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时间:2020-11-06 16:00: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春香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1895—1975)是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白痴》《群魔》《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至于为什么把巴赫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并非出于国别、所属领域等等,而是巴赫金发现总结出蕴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独特的艺术思维形式。

    巴赫金十分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认为他在艺术形式方面是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即复调型。巴赫金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创造出来的不是无声的奴隶,而是自由的有思想的人,这些自由的人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可以反对或反抗他的意见。这种艺术手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很少或者没有出现,或者出现过但是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巴赫金认为欧洲小说有两条路线:独白的路线和复调的路线。独白型小说的主要特点是,由作者来安排众多性格的人物的命运,使其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体现的是作者的统一意志。复调小说则是多声部的,人物的命运由自己掌控,作者和小说中的人物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

    巴赫金虽然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独创的复调型小说,但并未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根据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对复调小说的论述,可以归纳出复调小说的几个基本特征:1.复调小说的主人公是思想的人、是“人身上的人”,他最大的特点是未完成性。2. 所谓复调之“复”,指的是对话的双方,即小说中人物和自己的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作者作为作品中的某一角色与作品人物和自己进行的对话,还有作品内部与作品外部的大型对话等等。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以对话的形式存在的,整部小说就是由各个声部组成的大合唱。3.作家构建小说的角度不是全知全能的,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作家的传声筒,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作家不是隐藏在主人公身后对其进行操控,而是作为一个声音存在于作品之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作者是以整部小说来说话,他是和主人公谈话,而不是讲述主人公。”

    复调小说和独白型小说(即一般的“主观”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首先,作者的地位不同。在独白型小说中,作者如同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他安排小说中的一切,操控着主人公的活动,主人公的所有言论都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表达,整部小说处于一元论的框架之中;
    而在复调小说中,作家具有多元的思想,他允许主人公具有自我意识,成为独立的个体,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对话体现出来,不同的声音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就使小说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只要人物不死,他就可以不断进行自我阐发,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复调和单声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复调致力于再现生活本身,亦即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活的本来面貌,这一面貌是无限趋近于现实生活实际的、原生态的,而单声结构则主要是作家主观意志的体现。

    举例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果戈理在处理材料的方式上迥然有别:果戈理用的是一般的处理方式,即作者对主人公做出评价;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让主人公自己评价自己,使主角真正成为主角。我们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果戈理的《死魂灵》对照来读,就会清楚地理解复调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差异之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发声的,他们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感受、抒发感情,自己和自己斗争。作者不是全知全能的讲述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他也参与到多声部的合唱当中。而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中,作者如同上帝般知晓一切,安排一切,讲述一切。在小说中,读者只能看到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看不到人物内心的独白,更看不到作者和人物的平等对话。《死魂灵》也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的经典地位无可置疑,但这些人物形象是通过作者的描述得以呈现的,他们鲜活但很少对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是在他们自己和自己、和他人、和作者的对话当中自然产生的,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形象的灵魂,至于他们的外貌,读者大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自行想象。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你会为人物内心的巨大冲突所震撼,也会因人物清醒的头脑和糊涂的行为之间的矛盾而深思。

    这样,尽管《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材料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讲述了一个病态家族父子两代人的命运纠葛,但是由于改变了评论者,使得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新鲜感。不仅如此,让主人公自己对世界、对自我做出评价,其结论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这些平等的意识都是各自独立的,且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与作者保持着应有的距离。他们不是作者的传声筒,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自由的空间。

    其次,复调小说和独白型小說所依托的哲学思想不同。和独白型小说相比,复调小说以作者多元的世界观作为创作的基础,而独白型小说则以作者的一元世界观为基础。复调小说的作者持开放的态度,展示的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多声部世界,而独白型小说是由一个统一的思想观点选择和设置的单声部世界。独白型的作者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真理、一种价值立场、一种存在形态,相信世界和人类历史终将进入一个终极的解决,绝不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思想并存。复调小说的开创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形象是多元的,思想也是多元的。他不追求统一,正如事物本身就是多元复杂的一样,所谓统一只是人为的一种愿望或者对外界的一种扭曲。

    再次,复调小说的人物具有对话性和未完成性,而独白型小说的人物在作者的独白下具有完成性。复调小说的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复调”的存在,且具有未完成性。人的意识中住着两个人:一恶一善。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甚至住着三个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两个或三个“我”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往往会进行或明显或隐秘的对话,经过激烈的斗争后决定如何行事。通过对话,人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世界。无论和他人对话,还是和自己对话,都有可能在对话的互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产生人生哲理。“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对话能使人的注意力转向内心,从内在寻找一切问题的根源,有助于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相遇。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对自己和对世界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对话的结果。例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都很清楚自己在世上是什么角色,别人怎么看待他们,他们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怎样等等。人们成了自己的上帝,但也常常无法掌控自己的言行——这就道出一个真理:人最难把控的往往是自己——一方面头脑十分清醒,另一方面却由于无法自我把控而做出令自己也难以理解的事。正是那些无法把控的言行造成了一个个意外事件,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意外事件组成了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清醒而又糊涂地活着,做着对的或错的事情,仿佛自己看着自己演戏,并且对自己的演技和思想行为品头论足。

