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讲话稿 > 正文

    脱贫一线党旗红

    时间:2020-08-13 08:48: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脱贫一线党旗红

     编者按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告别原本工作生活的城市,义无反顾地奔赴脱贫攻坚一线,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使命与重担;他们怀着对农牧民的深厚感情走村入户,摸家底找贫根,因地制宜制定脱贫规划;他们扎根基层以村为家,上连“天线”找项目、寻资金,下接“地气”聚人心、带队伍,与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他们让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他们,就是驻嘎查村第一书记。本期《党建聚焦》,讲述我区驻村第一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故事。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是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六个精准”基本要求之一。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2015年9月底以来,全区共精准选派10195名驻嘎查村第一书记,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选派20人,自治区直属单位选派11人,各盟市和旗县(市、区)选派10164人,覆盖全区92.17%的建制嘎查村。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抓党建、促脱贫、谋?l展,为广大农村牧区带来了新变化、新发展,让党的旗帜在广大农村牧区基层阵地和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选得精、用得准,扶贫靶向更明确

      啃下脱贫攻坚战这块“硬骨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第一书记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围绕解决好选什么人和如何派的问题,自治区明确要求各地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能力关,注重把政治素质好、能力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派下去。

      人选条件坚持质量为上。各地坚持脱贫攻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哪方面的人派过去,切实做到“三个防止”:防止把干不成事的“闲人”派下去,防止单位、村里“两头挂”,防止换得太勤、沉不下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采取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推荐和研究确定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大范围“海选”,本着能力强、活力强、潜力强的“三强”标准,严格把关、层层筛选,确保选出作风好的人、选出能担当的人。兴安盟、乌兰察布建立双向选择机制,统筹考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际需要,经过实践考察对基层工作不熟、政治素质不强、组织协调能力不好、工作作风不实等不符合条件的干部,一律退回原单位进行了重新选派。

      紧贴农村牧区需求因村选派。包头、通辽等地综合考虑干部素质、能力、阅历和性格等特点,按照“人岗相适、注重特长、人尽其才”的原则,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实现全面覆盖、精准匹配、人岗相宜。呼伦贝尔、巴彦淖尔等地对排查出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侧重选派敢于担当、熟悉党建业务、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干部,切实推动转化升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侧重选派懂产业发展、开拓创新意识强、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干部;对边境沿线嘎查村,侧重选派熟悉蒙汉双语、掌握边情民情、善做民族工作的干部,突出人岗相适,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选得精,用得准,提升了第一书记的岗位匹配度,扶贫的“靶向”更加明确,效果也更加明显。

     明职责、强担当,重点任务抓落实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是第一书记到嘎查村的主要职责任务。他们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希望,用汗水湿透衣背、用泥水染黄裤脚,来去风尘仆仆,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认真履职尽责,留下了奔波的身影和踏实的足迹。

      建强基层组织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从人民大会堂管理局走向太仆寺旗骆驼山村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张春扬,主动与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注重发挥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物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用2年时间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北京林业大学派驻到科右前旗平安村任第一书记的郭世怀,一心扑在群众中,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支部软弱无力、干部工作不在状态等突出问题,因工作出色,2016年7月被群众推选为平安村党支部书记。

      他们仅仅是一个缩影。广大第一书记团结带领嘎查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全面规范党组织“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心用力解决部分嘎查村组织生活不严格、不经常等问题,努力把嘎查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目前,全区100%的建档立卡软弱涣散嘎查村党组织实现转化升级,99.3%的嘎查村建立了每月固定“党日活动”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广大农牧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富致富能力显著增强,在抓党建促脱贫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推动精准脱贫是第一书记的关键职责。选派工作开展以来,广大第一书记广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领派驻嘎查村认真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帮助嘎查村“两委”班子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深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农村牧区落地见效。

      他们充分发挥派出单位的部门优势,充分动用人脉资源,想方设法组织落实扶贫项目,参与整合涉农涉牧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养甲鱼、种大棚,包头市委组织部下派的王?h带领固阳县旧城村群众一年实现稳定脱贫;杭锦旗桃日木嘎查第一书记王飞军,发挥派出单位旗教育局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牧民合作社,增加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据统计,三年来,广大第一书记共协调落实帮扶资金16.67亿元,推动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12万个,累计完成其他帮扶事项4.26万项,推动2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他们把为民办事服务作为重点任务,把提升治理水平作为重要职责,大力推动完善嘎查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嘎查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532”工作法,建立健全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促进了嘎查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解决了个别嘎查村干部优亲厚友、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有的通过举办法治培训班、开展依法治村讲座等途径,帮助嘎查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他们真驻村、真投入、真扶贫,通过党建联村、资金帮村、项目兴村、产业富村、知识助村、技术扶村等多种形式,使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党支部强起来、带头人队伍建起来、村屯产业兴起来、困难群众富起来。

