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萧山沙地民居建筑发展研究

    时间:2020-10-31 04:04: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章瑾 司舵

    摘要:在当代中国,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速迈进。萧山作为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时间为脉络,实地调研萧山沙地民居的平面和空间的演变与发展,展现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下,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沙地民居的发展状况,同时对沙地民居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

    关键词:萧山沙地;浙江民居;平面;空间;变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9-0036-41 收稿日期:2020-07-26

    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产业随之蒸蒸日上。萧山作为浙江发展最快的县级市之一极具代表性,萧山沙地的发展更是让人为之震撼。

    萧山沙地处于钱塘江河口段,是千百年来钱塘江潮相互作用形成的沉淀地区,地势平坦土质沙性,故称“沙地”(见图1)。沙地人聚居其间,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特有的建筑文化,在平面的布局、空间的设置以及立面材料的运用等各方面都体现出独特个性。由于经济的发展,沙地居民的房屋拆建周期非常短,一般平均为10年左右。从建国至今的70多年里,沙地就经历了“六代住房”的变迁,根据当地的称谓,可以将沙房民居大致分为草舍时代、瓦屋时代,二层半楼房时代、三层半至四层半楼房时代和别墅时代,这在其他地方是罕见的。

    1 草舍时代

    20世纪70年代之前,沙地人住的是草舍,它是沙地的第一代住房。草舍主要可分为箍桶舍、直头舍、横舍三个时期。

    1.1 箍桶舍

    箍桶舍是南北向搭建,形成拱形,远望如横置的木桶,东西两边是落地的椽子,草扇从地面盖起,省去东西两边的风笆,不但节省材料,还不挡风,不易被吹倒。箍桶舍由非常经济的材料建成,例如竹子、茅草和芦苇等,其中大部分材料可在当地取得。与后来的草舍相比,箍桶舍房屋最小也最简陋,看起来像草蓬,是沙地最早建造的草舍(见图2)。

    1.2 直头舍

    随着沙地的进一步开垦,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就将箍桶舍改成了直头舍。直头舍的舍脊也为南北向,舍面分为东西两坡,一般为两开间,前面搭有一个“翻檐”,大门就开在翻檐下的风笆中。进入大门是堂前,堂前都与灶间合用,大灶设于东侧,里间为卧室。直头舍拥有紧凑的内部布局,空间浪费极少,如果家庭人数增加,则可以在后面再接出一间。

    大部分直头舍都开单扇大门,因此堂前比较憋闷,翻檐下便成为主要的活动场所。翻檐与正舍搭接,其东西两侧的草苫与正舍舍面相连,南侧草苫的坡度与东西两侧相称,下侧是一块四五平方米见方的场地,被称为“廊下”或“廊下头”。翻檐西边的檐头一般伸得很低,下设风笆,既可以遮挡冬天的西北风,又可以堆放柴草和杂物,而南侧和东侧的屋檐一般高两米,不设风笆,仅东南角立一根柱子,既便于出入,又开朗通气。在冬天的早晨,老人和孩子们在廊下晒太阳,在夏天的傍晚,人们喜欢在廊下头放松纳凉,看田野的风景,这是直头舍的一大特色(见图3)。

    1.3 横舍

    不同于箍桶舍、直头舍的舍头是南北向的,山墙在南北两边,横舍的舍头是东西向的,它的山墙在东西两面,但横舍与直头舍一样均为朝南开门。横舍一般比直头舍要高大,且它的前舍檐开得较高,除了有舍顶的亮窗外,还在南面和东面多开一些窗,因此比直头舍要亮堂,住起来也更舒适。但建造材料要多要好,费用也就大。

    建造横舍时,一般多数都为三开间,若是家里人丁兴旺,或是新媳妇进门,则会接出一间,将其变成四开间甚至五开间。横舍的正中一间都作堂前,开双扇大门,室内比较敞亮。属于门面部位的大门两侧,一般要在风笆上夹以芦簟或麻秆簟,保持整洁。堂前两边,都用芦簟、麻秆簟或刷过清漆的蔑簟作间壁,也有用木板壁的,但极少。堂前的主要摆设是一张八仙桌,通常靠在墙壁边,祭祖拜神或过年过节待客时,就移到中间。根据“东边灶间西边房”的风俗,灶间大都位于东面,一般是通间,除设大灶外,其余空間主要是摆放日常用餐的桌子板凳。如果是多口之家,住室拥挤,就会留出一半作为卧室,平时用餐改在堂前,正房都在西面,是家庭主妇的领地(见图4)。

