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材料范文三篇

    时间:2024-02-26 11:37: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材料范文三篇

    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在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材料 一

      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科学的理论指引以及现实的实践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具有正确反映我国现代化客观规律的客观真理性,又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之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

      一、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度陷入亡国灭种危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中国人民提出并实践了各式各样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大多都以失败告终,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直到中国共产党出现并指引了社会主义方向,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辛探索,逐渐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以科学真理为指引、以中国实践为基石的伟大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曾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过辉煌灿烂的篇章,然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华民族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甚至遭受列强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民族史上最屈辱的时期。应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寻求救国救民、实现复兴的现代化之路,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无数中国人勇担使命、前赴后继,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新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百花齐放,但这些探索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才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力量,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党带领人民投身革命,摸索革命道路,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这为中国实现发展、走向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至此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又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制度、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工业体系的总体框架,这些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设,党带领人民打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一路攻坚克难,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举国欢庆,又总结经验、继续新征程,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起直追,以现代化强国建设助推民族复兴伟业。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正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经过实践验证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沿着这个方向,中国在前进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财富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也在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条发展之路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历史底色,内含有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明复兴逻辑,并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步推动中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发展。首先,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不同,中华文明更突出社会公德、服从大局,在追求“天道”中,最终实现“天下大同”,这一过程决定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价值取向和为公而思的公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这种“公心”转化为以人民幸福为价值导向,不断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与西方文化中强烈的冲突意识不同,中华文化始终延续着对“和谐”的追求,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统一与平衡,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谐思维方式。中华文明推崇博爱为仁、天下一家,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尊重和平等看待世界其他文明,体现了强大的文明包容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和谐理念进一步转化升级、熔铸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追求平衡社会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和平包容的文化基因与开放创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不仅向世界展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而且为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二、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内含全民共富、全面富裕的发展要求,也凸显共建共富、逐步共富的发展战略,这是党延续百年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底蕴。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强调,我们追求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鲜明特色,并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和推进思路。在发展目标上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在推进过程中给必须坚持共建性、把握阶段性,“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终于实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追求更高层次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为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社会财富基础;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制度体系建设中“分好蛋糕”,为共同富裕构建公平合理的制度保障。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之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财富保障和精神财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工业化的探索,逐渐实现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成就,社会财富的丰富和发展成为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底气。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创造出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五大领域综合推进,追求全体人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公平公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引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赋能,这样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持续为经济发展赋能,也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此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也不断推动收入分配领域的制度完善,强调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依托市场机制激发生产积极性,提高效率;再分配依托政府调节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协调发展,保障公平;三次分配则是社会主导,鼓励社会力量自发捐赠,展现友爱的价值。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互补充、协调,充分运用市场、政府、社会的力量,让全体人民更公平、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中不断促进“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良性循环,成为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

      三、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造福世界人民之路。它的世界价值集中体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推动xx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在自身建设过程中也强调重构人类文明特质和叙事方式,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以及文明新形态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坚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考察人类的文明发展进步,强调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人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因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等形态与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肯定资本主义文明进步性的同时,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这种文明有着不可调节的内在矛盾。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体化的文明形态,内含“西方文明中心论”和以资本为权力中心的“单一排他性”文明,这样的资本主义文明必然造成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异化、存在价值虚无,越来越偏离人类解放的发展方向,引发文明冲突,陷入文明悖论。随着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必然被高于它的文明形态所代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之路。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第一,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中逐步生成的文明新形态,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体制、现代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文明,既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性,又彰显了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独特性,为人类文明增添崭新内涵。第二,中国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新形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中国发展的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评价主体,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主导逻辑。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致力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突破了资本主义文明在追求物质财富极大化的同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人们精神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实现社会文明的历史性、整体性提升。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时刻彰显着和平发展的文明取向,它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各个国家共同利益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强调文明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又尊重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展现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展现了兼济天下、协和万邦的特色文明观,超越了传统的文明霸权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最早走上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而实现了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现代化道路被看作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唯一模式,由此产生了现代化等同西方化的思潮,xx世纪xx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让这种思潮一度甚嚣尘上。而中国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成就,用铁一般的事实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信,为世界各国提供新选择。中国的发展成就充分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在保持主权独立、不搞侵略扩张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前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在西方国家主导下,许多国家照搬西方传统发展模式,引进外国资本,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是以丧失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为代价,并伴随严重的贫富分化、频繁的政治动乱和持续的社会动荡,经济增长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实践表明,西方化的现代化是一种片面的依附型现代化,极易陷入“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困境。如何既保持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又实现现代化?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用自身的发展为回答这一世界之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全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一方面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把实现现代化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从不依赖外国力量,也不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合作共赢,吸收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切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中国紧紧赶上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各国人民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确性、科学性最有力的证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条道路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历史有机融合走出的成功之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实现飞跃性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也实现了多次飞跃性发展。理论上,社会主义经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实践上,社会主义经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并形成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在经历一定时间的实践和发展之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迎来巨大的现代化发展挑战,许多国家都没有找到科学解决之策,从而逐步走向失败,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几经重创。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寻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和人民为自己找到的答案,同样也是为世界人民找到的答案,这一道路以中国的发展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难题,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凸显勃勃生机。

