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曲高曲高和寡的意思 [《北京文学》:从曲高和寡到曲高和众]

    时间:2019-02-02 04:32: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文学杂志发行量的普遍萎缩,并非当代文学缺少读者,而是文学杂志普遍缺少好作品,并且内容和形式都陈旧、单一、平庸,让读者提不起阅读兴致。《北京文学》多年来的改革,就是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全力提升读者对文学期刊的阅读欲望,最终重新赢得读者。而该刊近十年的苦心追求,逐步实现了这一目标,使刊物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北京文学》的道路对于我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众多的文学期刊普遍被读者冷落的时候,文学期刊到底能不能走出低谷重新赢得读者关注?近年来一直以“篇篇精彩,期期好看”为目标的《北京文学》正不断用实际行动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
      只要你留心新世纪以来的《北京文学》杂志,你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学评论界、新闻界以及更多的读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北京文学》杂志带来的这种新气息、新景象。我们暂且将这种新气息、新景象称之为“新《北京文学》现象”吧!
      那么,新世纪文学期刊界中的“新《北京文学》现象”到底新在哪里?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呢?不妨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概括。
      
       积极推进杂志内容的改版与创新
      
      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办报办刊,只要是公开发行的报号刊号,报刊本身就已经具备文化商品的属性。其主办者和经营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具备商品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你所面对的消费者――读者服务。然而,传统的报刊由于大都创办于计划经济年代,背负着太多的历史烙印,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报刊竞争,最缺乏的偏偏就是这种意识。文学期刊尤其如此。这种情况导致刊物严重疏离读者。
      《北京文学》却一改传统文学期刊普遍存在的这种通病,坚定不移地推进杂志内容的改版与创新,改变文学杂志普遍存在的孤芳自赏、以个人好恶选稿的“圈子化”理念,将选稿坐标对准大众读者,以“作品是否好看、大多数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衡量每一篇稿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杂志的内容空间和表现形式,以实际行动较早地实践了中央关于文艺作品和报刊的“三贴近”要求。
      谈起《北京文学》改版,文学评论家雷达称之为“思维方式的革命”。打开这本杂志,扉页上每期编排的作家热线从形式到内容都透着亲切感,立即拉近了刊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杂志内文的最后几页,“纸上交流”栏目给读者品评刊物及品评作品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园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期刊对众多自然来稿来信普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的情况下,《北京文学》却敢于向读者承诺:只要贴上《北京文学》原始标志并付足返程邮票,本刊编辑部将在规定时间内做到每信必复、每稿必提出处理意见。据悉,此举让作者、读者对《北京文学》趋之若鹜,来稿来信如滚雪球般不断增长。
      
       从曲高和寡到曲高和众
      
      如果说,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文学期刊发行量普遍萎缩、读者严重分流,主观原因是因为文学期刊本身过分的曲高和寡,那么新版《北京文学》杂志在内容上却竭力突出大众性和可读性。
      大众性表现在新版《北京文学》刊发的作品,大都关注当下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普通百姓的命运沉浮。这种内容上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自然而然会更多地吸引读者的目光,因为文学说到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普通读者读文学作品,其目的主要是在享受文学作品带来的阅读快感(即陶冶情操)的同时,从作家的作品中透视社会、感悟生活和品味人生,最终获得教益。
      可读性则体现在,一方面,读者对作品题材或内容本身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作品表现形式的生动通俗,较强的故事性,紧凑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作品鲜活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所有这些是新版《北京文学》杂志刊发作品的普遍特色。尤其是简洁生动、富有个性和悬念的导读设计,使新版《北京文学》作品的编排上在众多的文学期刊中独树一帜。这种设计既是作品本身的广告,有利于吸引读者,又为生活节奏紧张、日趋忙碌的当代读者的阅读选择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时间。
      
       报告文学热切关注社会热点
      
      比之其他体裁,报告文学由于更直观、快捷、大信息全方位地反映读者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赢得了读者的广泛青睐。但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报告文学作家的流失,更由于文学期刊编辑部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的普遍丧失,报告文学作品如今在中国众多的文学期刊中,要么难觅踪影,要么零敲碎打、时有时无,令人遗憾。新版《北京文学》却填补了这种遗憾。
      “现实中国”是新版《北京文学》中的一个重头栏目。自2001年改版以来,这个栏目每期必发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且内容普遍切入当今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潜在的热点问题――热切地关注现实、敏锐地紧跟时代、真诚地贴近大众读者、精心地策划组织作品,是新版《北京文学》报告文学作品的显著特色。这个栏目就像中央电视台每天的“焦点访谈”,既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这本文学杂志的现实感和社会性,丰富了传统文学杂志相对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又进一步地体现了这本文学杂志的大众性,更多地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普通读者的阅读。《北京文学》每期的报告文学作品一经刊发,常常受到全国各地报纸的争相转载。
      