    2 瓦屋时代

    70年代末,在低矮灰黑的草舍之间,出现了全新样式的房屋。这种瓦屋与老屋的式样差不多,一般是三开间,覆瓦极薄,用料简陋。桁条大多用混凝土浇铸,但所用钢筋不多,也有采用杂木、毛竹或草舍中拆下的杉木梁柱。墙基以宕渣夯成,多用“九五红砖”打成“空心墙”。窗框和门框多用水泥浇制,室内均为泥土地面。分间墙上,用赭色颜料画出老屋似的木结构。屋的外墙常用烟煤涂成黑色,山墙上又留出一方空白,画上“三潭印月”等图案。虽则仍比较简陋,却使沙地民居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气象(见图5)。

    3 多层楼房时代

    3.1 两层半楼房

    在80年代出现了两层半的小楼房,在原来瓦屋的基本平面上增加了一层半,在房屋的西侧设置预制楼梯,使最初拥挤的房间变得宽敞舒适。一层中间开门,内部空间依然是客厅,放置着八仙桌,延续东边灶台,西边卧室的传统习俗。增加一个储藏间,充分利用预制楼梯的下部空间,放置一些农具和避光的农药。二层主要是由两个卧室,阳台和晒台组成,在主卧前设置了起居室,体现了沙地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大面积的晒台有利于农民晒稻谷,制作腌制食品。半层空间主要起隔热的作用,又可在里面堆放杂物,使楼上的房间清爽舒适。

    在建造时由于经济所限,其用料、工艺仍不讲究。椽子、墙体、瓦片等,与第一代瓦屋差不多,楼梯狭窄,不设扶栏,门框窗框仍用水泥制作。但毕竟是楼房,与黑瓦屋相比,小楼房明亮干净,黄梅天气,楼上也较为干爽,这使沙地人多年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得以初步实现。

    3.2 三层半楼房

    到90年代初,沙地人的住房又进行了更新,开始建造半框架结构的三层半楼房。这种房屋用料讲究,式样美观,屋面盖琉璃瓦,外墙贴马赛克、釉面砖,屋内地面是水磨石、花岗岩,室内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装修。

    由于在结构上突破了之前的两层半楼房用预制楼板受力,砖墙承重的模式,使用了半框架结构,因此获得了较为敞开的大空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沙地,沙地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一向以客为尊的沙地人在一层设置大客厅,由于客厅的开敞,使原来习惯在东边的灶台北移,同样在灶台边上沙地人喜欢开窗,便于通风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沙地人把厕所放人了室内,在原来的草舍,瓦屋,两层半楼房时代,厕所都是设置在房屋的外面,并且设施简陋,在使用上不方便。这一时期放人室内的厕所均采用了干净的座便器,并配备洗脸台和浴缸。二层平面中把起居室的位置设置在平面中心,与各个房间相互连通,这样使得起居室空间得到充分共享,提高了使用效益。“L”型的连通大阳台,加强了卧室之间的联系,使得朝南的采光面得到最大效益的使用。三层半房屋中农业的储藏空间和晒台空间减少,从这点可以发现,由于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部分沙地人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不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沙地也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不断走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3.3 四层半楼房

    在90年代中期,一部分沙地人将原来老的两层半楼房拆除新建为四层半楼房,平面空间划分清晰,在外立面上采用马赛克、釉面砖,屋面饰琉璃瓦,室内地面铺水磨石、大理石、花岗石、木地板,窗户采用不锈钢、合金铝等,房屋四周都造起围墙,还有牌楼似的墙门。