      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之所以可以取得如今的发展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充分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彰显其开放性和时代性,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

      充分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任何观点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支撑,任何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来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的。马克思指出,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欧洲资本主义起源的观点曲解为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哲学是错误的,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具有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俄国等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近代思想先进的中国人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开启现代化探索的,种种学说和方案都曾被迫切的国人看作拯救国家的希望,但是救亡运动的一次次失败让中国人一再陷入失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国人的命运,也让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道路,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全新历程。当中国人民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时,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天火”,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立新中国,确定了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对如何推动现代化建设展开一系列艰辛探索,xx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伟大理论,为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提供了实践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和方略,加快推动现代化道路探索。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根据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踏上新的发展征程。

      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从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时代的精华、开放的真理,不断发展进步是其永恒的旋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也是以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真理,也根据时代大势和实践要求不断推动理论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验证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不适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践中接续不断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创新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毕生从事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他将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在任何阶段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定拥护者,在百年探索和奋斗中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集中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方向、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开天辟地”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改天换地”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实践探索,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富起来”、迎来崭新局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翻天覆地”的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崛起、日益富强,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惊天动地”的力量。

      五、印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和最大优势。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是否正确,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可以检验一个政党先进与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科学精神、无私奉献和伟大贡献,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伟大,关键在于看其是否拥有崇高理想,并对理想的追求坚定不移。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突出体现在其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共产主义消除了一切剥削和不平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本解决,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了实现崇高理想,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斗牺牲。从夏明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再到脱贫攻坚中献出年轻生命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立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决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奋斗牺牲,时刻验证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还体现在其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党的伟大“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从不代表任何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能够进行自我革命的客观根据。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持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清除杂质和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无愧于“伟大的党”的称号。

      中国共产党是光荣的党。一个政党是不是光荣,要看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也要看人民如何评说。百年来在这片华夏土地上,党依靠人民、领导人民,持续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破解了现代化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双重困境,推动中国现代化取得震撼世界的伟大成就,以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于“光荣”称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富强。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的过程中,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无愧于“光荣的党”的称号。

      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党。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正确的党,关键要看其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大势、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十月革命让世界历史从此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搞社会主义,就是世界大势。抗日战争时期,反法西斯就是世界大势,我们党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赢得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契合了“东风压倒西风”的社会主义发展大势,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关键一步。在新时代,我们党在“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认识规律,也善于运用规律,无愧于“正确的党”的称号。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材料 二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百多年奋斗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实现民族复兴、造福全人类的发展模式,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的历史产物。从中国现代化史的角度考察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此为基础探求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本质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的规律性,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一、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萌生发展的三阶段

      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数代仁人志士不断求索,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发展阶段而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

      (一)效法欧美:中国现代化的被动开启(18xx-19xx)

