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英疫情“剧本杀”,我坐进了陌生人的保时捷

    时间:2020-09-12 04:18: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亦歌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后,我们留学生眼巴巴等家长把口罩们千方百计寄回欧洲,几个月时间小小寰球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堪称魔幻的人间大片,感染曲线图也忽上忽下让人哭笑不得。对待“中国式抗疫”和“英国式抗疫”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它的背后其实有关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性。

    我怎么也没想到,疫情下的我居然会活生生地经历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中英文化“剧本杀”(剧本杀,又叫谋杀之谜。它是一种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派对中的一名宾客在其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扮演凶手的角色,而其他宾客作为玩家需要通过调查和推理寻找出凶手。游戏中可以虚拟一起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的谋杀案;或是在游戏进行中,扮演凶手的角色假装“杀害”了某位玩家。就像参与一场谋杀,又像是一部宫心计。)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只受伤的箱子——

    英国街头

    故事要从上周说起,住在pembridge宿舍的T同学要回国了,他有很多罐头和方便食品、防护用品等没法带走,如果我能来拿就全部送我。我有点小兴奋:毕竟已经快一个月没出门了,而且他宿舍离我这里走路也就20来分钟,于是我决定拖个空箱子去接收他的战备物资。

    虽然政府说每天可以出去一次,但伦敦每个区都有成千上万例确诊,整个英国现有确诊人数已经从欧洲排名第五到现在“荣登”榜首。尽管已经在大力整治,但情况仍不容乐观,想想或许还有无症状感染者在外面晃……我想我是不是应该穿像去机场一样的防护装备呢?我找到家长从国内寄来的新雨衣和眼镜(哎,好歹也算穿一回新衣服了),把自己每一寸露在外面的皮肤(额头除外)都包起来了,感觉自己的防护比隔壁NHS的医护人员都完备。我想:穿成这样出去会不会被连口罩也买不到的英国人嫉妒呢?哼!

    于是,一个“白色神秘人”拖着一只黑色大箱子从宿舍飘到街上:大boss出场了——骄傲的我内心自带BGM!(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的缩写)

    整个空气安静了很多,我像行走在一个去掉配音的纪录片里:没有人声,没有音乐,只有全副武装的我和我的空箱子在人行道上欢快地蹦了一路。

    今天又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人行道上的垃圾除了一些零食盒子矿泉水瓶,还多了些一次性手套,白花花地漂来漂去。英国的夏天真不是闹着玩的,在阳光下穿着塑料雨衣的我整个人三秒就开始暴汗。

    沿着海德公园的路边走,我差不多每分钟遇到十个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戴口罩,遇到需要并排的时候却非常自觉地保持了一米安全距离。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我堪称骄傲的装备在英国人眼里并非想象中那样惹人羡慕!我们用眼神互相发表着对对方的看法,空气中弥漫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味道——

    镜头一:时尚年轻情侣或父子x6:没戴手套、口罩,有的戴了墨镜。

    他们:喔!这是谁?看上去好奇怪……

    我:你们只戴墨镜是准备用眼镜防新冠吗?

    镜头二:老奶奶x3:出门购物,行踪不定,没有戴口罩。

    她们:可怜的孩子!你难道不热吗?

    我:可怜的奶奶!您需要口罩吗?

    镜头三:棕/白色人种x6:戴手套不戴口罩。

    他们:呵呵,你这身还蛮酷的!

    我:用手呼吸??

    镜头四:打电话奇男子x1:上衣隐形,有黑色似FFP3口罩,提购物袋的手有黑色一次性手套,打电话的手裸露。

    他:毫不谦虚地说,我也是全副武装!

    我:您这是把“关键”部位都保护好的意思?

