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龙马意象在蒙汉文学交流中的体现

    时间:2020-05-14 09:14: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赵春燕(1980-),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龙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代表,特别是在明清俗文学兴盛时期,从台前幕后的杂剧演出到可置案头的话本小说,龙马形象日益丰富形象生动。正如《西游记》中从杨景贤杂剧中的火龙马到小说中的白龙马,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汉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交融溢彩。

    一、从《西游记》杂剧中的火龙马到小说中的白龙马

    取经故事中的马形象不够明晰和突出,直至杨景贤杂剧《西游记》问世。杂剧《西游记》中的马已经明确是由龙王三太子被降罪化为白马。其具体形象是:

    金甲白袍灿,银装宝剑横,显恶姹的仪容。冲天入地势雄,撼岭拔山威重,离岩出洞雾濛,搅海翻江风送。变大塞破太空,变小藏入山缝。云气笼雨气从,溪源潭洞,江河淮孟,显耀神通。[1]

    他本领高强,“曾到三足金乌窟,四蹄玉兔宫,他有吃天河水草神通。”在杂剧中,火龙马已成为取经团队的一员,如红孩儿擒走唐僧后,悟空说:“火龙,俺三人见观音佛去来。”又如降服猪八戒中,悟空对火龙马说:“龙君,沙和尚,同师父在庄上住,我去拿那妖怪。”在西去成大道的路上,龙马与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一样是个取经之人。火龙马甚至是降妖除魔的好帮手,如在刘太公家,刘家大姐被黄风山三绝洞的妖怪抢走,悟空捉妖便是与火龙马一同去的。

    小说《西游记》中龙马即为白龙马,其情节虽然不多,但贯穿取经故事始终。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是白龙马故事的肇端。玉龙原本西海龙王的第三子,因放火烧毁殿上的明珠,被龙王视为忤逆之罪上奏天庭。玉帝欲治其死罪,观音菩萨出手相救,将他潜入深涧等候西去取经之人。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白龙马入职取经队伍,化作唐僧脚力,赶往西天取经。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是白龙马展现法力勇斗妖魔的高潮部分。唐僧宝象国遭难,白龙马衷心护主,勇斗黄袍怪。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将龙马展现得颇为接地气,孙悟空需要取马尿入药救治朱紫国王,白龙马不愿意将龙液随便抛洒凡间,但最后作为取经团队中的一员,还是服从了大师兄孙悟空的决定,为配药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白龙马功德圆满,成为五圣,同时也回归天国。

    《西游记》小说在充分吸纳杂剧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龙与马之间的神圣互化,使得自汉代起的“龙马”提法终得具象化、人格化,给人们呈现出可触摸的“龙马精神”。

    二、蒙古族马意象对《西游记》龙马的影响

    蒙古族与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蒙古族文化中马意象承载着其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历史上,十三世纪被誉为蒙古族的“蒙古马的时代”,蒙古马是成就其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安达(兄弟)。《元史》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力取天下,古或未有之者。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数计,亦一代之盛哉。”[2]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于天下大计,马上蒙古族得以打天下得天下,于日常生活,马又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必备主力。

    马是通灵之神兽。在蒙古民族的意识中,天神腾格里是万物之主宰。而马正是天神赐予人间的圣物。在蒙古族信奉的萨满教中,对天神的信仰与对马的崇拜融合在了一起。发展至英雄崇拜的岁月,崇拜英雄于崇拜神马形成完美地交织。如成吉思汗“八白宝”中特意为成吉思汗生前御用的神马营造了温都根查干,蒙古包内供奉者神马的画像,长期以来受到尊敬和朝拜。经世累积,马这一意象融合了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髓。

    马是忠诚、智慧的化身。蒙古族史诗往往为英雄所铸就,其中英雄定有三宝——宝马、女人和宝剑。如《江格尔》中马化身为主人的军师,不仅会说话,而且能为主人出谋划策,史诗极尽所能地赞美他:“阿兰扎尔的身躯,阿尔泰杭爱山方可匹敌。阿兰扎尔的胸脯,雄师一样隆起……阿兰扎尔的脖颈八庹长,天鹅的脖颈一样秀丽。阿兰扎尔的鬃毛,湖中睡莲一样柔媚。”他威猛“两条前腿一蹿,蹿出一日路程,两条后腿一蹿,蹿出一夜的路程。它的下鄂几乎擦着地面,它的胸腔好似碰到下鄂,它的前腿带起疾风,花草随着疾风闪向两旁。”

    马是速度、力量的象征。几百年前,蒙古族在马背上崛起于漠北高原,蒙古铁骑之速度提升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特别是成吉思汗率领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之后,马的速度和力量成为崇拜和骄傲。直到现在,蒙古族每年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是其中重要赛事之一,一为娱乐,一为纪念,一为实用性地提高马的速度和力量以更好地适应游牧生活。

