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计算教学渗透建模思想的时机

    时间:2021-01-09 08:01: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徐宏臻 陆兆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将其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明确地提了出来。计算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蕴涵着明确的建模思想,而建模思想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感悟。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建模,心中有强烈的建模意识;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做实、做好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要重视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逐步感悟和体验建模思想;要让学生适当尝试建模,在计算时建构新的模型。现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如何在整数计算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

    一、备课时领悟建模思想

    教材往往是按建模的过程编写的,即先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并检验和评价结果的意义,从中得到一般化的算法,最后加以推广和运用,以解决更多的类似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时,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座?如果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即为求45与30的和是多少,因此列式为45+30。接着,教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算理和算法,教材采用操作小棒、拨计数器或画示意图等方法进行探究。在操作小棒、拔计数器的基础上,教材给出抽象的算法: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最后,把75个一还原成75座,从而解决了课始提出的问题。同样,教材在教学45+3时,几乎采用了同样的编排过程。为了强化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教材还进行了对比,问:45+30与45+3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具体算理,建构具体算法,并逐步向一般化的算法进发。

    此外,教材在练习中也注重渗透建模思想,注重让学生感悟建模过程和方法。它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具体的算理和算法出发,逐步向一般化的、抽象的算理和算法进发,直到学生建构一般化的算理和算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形成运算技能,并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

    正因如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并切实遵循建模过程进行设计,从而引领学生逐步经历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发挥过程的育人价值。

    二、新授时做实建模过程

    领悟到教材的建模思想后,具体教学时就应该按建模的过程施教,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建模的层次和水平。教材往往从具体的、特殊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具体的一道算式的计算问题,从中探明算理和算法,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一例、几题到一类,从特殊到一般,從具体到抽象,逐步建构更具概括性的一般的算法模型。可采取集中观察和比较,逐步分析和归纳,不断抽象和概括的策略,从而让蕴含在各种具体算式中的一般算法逐步显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及时提炼。

    如在教学上述“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在比完45+30与45+3的不同算法后,一位教师充分利用书后的习题,引导学生逐步建构一般化的算法模型。他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计算23+20的过程,填出结果,并让学生在头脑中回忆刚才的拨珠过程,探寻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想象23还可能加几十,应该怎样拨珠,得数是多少。最后,引导学生集中观察这些等式,思考:都是23加几十,都是怎样算的?学生发现:都是把23十位上的“2”与几十的“几”相加,也就是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化的算法模型。同样,在计算23加一位数时,也是这样设计的。这样设计不但便于学生体悟算法模型建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实现对具体情境和算式的适时超越,而且便于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在变中找不变,感受函数思想,还便于其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从而学会数学建模。

    笔者认为,在学生得出一般的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运用算法进行计算,而要引导学生及时回顾和反思建模过程,如我们是如何逐步探究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采用了哪些方法?……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建模过程和方法,积累建模经验,感悟建模思想。

    三、沟通时感悟建模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为此,在具体建构了一类算式的算法模型后,教师还要注重沟通相关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整体地建构一类算式的算法体系,并让学生感悟建模方法、积累建模经验。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后,教师有必要对相关算式的算法进行系统梳理,因为这是整数乘法最后一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结片成网,形成整体的算法体系。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从本课所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开始,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再由乘数是两位数,想到曾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怎么计算的。照这样推想,以后还会学习几位数乘两位数?学生说: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这些新的乘法你会算吗?学生认为简单,与之前的一样,仍然是先分后合,即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多位数,得到多少个一,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多位数,得到多少个十,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层积相加。学生建构了乘数是两位数的算法模型后,教师又由三位数乘两位数开始,引导学生类推出因数是三位数的算法模型。

    四、运用时增强建模意识

    在建立算法模型后,要引导学生直接运用模型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其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模型的好处和价值,从而亲近模型、喜爱模型、自觉运用模型。此外,为了让学生在应用中有新发现、新感悟和新提升,教师仍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当尝试建立新的模型,如发现新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等,以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练习环节,为了促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和提升,教师让学生根据算式,思考孙悟空的身后藏着数字几(图1)。

    在学生有序地一一算出9道算式的得数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找规律,集中观察所加的数与得数的个位上的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9加几的得数个位上的数都比所加的那个数少1,十位上多了一个1。教师追问:那个少了的1到哪里去了?学生说:移到9那边与9凑成1个十了,所以十位上多了1,也就是1个十。教师继续追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道算式最重要?为什么?学生认为9+1=10最重要,因为其他算式都是根据它推算出来的。接着,教师单独出示9+5=1□、9+□=17,问:现在你能运用规律直接说出方框里的数吗?是怎么想的?学生迅速说出分别是“4”“8”,并说出理由。学生找到新规律后,算得更快了,还可以逆向计算。他们更乐意找规律,更乐意数学建模了。

    其实,在教学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时,也可以这样渗透,但要做到:有意、有序和有度,不任意拔高,不急于求成,不统一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攻,就一定有效。当然,上述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既要相互兼顾,又要各有侧重。

    [责任编辑:陈国庆]

    相关热词搜索: 建模 渗透 时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