      随着xx世纪xx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利用以及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而当时始终以“天朝上国”观念自居的古老东方帝国开始在封闭保守的状态下掉队,丧失了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发展的主动权。18xx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机的显露,使中国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东西发展的差距和救亡图存的紧迫,他们从华夏上国怀柔万方的迷梦中骤然惊醒,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渐渐萌生,早期现代化运动由此开启。后发现代化国家往往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很难直接开创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以西学为参照,企图效法欧美,寻求救国和发展之路。

      晚清时期,挑战传统观念的先驱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案,这是中国人效仿西学的原初表达,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意识的萌生。在魏源看来,西法是奇技而并非淫巧,在不动摇国本的前提下,可以从造船制炮、军工生产、养兵练兵出发学习西方做法,将现代化技术为我所用。魏源的救国方案初步勾勒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图景,成为洋务运动的思想渊源。

      xx世纪xx年代,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军事和生产技术,从器物层面入手展开对现代化的追求。洋务运动历时xx余年,虽推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达成中国人自强求富的美好愿望。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走向末路,这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只重“西艺”并非可取之道。而“蕞尔小国”日本的胜利也从侧面证明了变法改制的必要性。

      18xx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破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束缚。但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便幻想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仅持续百日就夭折了。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锋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19xx年xx月,辛亥革命爆发,社会力量集中倒向革命阵营,清王朝土崩瓦解,随后皇权帝制终结。辛亥革命的成功暂时将中国人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现代化的运动向前推进了一步,但随着袁世凯窃国与复辟帝制,这种制度变革的尝试还是失败了。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前人的失败中认识到,中国人学习西方或许过于重视外在形式模仿,并未触及西方文明根本。19xx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试图借助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重构传统文化,以再造中国文明。新文化运动已经触及现代文明的关键,将中国早期现代化推进到了思想层面。

      通过如上考察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态度不可谓不坚决,行动不可谓不彻底。可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深入的学习并没能将中华民族从泥潭中捞出。就在中国人以效法欧美为前进方向的同时,中华民族正在列强野蛮入侵之下,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师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事实证明,效法欧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并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真正道路。

      (二)以俄为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19xx-19xx)

      正当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使得苦苦寻求出路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生的希望。十月革命由于发生在封建压迫严重、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同,因而对中国先进分子有特殊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十月革命证明,落后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19xx年,国人翘首以待的巴黎和会以中国外交耻辱失败而告终,这彻底撕碎了西方资本主义最后一块遮羞布,也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最后一点幻想。以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以俄为师的新阶段。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先进分子形成“走俄国人的路”这一共识,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各地早期党组织成立后,开始系统介绍俄国革命的具体经验。19xx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开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领导下探索本国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共产国际和苏俄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并推动实现了第一次的国共合作。19xx年至19xx年间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大革命失败后,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城市暴动的失败,使得部分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期,在此时完全效仿十月革命道路,取得革命胜利是不现实的。毛泽东率先从革命实践工作中突破了城市中心论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表明我们已经初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打下基础。

      19xx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国内阶级矛盾让位于中日民族矛盾,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带领人民于19xx年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由于国民党违背民意、贪污腐化,人民解放军仅用了x年多时间就彻底摧毁了其反动统治。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迎来了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政治基础。

      此后,我国开启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进程。19xx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后,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大大加快。19xx年x月,党的八大正式确认:“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19xx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也产生了缺乏创造性的问题。经过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19xx年x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代化的前进方向逐步明确。毛泽东将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正式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这一问题,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虽然工业化十分重要,但它并不能概括现代化发展的所有维度。19xx年x月,毛泽东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xx年x月,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及:“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xx年底,周恩来再次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同时,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政治独立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独立,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发展的具体经验,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19xx年x月,邓小平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用“中国式”来表达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xx年党的十三大,将现实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结合起来,制定了到xx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战略蓝图更加清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也迈进了新征程。20xx年xx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原先四个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了对现代化维度的拓宽。20xx年xx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提前至2035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日趋成熟。2021年x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实化了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形态更加具象。20xx年x月x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xx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理论命题,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基础上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发展的特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效能,带领全体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xx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从“照搬”到“过渡”再到“确立”,历经了“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掌握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意义

