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亚欧大陆之心:伊斯坦布尔 亚欧大陆

    时间:2019-01-01 04:31: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说起这座横跨两大洲的传奇城市,不妨先从我们最容易误读的地方开始: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首都?不,如今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是安卡拉。欧洲最大的城市是伦敦,巴黎还是罗马?不,是如今拥有近1300万常住人口的伊斯坦布尔。罗马帝国的首都理所当然在罗马?不,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宣布迁都拜占庭并将其改名为新罗马(后称君士坦丁堡),这是如今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在中世纪,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并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内保有这一殊荣。
      即使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不再担任政治上“首都”的角色,从古希腊时期延续至今的繁荣,仍使她成为当之无愧的无冕之都。而朝代、种族、宗教的不断变迁,更给这颗亚欧大陆之心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小标:穆斯林的,也是世界的
      站在伊斯坦布尔的任何一个角落,向任何一个方向望去,视线所及之处你都能发现清真寺的尖顶。土耳其正在积极申请加入欧盟,如果成功,它将成为欧盟唯一一个穆斯林国家。话虽如此,初到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我仍无法相信自己置身欧洲:肤色,气味,习俗……这里的一切都更贴近我们对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传统印象。然而仔细分辨,却又实实在在体会到这里和阿拉伯世界的不同:土耳其语使用拉丁字母而不是阿拉伯字母,闹市转角赫然立着麦当劳,你也可以在这里饮酒,而我为这座城市专门准备的头巾除了博得茱莉一笑以外,完全没派上任何用场。
      茱莉是土生土长的伊斯坦布尔女人,我此行的导游。她穿紧身牛仔裤,不包头,一口美式英语流利得像母语。她离婚,独立抚养两个儿子,没事的时候喜欢喝上一杯。她受雇于当地一家大型旅行社,平时专为豪华游轮上的英语客人提供导游服务,收入不菲。但说起儿子的学费,她皱皱眉头,眼角的鱼尾纹透出艰辛。这个城市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一样,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她每月6000里拉(合人民币3万)左右的固定收入,几乎全部用来支付两个儿子在美国国际学校读小学的费用。没错,是小学,每人要价近2,5000里拉一年。而游客们给的小费用来支撑日常生活。不过这绝不是一个正常伊斯坦布尔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茱莉说,公司里的普通职员,收入一般在2000里拉左右,而租一个稍微像样的房子,交水电煤气费,就要花掉三分之二。加上婚后女性很少出门工作,这里很少有像她一样的“中产家庭”,更多的只是在温饱线上而已。“但是,伊斯坦布尔绝不缺有钱人。”她说。停泊在金角湾附近的豪华游艇,价值数千万美元位于历史区的海景别墅,它们都是有主人的。
      无论欧洲还是亚洲,有钱人都爱这里:欧洲的投资者看到它的历史和风情,阿拉伯世界的富商巨贾来这里呼吸西方空气。这个当年的“世界中心”如今用一种奇特的面貌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让人忍不住琢磨,这里究竟是遮掩于面纱下的欧洲,还是紧邻欧洲大陆的东方?历史不能代替你回答,教科书也不能。唯有身临其境,将耳闻目染与心中的东方西方当场做个比照,方能略窥端倪。但这种比照常常是迷惑的:你看到阿拉伯世界的长袍头巾,也看到美国牌子的背心热裤;你在大巴扎买到传统的调料藏红花,也在法国街吃到地道新鲜的煎鹅肝。你刚了解这座城市有两千多座清真寺,又来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也许就像地中海和黑海在土耳其海峡交汇,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由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相连一样,伊斯坦布尔从古至今,本身就是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驿道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站。
      