    “人任何时候也不会与自身重合。对他不能采用恒等式:A等于A。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思想告诉我们,个性的真谛,似乎出现在人与其自身这种不相重合的地方,出现在他作为物质存在之外的地方。……要理解个性的真谛,只有以对话深入个性内部,个性本身也就会自由地揭示自己作为回报。”人很多时候都是无法与自身重合的。作为物质的存在的人和作为意识存在的人往往不是一回事: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有时可以不受其意志的制约而行事,使其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人;
    而这个人常常不是作为意识的人本身。这背后隐藏着欲望和人的本能冲动,复调小说中的人物一生都在和自身的各种欲望和本能做着各种各样的斗争。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冲动归结为“力比多”(即“性”),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大众所完全接受,但是也不能忽略其合理的一面。正是由于那些数千年来难以被人们说清楚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使得人们很难和自身重合。在复调小说中,我们看到人物千方百计地和自己抗争,想要成为自己而不可得的痛苦。例如:老卡拉马佐夫的大儿子米卡,在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后,在监狱里和法庭上和自己内心世界的各种对话。一方面,他想要澄清自己的清白;
    但另一方面,他在心里确实无数次地想过要杀死父亲。他忽而认为自己有罪,是一个思想上的杀人犯;
    忽而想为自己辩解,因为凶手确实不是他,何况他突然发现了爱情,想要为爱而改过自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在人物和自己、和他人的冲突当中自然完成的,而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中,人物一开始就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只是在此过程中,在作者的安排下遇到各种挫折或意外,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是作者而不是人物自身。

    人除了具有对话性,还有未完成性。这也是巴赫金发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另一特点。“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不给人物下结论,而是让人物自己评判自己,自己说出自己的自我意识。只要这个人活着,他就有各种可能性。作家替人物下的结论是作家的主观臆断,而人物自己去评判自己则使得人物具有了客观性和独立性。这就给了人物与作家平等对话的权利,使得人物挣脱作家全知全能的上帝身份。就像古希腊的人对神的抗争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之于作者,也有一个“抗争”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彻底放手,给人物以自由,这是对双方的一种解放。

    在其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矛盾,即主人公内在对话的未完成性,与小说外表的完整性相互发生冲突。作为一部小说,其情节结构往往是完整的,这是读者对小说的最一般期待,陀思妥耶夫斯基满足了读者的这种期待。但是,在小说内部,主人公的内在世界却是未完成的,表现为他的对话仍在继续。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未完成性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而这种未完成性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的洞悉幽微的深刻理解。还原主人公本来面貌的实质是还原人的本质,人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作品。他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常常被现实的人自身和他人所忽略,陀思妥耶夫斯基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的未完成性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形诸笔端,其价值不仅仅在文学领域,更在于哲学层面的思考。

    最后,在复调小说中,永恒不是时间概念,而是空间概念。一般而言,永恒是指永远不变、永远存在,即那些经过了时间的冲刷仍然停留在心里或外界的人或物。但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所谓永恒,是那些同时共处的人或物,它不存在于时间里,而存在于空间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空间为视点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世界,视野更加开阔,摆脱了时间之河的束缚,思维也更加活跃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特殊独到的处理方式确实收到了奇效:在同一空间出现尽可能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本身又可以变成两个自己进行对话,人物与自己、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纷繁的对话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这种戏剧化的处理使得读者在各种对话中对人物性格、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绝对化的描写不无道理,但是也不甚科学。一个人不是凭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其性格的形成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家庭、教育、环境等等。将这些影响完全斩断、视而不见的处理方式似乎欠妥。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功之处亦在这里。这种极端化的处理恰恰成就了他小说中的人物,他们成为自由的个体,完全对个人的言行负责,所有的矛盾都由自己引发,再由自己去解决。但也不完全如此,像《卡拉马佐夫兄弟》就用“卡拉马佐夫”这一姓氏将主人公联系起来,源出于这个家族的人物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是血缘上的,更主要的是血缘背后深藏着的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这里就暗含了某种时间性,因为家族史也是时间史。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以同时共处的方式结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所有和时间相关的东西都以另一种方式隐没在作品中,作家对于永恒的理解可谓别有洞天、内涵深刻。

    巴赫金才华出众,掌握多种语言,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哲学功底。他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德语版的哲学著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交往、对话和“他人性”。巴赫金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巴赫金之前,人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评论,都过多地从意识形态上对他笔下的人物的声音作出反应。直到巴赫金发现并充分论述了他的复调理论,人们才意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新型的小说结构的艺术特色。从这一意义上看,巴赫金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和巴赫金在另一个世界相遇,一定会十分感激这位伯乐的。

    相关热词搜索: 巴赫 复调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