    我曾了解过一些欧洲国家对于疫情的态度:以法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认为手接触公共设施然后摸脸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却觉得反正口罩是漏风的,没什么用;有的中欧国家比如奥地利要求戴口罩,而且国民也比较配合。而英国群众的想法可能非常不一样:管他的!NHS说不用就是不用。

    (我们教授就是这么想的)

    病毒的诡异程度超乎我们想象,作为中国学生我们觉得珍惜生命,做好个人防护怎么都不过分。

    其实我这种装束对很多英国人来说应该已经不算陌生,他们都在电视里看到过浑身塑料袋的英国護士,但是可能还不适应在自己家门口看到这种模样。在“箱子加雨衣”的疯狂暗示下,从我身边绕路的人应该怀疑我是从机场回来的吧……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网上有个段子:春天的时候,城里人去乡下看油菜花,乡下人到城里来看樱花,他们在高速路上擦肩而过时,心里都在小声BB:像你妈个苕……(苕:武汉方言,意为傻瓜)

    这时候,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突然在我身边停下来,拿出一个专业相机对着我兴奋地拍照,然后冲我笑笑跑路了。他可能是一个八卦记者(要不然现在谁会随身带着相机),也可能纯属好奇——我有点生气:我看上去真的那么好笑吗?谁知道他会不会不打码发到一些报纸或者论坛上,嘲笑中国人对疫情防控“大惊小怪”的态度?

    这就是英国人,说他们不信邪、心大都可以,那些掩耳盗铃式的防疫方式他们坚持认为有效。

    就这样,我一路迎着英国人%&!@#¥……的各种眼光,终于到了T同学所在的pembridge宿舍。他给我拿来巨多的东西,而且东西不知怎么越清越多,我们发现一个箱子根本塞不下。但是我马上就要考试,也不想再出来一趟。所以我作了一个“机智”但是后来看来很蠢的决定:用透明胶带当绳子把其他的几个纸箱子和塑料袋捆在拉杆上。T同学要送我,但我很自信地拒绝了,他帮我把东西都绑好,我就扶着这堆摇摇晃晃的东西出门了。

    沉重行李

    事实证明,我对附近地面情况和箱子的重心分布太过自信,箱子在距离宿舍还有一半路程的一个小区门口趴倒了。箱子里面装满罐头之类的重物,外面挂着生鲜和零食。我想把它们移到旁边的花坛再把它们扶起来,但是它们差点把我给撬起来了。

    但我总不能就让箱子那么趴在地上吧,我掏出钥匙把缠在一起的塑料袋和胶带连成的网割开,想减轻一些重量,但是把箱子抬起来的时候拉杆却突然柔柔弱弱地折断了!可能因为之前那些袋子在上面吊了太久的缘故。塑料袋也变形得厉害,很多东西都快要撒出来了。

    在我一个人捣鼓着这一大推零碎却盘根错节的东西时,有很多路人从我身边走过,大部分人都回头看了至少1秒,有人绕路而行,但是没有人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

    一个穿着背心热裤的中年白人女性从小区里面出来,叉腰皱眉看着我,我知道她是觉得我的箱子挡住了公共道路,只得朝她无可奈何地笑笑,继续低头用钥匙切割的方式解开胶带网。

    其实如果不是疫情期间,这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总的来说英国人很乐意帮助别人,伦敦的地铁没有电梯,我一个人拎箱子上下楼梯时,总有健壮的白人大哥或黑人大姐热心地帮我把箱子拎上拎下。但这种时候,可能谁也不愿意碰一个穿得像刚从重污染区回来的人吧!

    这就是疫情下的英国人,相比我们的“防疫六件套”,他们更愿意相信“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经过一番无效努力,我的箱子和袋子依然散落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交界的地方,为了把东西看住又不想在找到办法之前中暑,我索性在箱子后面的一点阴凉里来了个“亚洲蹲”。这个形象不够淑女,但我顾不得这些,手机的电已经不多了,赶紧在它罢工之前搬来“救兵”才是。

    我第一时间想到宿舍里的同学,但是宿舍群已经很久没有活跃过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人回应,我留了言,然后拨打我唯一一位留守好朋友的电话,但是她一直没有接,这在00后里面很正常,毕竟我也是个静音党。