     明纪律、严管理,培养历练好作风

      自治区制定下发《派驻嘎查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暂行)》等制度规定,各地普遍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不断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考核,督促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牧区、认真履职尽责。

      强化约束严格管理。第一书记由各旗县(市、区)委组织部、苏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指定专人定期联系中央和国家机关选派的第一书记,各级组织部门通过电话询问、实地查看,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第一书记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2017年下半年,按照自治区党委第61次常委会精神,以旗县(市、区)为单位,对各级党组织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全面摸排,对照自治区脱贫攻坚暗访、交叉检查和日常督查等发现的问题,逐一筛查,重点查看干部人选是否合格、驻村时间是否保证、帮扶工作是否扎实、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经费保障是否有力等问题,立行立改、举一反三。

      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对每月驻村不足20个工作日的219名第一书记进行调整撤换;赤峰对态度不端正、进村次数少、工作推进慢、成效不明显的24名第一书记进行诫勉谈话,指出问题,责令整改。各地对作风漂浮、群众反响大的274名第一书记进行通报批评,并责成派出单位召回管理。兴安盟、巴彦淖尔等地严格第一书记日常签到和工作日志记录,通过电话抽查、现场督查、深入走访等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到岗履职、工作作风、脱贫实绩等情况的跟踪问效,切实防止出现管理真空,确保第一书记在岗有为。

      联动考核推进履职。各地按照“谁选派谁考核”的原则,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联动考核办法,形成“目标管理、民主测评、检查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每年年底,由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扶贫办、农牧办等相关单位配合,采取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座谈了解、考核组评价、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进行联动考核。

      对第一书记的考核,坚持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原则,采取自我评估、群众评议与组织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任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围绕“四项主要职责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考核第一书记德、能、勤、绩、廉等情况。2017年度,全区共有2172名第一书记被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对派出单位的考核,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一同进行,作为评价派出单位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第一书记的优秀等次提高到不低于20%的比例,且不占派出单位名额。全区有607名第一书记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上级党组织专项表彰奖励,有446名第一书记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使用;对消极应付、群众满意率低、完不成工作任务、派驻村出现“一票否决”项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资格。

     重保障、送关爱,确保工作有实效

      围绕真正用好第一书记,各级党组织积极创新服务载体,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让第一书记“身入”农村、“心入”群众,切实发挥好帮带作用,“实打实”为派驻村解决难题。

      全面培训提升素质。坚持“自治区示范培训、盟市重点培训、旗县(市、区)全员轮训”的三级联动培训制度,定期为第一书记“加油充电”。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会同自治区扶贫办,每年举办两期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培训班。各地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采取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现身说法、学员交流论坛、到贫困嘎查村现场学习等方式,每年对第一书记进行为期1周的全员培训,切实推动广大第一书记深化认识、明确任务、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从优落实待遇保障。第一书记下派的2年任职期间,在原单位的身份、职务、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变,并将第一书记经历作为基层工作经历,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四个优先”政策,确保他们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

      为确保第一书记有效开展工作,自治区扶贫办从扶贫资金中为派驻建档立卡贫困村的2834名第一书记,每人安排专项扶贫经费50万元,扎实推进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对派驻到其他嘎查村的第一书记,由各地财政和派出单位负责统筹安排每人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工作经费,确保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

      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差旅费、伙食费、交通费等相关补助标准,由各派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对派往边境村等艰苦边远地区的第一书记,由各派出单位和派驻村所在盟市、旗县(市、区)参照同类同级人员的地区性津贴标准,发放相应补助。各派出单位普遍定期安排第一书记进行体检,有的单位还为第一书记办理了任职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坚持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 健全完善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经常性沟通、每月分析研究、每季度调研指导、重点难点问题联合会诊等工作机制,切实把单位职能优势、资源优势用到精准帮扶上。日常工作中,各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娘家人”“后勤部长”作用,立足部门职能优势,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引进、信息咨询、科技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合力解决派驻村存在的实际困难,为第一书记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扶贫一线党旗红 党旗 脱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