      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几乎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行裹挟之下艰难前行的。这在客观上的确促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引进,推动中国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列强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是看准了我国广阔的商品倾销与投资市场以及廉价的商品原料与劳动力,最终为其资本的无限扩张服务。

      显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从一开始便陷入两难之中。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来袭使中华民族陷入几乎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根本原因在于中华农业文明较之于西方工业文明在生产力上的落后。实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因此,走现代化之路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决定了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只能借鉴西方模式。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旋起旋落,表明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事实上无法改变国运。其中的症结,与被动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受制于人密切相关。如何突破这种被动局面,掌握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动,便成为近现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首要历史任务。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超越西方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由被动照搬走向了主动超越,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虽诞生于西方,但它鲜明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痼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病理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二律背反问题,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存在着无法彻底调和的矛盾。马克思批判地指出,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中心,对于资本的无限追逐与私有制本身的结合违背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产生一系列难以抚平的社会矛盾,带给人民不幸和灾难。显然,西方现代化模式绝对的、神圣的、权威的伪装被马克思主义毫不留情地撕了下来,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资本现代性批判中获得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信心、意识、主动性和进取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味着中国现代化运动在指导思想的维度超越西方文明,拥有在艰难中前进和创新的内生动力。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超越历史局限性、走在时代前沿的主动精神。19xx年x月,在人们普遍茫然于中国前途命运之时,李大钊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应开辟第三新文明”的新路。他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李大钊发现,他所孜孜以求的“第三新文明”,就是指引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十月革命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19xx年x月x日,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指出:“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李大钊通过十月革命,看到了“第三新文明”的具体形态和载体,引领中国“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走在开创“世界的新文明”时代潮流的前列,便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由此,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饱蘸浓墨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讴歌十月革命,他高呼:“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除李大钊之外,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普遍站在国家、民族甚至是世界的立场和高度上。陈独秀基于对十月革命影响的认识提出:“二十世纪俄罗斯之共和,前途远大,其影响于人类之幸福与文明,将在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之上,未可以目前政象薄之”。蔡和森接受了列宁学说后,在19xx年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若天下治乱,其转移在于一心,人之贡献于人道,其功过不在形迹之上。果为君子,无善不可为,即无恶不可为,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虽于兄意未有当,亦聊以通其狂感耳。”

      由上可知,中国先进分子秉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精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了全人类的未来,坚决、勇敢地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这一历史主动精神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不能改变国运,不仅在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掣肘,同时也与照搬西方文明而受制于人相关。因此,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主动创造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的新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运动的开启!

      三、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现代化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中国现代化事业为中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人类社会发展史独树一帜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方向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目中,社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例如,李大钊认为:“从前的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以后的经济学,要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了。这正是个人主义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过渡的时代。xxx相信:“要图世界的长治久安,必须使每个人看清社会福利的重要,每个人能抱着社会主义的精神,去做社会主义的运动。”xxx指出:“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不断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现实。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作为须臾不可分割的整体予以追求:“我们要告诉党员特别是干部,使他们懂得:革命的目的就是为着建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为着中国的解放与建设。破坏旧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是为了要建设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使人民能够过着真正文明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提供了制度保证,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历史主动精神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依据中国国情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对现代化的追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毛

      泽东思想得到发展,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得到了丰富和拓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我们走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更加符合本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注重经济技术的现代化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当前,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人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独占局面,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迈向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历史阶段必然要历经的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演进的基础。长久以来,工业文明率先前进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将现代化视为自己独有的点缀词,从而将西方化与现代化捆绑起来,认为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苏联的解体,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终结恰好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人们在探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时,也大多会不自觉地从世界现代化一般指标的符合程度出发来寻求中国现代化得以成功的答案,往往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看不到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重要理论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打破了这种局面。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错误观点,表明了“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人类社会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其现代化征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其他国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此,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现代化的核心是资本逻辑,整个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对资本无限追逐以及资本扩张的现实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近乎疯狂的资本逻辑当中,物和人的关系已经被完全颠倒了,物变得主体化来支配人,而人则逐渐客体化为物所控制。换言之,西方现代化越发展,人类的主体性就丧失的越彻底,人最终不得不转向非人。这种畸形的转变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与问题,诸如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造成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动荡、抑制人性与人欲膨胀的对立造成的道德沦落等等,长此以往,人类文明便会被推向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一条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的现代化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力求实现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真正突破了现代性世界历史发展的资本逻辑问题,最终指明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方向。