    我用手机最后一点流量给宿管打了电话,希望他能指定一个人来帮我。宿管是位意大利裔,他说现在是春假期间,其他宿管都回家了,而他的职责是,在工作时间内不能离开这个建筑物。我问他有没有认识的其他同学或者还住在这里的人的手机号码(因为我手机显然是撑不到打那么多电话了),也告诉他我好朋友电话打不通,但是他执意让我再打几遍,语气还是和平时一样的客气和委婉——宿管同学完全具备欧洲人的特性:礼貌,客气,坚持原则。(我们有时候也叫作“脑子不拐弯”)

    有那么一刻我想报警,但我想起有一个学姐在宿舍做饭引起了火警,最后付了好像2500镑出警费。英国的服务确实很人性化,英国警察可能会让我舒舒服服地坐车回去,沿途每一样东西都能细心保管好。可是,我箱子里面全是吃的,就算都扔掉也不用花2500镑啊!此时我想起了可爱的中国警察(其实保安也可以的),同样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免费帮我把东西用小电驴弄回去,顶多把袋子弄得有点脏乱。

    蹲在路边的我忍不住再次思考起中西方体制这个有深度的社会和哲学问题……

    胡思乱想了一会儿后,我试着再给我朋友打了电话,谢天谢地她终于接了!要不然我可能就要舍弃纸箱子和塑料袋(哪怕里面有药和口罩)只把那个拉杆折断的箱子弄回去了。这几天她健康状况不是很好,我真的很担心她不能来,但是她二话没说,马上带了一个旅行箱准备冒险坐公交来救我。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仗义”,异国他乡有这样的朋友真好!我马上不难过了。

    我把自己转移到一个小区门口的陰凉处,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不少人盯着人行道上那堆东西看,看上去还是有很多人对这堆影响公共道路的“障碍物”感到极为不适,我只能用无奈的眼神告诉他们——我也没办法。

    这就是英国人,他们对占用公共资源极其反感。我听说有的英国人坚持不戴口罩的原因之一是:要把它们留给特别需要的医护人员。

    美女救美

    这时一个老头走过来,问蹲在路边的我是不是需要帮助。啊,我当然需要!于是我认真诚恳地把我的困难告诉他,以为他起码会帮我把东西从路中间移到路边,没想到他听我说完后,看到那堆显然很难搞的东西,就打着哈哈说:“啊……那个啊……挺好挺好……”之后就扬长而去!

    我愕然。

    想起有一次超市打了很大折扣,我拿了一盒临期的焗饭准备结账,突然大爷堆里面冲出来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直接抢了我手里的东西,竟然还望着我得意一笑,仿佛是在说:“就欺负你黄皮肤小个子怎么了?”

    这也是英国人,虽然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不管在地球的哪个方位,人性都是复杂的不是吗?

    虽然我有点沮丧,但也并不懊恼那个打哈哈的大爷,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帮你一个陌生人。

    就在等我朋友来的时候,一件超乎我想象的事情发生了。

    旁边的别墅区出来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问我:“你需要帮助吗?我刚才出去遛狗发现你在这里,现在你还在这里。”然后我就告诉了她我东西搬不回去的事实。本来以为她顶多给我提提建议就了事,没想到她指着院子里一辆保时捷说,“这是我的车,你住哪我帮你把东西运回去。”那一刻你猜我的脑子里在想啥?你以为是想感谢所有嘉宾感谢CCTV吗?非也!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尤其是女孩,我们从小学就知道上陌生人的车很危险,安全教育后面往往跟着一大串案例,我脑中瞬间闪过了章YY、江G……我感到害怕。

    是安安全全地等我的路痴朋友花几个小时找到我,还是接受这份让我感到不安的善意?我只犹豫了几秒钟便选择了后者。

    在她和我搭话之后,我征得她的同意拍到了她的人和车牌号发给好友,以防万一,她也表示理解。

    我告诉她我快中暑了,这个阿姨让家人从窗户递了一瓶2升的矿泉水出来。

    我(内心OS):妈妈说过外面很危险,水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奇怪的物质?

