在身上,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随时作画。而黄公望自己也在《山水诀》中提及到这样的创作经历:“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这就好比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说的“收尽奇峰打草稿”。而这一画就是七八年的时间,终于造就了这幅让人叹为观止的惊世佳作。
      当我们展开画卷,呈现在眼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开,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而作为《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藏者,无用师在画作还未完成时便已在其之上题跋,并将其细心呵护。然而当此画流传到了明代画家沈周手中后,无用师的担忧还是变成了事实。纵然沈周对待此画是极为爱护,但还是出了差错。末日沈周闲情涌上,见画作上没有什么名人的题跋,便想找一友人在此之上题词一篇。怎奈这位友人的儿子见到此画顿生贪念,将其隐匿起来并谎称画作在无意中被贼人盗了去。沈周见状傻了眼,有苦说不出,只能含恨离去。然而日后沈周却又在市面上见到了自己那幅被盗去的《富春山居图》,却因无力购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爱之物被他人买去。为了慰藉自己失去宝物的痛楚,沈周凭借着脑中的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随后的日子里,沈周有一次去拜访友人,见到友人家中挂着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黄公望的真迹,一幅是自己的摹本。顿时感慨万千,便在真迹上题跋,意为:我之所以与此画失之交臂,是因为黄公望并不放心由我来保管这一幅画,他需要一位更有威望,更有才学的人来保管这份绝世佳作!
      自此之后,这幅画销声匿迹了许久,再见天日时已到了明代后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最初见到此画是在长安,看过《富春山居图》,他顿感“心脾俱畅”,欢快不已。董其昌还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也正如他所描述的,《富春山居图》确实给人咫尺千里之感,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运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啧啧称赞。
      但是《富春山居图》这幅极具传奇色彩的画作依旧继续在颠沛流离着。董其昌在晚年时将画卖给了吴正志,而吴正志则又将画传给了其子吴洪裕。至此,《富春山居图》最传奇的一段经历便开始了。吴洪裕对待《富春山居图》可谓是爱护到了极致,他特意修建了富春轩来收藏此画,将其当做宝物看待。正如恽南田在《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干字文真迹》逃难。可见此画对于吴洪裕的重要程度。
      往后到了清顺治七年(1650),在江南宜兴吴府中,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吴洪裕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富春山居图》。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老泪,半响,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吴洪裕这是要效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来焚《富春山居图》殉葬!
      就在《富春山居图》即将被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吴静庵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少了20多厘米并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50多厘米,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如今《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中,《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就此结束了,精彩是精彩,倒也称不上传奇。之所以传奇,是因为它和乾隆还有一段佳话。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其实,此前乾隆帝已经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图》,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乾隆帝面前。他一边坚定地宣布《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被编入,洗去尘冤。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细数下来,乾隆在《子明卷》上题词多达55处,而“假画”《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则鲜有题词,不过也落得干净利落。
      眼下,分隔两岸多年的画卷经过多方的努力后,终有机会得以再次重合,在今年6月,一切都得以实现。在这一个温馨的时刻,岂止是画卷的合并,更是心与心的相融Ⅱ阿!看过它颠沛流离多少载,所幸是终得传世年复年!

    相关热词搜索: 颠沛流离 传世 年复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