    无论是杂剧的《西游记》还是小说《西游记》,其中马的形象都流露出蒙古族马文化的深厚积淀,西去漫漫路途的腳力,同甘共苦的谋士,功成名就后的天族回归。西游记的故事大众耳熟能详,在恕不一一赘述。

    三、汉文学马意象对《西游记》龙马的影响

    基于农耕文化的古代中国社会,马是生产生活的刚需环节。古人靠天吃饭,对能够行云授雨的神龙有着至高的尊崇,在生活中相应的替代物便为“龙马”。《周礼·夏官》道出对应标准:“马八尺以上为龙。”《史记·平准书》“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元代郝经《虎文龙马赋》中表述更直观“飞而在天则为龙,行而在地则为马”。龙马神秘的联系之余,马是可触摸、更助益生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寄托。

    因此,马在汉文学中是一较早被关注并用于文学表达的意象。早在《诗经》《楚辞》,盛及唐诗宋词,特别是元朝直至清代,马背民族入主中原,咏马、赞马之作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诗经》中有关马的作品约50多篇,诗圣杜甫诗歌中约有39篇。展现在小说各处的还有如项王之骓、刘备之的卢、吕布之赤兔、郭子仪之狮子花等等,特别是涉及到战争和英雄等情节,对马的品性、尊贵、神奇等等尤为大写特写。例如《水浒传》第十三回写索超骑“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胜如伍相梨花马,赛过秦王白玉驹”。杨志骑“梁中书那匹火块赤千里嘶风马,……休言火德神驹,真乃寿亭赤兔”。[3]《三国演义》中曹操送关羽的宝马:“身如火炭,眼似銮铃。”

    马为灵物是汉文学表达的重要角度。如包公的马在特殊情况下会“三不走”:“遇歹人不走,见冤魂不走,有刺客不走”。(《七侠五义》第十五回)遇歹人不走,赞其共患难;见冤魂不走,赞其声张正义;有刺客不走,赞其先知先觉。再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的卢救主,赤兔马为关羽殉主。《飞龙全传》中一匹良马,生死皆于主人相伴。书中人物京娘为报答赵匡胤的侠义大恩自证清白上吊而亡。死后,她的魂魄骑着马赶着为赵匡胤送行。阴间相见,赵匡胤诧异她为何仍能驾马,京娘道出原委:“此马自蒙恩兄所赐,乘坐还家,今见恩兄已走,小妹已亡,此马悲嘶,亦不食而死”。[4]书中之马,生为主人效力,死化魂魄随主而行。另外在《说唐后传》中薛仁贵的花鬃马积极主动地营救天子,及时发现敌情、点头示意,拼命狂奔,带动薛仁贵打败盖苏文,成功救了李世民,立下了名副其实的“汗马功劳”。

    汉文学中马意象的真善美、忠心和灵性与蒙古族崇马精神还有区别,蒙古族崇尚之马更富有宗教的色彩信仰,而汉文化中更侧重体现出华夏哲学观念和精神审美。而《西游记》经过蒙古族杂剧家杨景贤之手,荟萃精华,整理提炼,为故事增添更多奇幻之色。至明吴承恩则实现了龙马的完美转化,既有真龙的尊严,又有甘为人梯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在集大成的小说《西游记》中,集中诠释了“龙马精神”的真谛:

    一是龙马精神之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小说第三十回,宝象国一难中,唐僧替百花公主送求救信,不料被黄袍怪诬陷为虎精,变作猛虎,困在笼中。孙悟空不在的情况下,白龙马化身人形,变作貌美如花的宫娥与黄袍怪孤军奋战,拼命厮杀,直至受伤才选择败退。但他并未因此而止步救唐僧,他力劝八戒,找回悟空,为达到救回师父的目的而全力以赴。

    二是龙马精神之忠贞敦厚。论出身,取经队伍中白龙马最为尊贵,“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他一经应允为唐僧坐骑,便任劳任怨,俯首帖耳,风雨兼程。他在取经队伍最为薄弱的時候出手勇斗妖怪,劫难一过,继续做回唐僧脚力,不曾有半点邀功之举,对八戒的退避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闲言碎语,品质可谓高淳。

    三是龙马精神之自尊自爱。取经途中他虽然变幻作马,但他始终保持着作为龙的高贵自尊。小说第六十九回,白龙马不愿轻易抛洒龙液:“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不事张扬、不落俗套,清晰地懂得自己的内核,为自己认定的目标不懈努力,无怨无悔。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正是负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将龙马之精神精粹在神魔世界中熠熠生辉,小说虽然着墨不多,但其分量尤甚。

    注释:

    [1]王季思.金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P5256.

    [2]纳古单夫.蒙古马与古代蒙古骑兵作战艺术[J].呼和浩特: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4) :
    64 - 71.

    [3]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67 -168、763页。

    [4]东隅逸士编《飞龙全传》,宝文堂书店,1982.P169、153.

    相关热词搜索: 汉文 意象 试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