      
      小标:职业女性,是一种感觉
      今天,生活在这里的外国女人们又为伊斯坦布尔东西方交汇的当代史书写了生动又耐人寻味的一页。认识她们是从International Women In Istanbul(简称IWI)这个组织开始的。35年前的一个早晨,美国大使夫人在领事馆用咖啡招待了一些在伊斯坦布尔生活的外国女性,开启了伊斯坦布尔国际妇女组织的NGO之路。如今她们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余名成员,年龄从20出头到80多岁。多年来她们一直致力于丰富外国女性在伊斯坦布尔的生活。
      在这个99.8%人口为穆斯林的国家,嫁给土耳其人并不代表可以获得工作许可――在传统文化中,男人养家糊口天经地义,女性本来就被设定为照顾家庭的角色,不被期望外出工作。而举家搬迁到此的外国女性,除了工作许可上的障碍,还要面对语言文化上的障碍。这对于远离故土的她们来说,的确是不小的挑战。哪怕她们的土耳其丈夫不一定要求她们加入伊斯兰教――在土耳其法律和大众文化中,穆斯林也可以和基督徒,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结合,但她们要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来自西班牙的伊拉莉亚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随后和他一起返回了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他在当地一所大学任教。而由于伊拉莉亚不愿放弃西班牙国籍,所以一直未能获得工作许可。开始的生活是紧张而难以适应的:她虽然也去参加土耳其语学习班,尝试跟婆婆沟通,但大部分时间显得无所适从。而回到伊斯坦布尔的丈夫,显然完全回到了穆斯林社会,连她独自开车外出都不放心,尽量抽出时间陪同。
      初来乍到的一切,让独立自由惯了的伊拉莉亚倍感压力。经济上的完全依赖也让这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感觉捏了一把汗。然而3年后,IWI在希尔顿酒店举行的年会上,伊拉莉亚的胸牌上标注着她现在的“职业”:瑜伽教练。“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之间的差别,并不仅仅靠有没有薪水来衡量,这是我在伊斯坦布尔学到最棒的道理。”她说。
      作为志愿者,她定期参与IWI的日常工作,编辑一本50页图文并茂的会员月刊。同时,她还从念书期间的业余爱好:瑜伽中获得灵感,召集一群感兴趣的女性,成立了一个俱乐部,亲自担任教练。“这些工作都不需要政府许可,也没有薪水,但我现在确实又找到身为职业女性的感觉了。”年会上,伊拉莉亚和会员们分享了她的生活经历和新口号。这些从世界各地投奔爱情而来的勇敢女性,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不仅仅是厨房。
      王老太太在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家中餐馆近年结束营业,80多岁高龄的她,终于正式过上了退休生活。她在上世纪50年代辗转来到土耳其,是当地华侨中的“元老”。先生早年在伊斯坦布尔留学,战后举家搬迁至此,连同8个儿女,起初靠先生的教职谋生。然而先生的英年早逝,迫使王老太太走出家门,在异乡的土地上扎下根去。当年的举目无亲,捉襟见肘,起早贪黑都不忍赘述,最记得的是当年窘迫时候,8个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即使再有规矩也是拥挤,亦难免给人添麻烦。然而淳朴善良的土耳其房东将心比心,甚至在她宽裕了要搬走之际真诚挽留,并承诺随时她们欢迎回来。50多年的光阴,换来8个儿女的纯良端庄,每每忆起往事,辛酸里自有满足。
      这片土地像是一个缩影,在繁华之上映射出一个个平凡的女性形象:无论来自东方、西方抑或土生土长,穆斯林,基督教徒还是无神论者,女人们的坚韧是一样的,对“善”的解读是相似的,为爱情和家庭的付出是无私与坦荡的。这游离于历史的厚重之外的体悟,算是我在掀开伊斯坦布尔面纱的一角后,窥到的一点风景。
      
      
      
      图片:
      1、海的对面就是亚洲
      2、麦当劳前穿着吊带的女子
      3、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专供女性祈祷的区域
      4、彩稿上补
      5、熙熙攘攘的大巴扎(市场)
      6、小憩的土耳其少女
      7、远眺伊斯坦布尔旧城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8、在托普卡帕宫帝王之门阴影里小憩的穆斯林妇女

    相关热词搜索: 伊斯坦布尔 亚欧大陆 之心 面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