    同样使用了半框架结构,获得了较大的开敞空间,沙地人依然把它作为客厅使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四层半的房屋都把楼梯放在了北面,在楼梯前用砖墙作为遮挡,并设置区别客厅与内部厨房、厕所和楼梯空间的一道门,使客厅空间更加完整。增加了厨房的面积,在厨房内设置小餐厅,主要满足平时家人的用餐需要,使得对内与对外的客厅分开。同样人口处设置廊下空间,提供交流场所。在二层分别设置了小孩和老人用房,并且都设置在南向采光比较好的房间,这一点也体现了沙地人尊老爱幼的观念。但同时也发现一些缺点,比如主卧的房间宽度过大,在使用中带了许多不便,孩子使用房间放置在流动的空间中,缺乏私密性等。三至四层平面均为预留用房,沙地人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把儿孙们成家立业的门堂都作了统一设计,可以几代同居一劳永逸。结果却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儿孙们为了就业更多的是住在与工作地点较近的小区住宅,时间久了三至四层就被闲置了,这种单纯的住宅面积的增加导致的是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低下。

    3.4 小别墅

    在90年代末20世纪初沙地出现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居住模式,不再像之前建造房屋一味地追求高度和气派的做法,其楼层一般为二层半或三层半,装潢考究,更多的追求居住者的舒适度和方便性。房屋的外观也更加精致,体现了建筑的秩序感,外立面上运用各种新材料,内部空间灵活多变,建筑结构更加安全。

    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全框架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轻巧,空间可以更大。一向以客为主的沙地人依然给予厅堂最大的空间,中间放置八仙桌,八仙桌后面一般会设置屏风,以遮挡北面的旋转楼梯。同时在东边设计了餐厅,西边设计了会客厅,一向习惯东边灶西边床的沙地人,将厨房设置在东北角,厨房内不再像原来那样打灶,而是用现代先进的燃气灶或是电磁炉,使厨房内更加整洁。出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的考虑,特地将老人房设置在一层的西北角,这样既不会影响会客,同时又方便老年人进出。楼梯依然设置在北面,但与以前不同的是沙地人开始追求建筑艺术,将楼梯设计成旋转楼梯,成为室内的一大特色。通过旋转楼梯到达二层,在二层同样设置了起居室,东西两个卧室,考虑到主人的私密性,主卧设置在相对隐蔽的东边。在主卧的南端设置书房,书房空间相对比较安静,这也能看出沙地人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见图6)。

    4 结语

    通过对浙江萧山沙地民居建筑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可知民居建筑发展与当地经济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前,沙地人住的都是草舍,曾经住过草舍的老人回忆:“夏天怕台风,冬天怕雪压,大雨天怕遭漏,黄梅天怕潮湿,风燥天怕着火”。当时的人们艰苦奋斗,但求温饱。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醒了“萧山沙地”这块沉睡的大地,沙地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盖房,使村容村貌大变。于是,草舍和瓦屋逐步被二层、三层甚至四層的楼房所取代。“农民富不富,要看怎么住”,进入90年代萧山沙地住房巨变,建造了大量别墅楼群。沙地民居从草舍到瓦屋,从平房到楼房,从简陋到舒适的发展变化,不仅显示着当地经济物质的发展,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更透视出沙地人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精神(见表1)。当下结合更新的生活理念,绿色环保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空间的复合化带来的建筑形体变化将越来越多。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萧山沙地的乡土住宅让我们了解了农村自建房的创造力,从对萧山沙地民居发展的调研与分析切人对浙江民居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设计研究,是为了对传统民居建筑思想有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探讨一种有关现代浙江民居建筑设计创作思路,传承发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以期激发人们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俊清 杨新平.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409

    2.王侃.当代乡村建筑的图像化变迁浅析——以杭州市萧山地区为例.中国美术学院.2016:45

    3.沈志根.萧山文化志.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4.赵莹.萧山沙地的“现代史”.北京日报.2017.04

    5.陈兴泉.萧山沙地文化研究.文化学刊.2016.06

    6.李秋香 陈志华等.中国民居五书之浙江民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骆中钊 王学军 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8.段威.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和模式研究.清华大学.2013.10

    9.杭州市萧山区围垦文化研究院编委会.风情南沙灵秀益农(乡土教材).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10

    10.沈松青.沙地风情.方志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章瑾、司舵,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讲师,硕士。

    相关热词搜索: 沙地 民居 建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