      四、本质特征: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历史创造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大视野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着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站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历史创造,彰显开放自信的集大成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资源,其历史性贡献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原则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的立场去理解人、自然、社会以及三者间关系问题,十分强调物质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而人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在此原则指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鼓励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场域中,人不再是西方现代化那般沦为机器的附庸、丧失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原则指导,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其二,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逻辑基础。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逻辑基础,在现代化历程中全方位规制资本,坚持“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理念,真正践行了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其三,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没有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深刻地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中华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度契合。例如,用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具体状态的“小康”一词就出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小康”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篇中,原义是指人民生活安乐的良好状态。19xx年,邓小平在会见xx首相xx时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目标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忽视物质文明,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是否良好。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转化是在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实际过程中完成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应然问题,而是一个实然问题。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诸如传统文化当中的整体性观念、系统观念、家国一体思想、中庸思维、求真务实理念等都被应用于中国现代化事业当中,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并焕发出新的光彩。总之,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应对各种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浪潮在中国的具体呈现,以开放自信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质。善于学习,胸怀广阔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针对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xx周年大会上说过:“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xx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实践上,新中国建设初期,实行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等举措侧重借鉴苏联发展现代化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存在的差距,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最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显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的机械模仿与被动照搬,并不排斥有甄别地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养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以及本国的价值立场,谨防盲目接受西方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发展观,“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由此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日趋复杂的世界大变局中拥有生生不息的发展潜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指出:“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综上所述,从发生发展历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扭转了中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提供了科学指引和主动精神;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实际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开放自信的集大成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也体现着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既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也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性、引领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特殊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不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也为人类社会打破传统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瓶颈,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材料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

      近代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失败呼唤中国共产党。鸦片战争失败后,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仁人志士不懈探索,试图模仿学习西方模式、复制西式经验,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问题在于,以往的系列探索一方面是直接照搬照抄西式现代化方案,另一方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现代化的前提问题——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经过历史与现实的反复比较,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性扭转,即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中国以依附方式展开现代化探索的内在弊病,真正开启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起点。历史与现实已经深刻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以依附他国方式、照搬他人经验完成现代化,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是推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根本上扫清了中国现代化的政治障碍,为开展现代化建设探索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探索。我们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通过纯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推进的现代化。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相对有限,中国共产党初期主要是以“全盘学苏”的方式展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一开始我们经常强调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他强调,要善于向我们的先进者苏联学习。但中国共产党很快察觉到,照搬照抄苏联工业化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开始独立自主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推进现代化的关键引擎,是任何国家走向现代化都必须经历的必然环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大规模独立自主探索经济建设的实践,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学习苏联工业化的先进成果,另一方面科学总结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刻教训,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关于现代化的理解,由原先“工业化+农业近代化”拓展到包含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极大丰富和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为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准备。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敏锐把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充分总结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西方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之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19xx年x月,邓小平同志在深刻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述战略构想是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一时期,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引入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多种分配方式。二是坚持以开放的姿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破了以往单纯基于社会主义范围内相对封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壁垒,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国家发达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

      生产力水平的历史性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9xx年xx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实现“小康之家”,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xxxx美元。在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到xx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不懈努力,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三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党的十七大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新增了“和谐”的内容,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战略规划。

      在科学的、全面的现代化观念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指引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更加整体、更加系统、更加全面,从“四位一体”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五位一体”总体性目标转变。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进行了战略性提升,由原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在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现代化整体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具有符合本国实际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价值,而且也具有彰显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性价值与意义,因为它不仅对于后发民族国家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克服西式现代化内在弊病、摆脱西方社会现代化困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

      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新时代十年,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 研讨材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