    红发疯女子又来讨吃的了,但是这个阿姨很干脆地拒绝了。说明被骚扰了不止一次,看来她还是很有原则的。

    她一边走向驾驶位,一边问我宿舍在哪里。

    我(内心OS):反正是集体宿舍,而且有学校安保,告诉她也无妨……

    最后我还是坐了上她的车,然后给朋友打电话,告诉她非常抱歉,如果没出发可以自己回去了。

    坐在车上,这个阿姨告诉我她公司在印度和中国合作了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很多友善聪明的中国人,所以她觉得值得打破社交距离来帮我(真会聊天啊!)她坦言身边有很多英国人确实对中国太不了解了。

    我告诉她,我自从到英国这大半年就非常关注经济学人、卫报、太阳报等主流西方媒体,能看出一些英国人显然不是很习惯中国思维和一些做法。她问我中国现在怎么样了,我说挺好的,很多地方一个多月以前就没有新增了——教科书一样的回答,中国的朋友们可能也基本同意。她沉默了一下,问我,你相信这些数字吗?我正要说相信,但是说出口的是:我觉得被感染人数的趋势肯定是下降的,中国在防疫上面下了很大功夫了,不过最近政府已经修正了统计数字。

    沉默了一分钟之后,她向我问起了一本有关于疫情的日记。我说,我欣赏这本日记道出了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不喜欢的是里面不够科学的语言——既然是要给那么多人看的,“大概”的事情不能被认为是“肯定”,“听说”的不能被认为是“亲眼看到的”。

    这就是英国人。当我们关心水深火热中的欧洲和北美人民时,他们关心的是“中国现在怎么样?”“中国的数字是真实的吗?”真的,几乎所有的英国人,不,除了中国以外的人,都会毫不意外地发出这样“灵魂提问”。我很想跟每个人说说我眼中真实的中国,但显然这不可能。

    我们聊了一路,出乎意料地愉快。

    最后这个善良的阿姨把车开到我们宿舍跟前,帮我把东西抬进大门才走,虽然她反复强调我不用太客气,但最后我还是要到了她的微信。

    其实我在英国不是第一次遇到這么善良的人,在学院附近,有些老师非常热心地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和难得的建议,有些同学也在我脑子瓦特的时候分享了他们的全部代码,路遇的一个音乐老师和我聊了一路,然后邀请我偷偷去她们学校琴房练声乐。

    我在校外也遇到过很多热心的英国人。疫情之前,我在Aldi(超市名)一次性买了太多东西,提着非常吃力,路过的老奶奶马上问我需不需要帮助。超市里出现卡刷不出来和秤坏了的现象,营业员(一般是少数族裔)总能马上赶过来,帮我耐心地分析到底是什么问题。

    总体上来说,大部分英国人都非常礼貌,他们不会把不爽写在脸上,当他们想帮助别人的时候,害羞和缜密地思考(拖延)会让一些人觉得他们自私冷漠。

    我经历甚少,对不同人群的描述也有偏颇,以上种种都是我在一天中遇到的各种人和各种事。我非常感谢这次神奇的“搬箱子”经历。它让我吃了点苦头,却在一天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事先设定好的演播室,看一幕幕剧轮番上演,每一幕都让我思考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人性有多么不同,这一课上得刻骨铭心。

    信息时代,没有一个人或群体是座孤岛。但我发现,不管通讯和交通如何发达,人与人之间似乎还隔着一个玻璃缸,看得见彼此,却感受不到对面的温度。我们这些来到大洋彼岸学习的学生,算是来到了玻璃缸的另一侧,我们能不能成为一群“温度传递者”,让各个国家的人们多一些理解和认同呢?或许这个理想便是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吧!

    编辑/杨晓琴

    相关热词搜索: 保时捷 进了 疫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