       力推名家新作和新人力作
      
      读者需要名作家,权威的、高品位的文学杂志自然也离不开名家。名家的名气和实力使其作品更具质量和号召力,从而使杂志在文学界更具影响力,在市场上更具号召力。
      翻开新版《北京文学》杂志不难发现,每期都有两三位当代实力派或正走红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作品。但一本杂志,光有名家也不行,会让其他作者,尤其是众多的业余作者和文学青年产生敬畏,觉得你只看重名人,高不可攀。事实上,新版《北京文学》不是唯名家是举,而是唯质量是举。除了名家作品,每期发表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非名家的力作。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新版《北京文学》杂志在内容上排在头条的作品,一概不论名气,而往往是该期作品中的佼佼者。尤其是,该刊开设的“新人自荐”栏目,每期都发表文学青年的小说处女作,这些处女作大都是编辑从浩如烟海的自然来稿中挑选出来的,编辑编发时还配发作者照片、创作自白和作品点评。此举在权威文学杂志中既显得鹤立鸡群,又得到了广大文学青年的热烈好评。“新人自荐”栏目每期发表的小说处女作,终于让一批怀才不遇的文学新秀陆续在《北京文学》崭露头角。荆永鸣、雷立刚、尉然、王秀云、常芳、钟正林等已经从《北京文学》起飞,活跃在全国文坛。
      人们注意到,新版《北京文学》推举新人的这一善举,近来其他一些文学杂志已经开始效仿。
      
       狠抓质量,重视作品传播和社会评价
      
      多年来文学期刊发行量的严重萎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平庸之作太多,高质量的作品,尤其是读者感兴趣的作品太少,以致从形式到内容,读者提不起阅读兴致,社会各界更是几乎普遍将之遗忘。
      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与时俱进,狠抓作品质量,使刊物焕发出了时代的活力。谈起《北京文学》,评论家白烨说:“意义在故事中,效益在阅读中。”该刊改版之后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强烈的清新感、现实感、时代感和可读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作品被转载率一直在全国文学杂志中名列前茅。被转载率由原先的每年五六十篇次上升到近几年平均每年的120篇次。一大批报告文学的精品力作,更是备受大众读者的热烈欢迎和文坛的普遍关注,几乎每篇均被全国各地的报刊争相转载或连载。《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和《老年悲歌》还直接促成了当期杂志的脱销。
      
       刊载的作品在全国各类文学评奖中屡屡折桂
      
      几年来《北京文学》作品在《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小说月刊》百花奖、年度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以及各种文学排行榜中屡屡获奖或入选。
      在2003年2月举行的“2001~2002年度《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评选中,《北京文学》2002年第6期发表的荆永鸣的《外地人》成为获奖仅有的4篇短篇小说之一。2007年3月,《北京文学》发表的铁凝的短篇小说《逃跑》和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彩虹》获《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优秀小说奖;韩少功的短篇小说《怒目金刚》获得《小说选刊》2009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并名列榜首。
      在第十届至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1~2002年度)的评奖中,《北京文学》获奖数量与日俱增。在第十届评比中,著名作家毕淑敏、苏童、贾平凹分别发表在《北京文学》的短篇小说《藏红花》、《人民的鱼》和《饺子馆》同时获奖,占据了10篇获奖短篇小说中的3篇。在第十一届评比中,《北京文学》更是以刘庆邦的《少年的月夜》、张欣的《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石钟山的《二十年前的一桩强奸案》3部中篇小说,贾平凹的《小说二题》、李铁的《红杏出墙》2篇短篇小说获奖,占据了所有获奖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名列全国文学期刊榜首。第十二届评比中获奖的20篇中短篇小说中,《北京文学》发表的中篇小说《电影哦电影》、《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和短篇小说《血红血黑》获奖。在第十三届评奖中,《北京文学》更是创纪录地占据了20篇小说中的7篇。上述成绩表明,《北京文学》已经成为近几届《小说月报》百花奖获奖最多的文学杂志。
      在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举办的“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奖”的评选中,《北京文学》更是成为唯一连续三届蝉联此奖的文学杂志,3篇获奖作品分别是曲兰的《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和《老年悲歌》,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
      2007年10月,在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发表的蒋韵《心爱和树》和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分别获优秀中篇小说奖和优秀报告文学奖,而且分别名列榜首,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注重开展与读者互动
      
      创新,关键在于策划,而杂志创新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杂志本身在文学界尤其是广大读者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静观新版《北京文学》,除了内容的创新使作品清新可读外,不难注意到近两年来该刊还紧密结合杂志内容,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首先是版面上的问题讨论。现代媒体,讲究与读者或观众的互动,让读者或观众广泛参与。与其他的文学期刊相比,新版《北京文学》近两年很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让读者广泛参与。他们在全国的文学期刊中,率先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读者,主动请读者走进版面。设立“作家热线”、“纸上交流”和“新人自荐”等栏目让读者参与。
      为强化杂志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还开辟“文化观察栏目”,策划并推出了大众文化话题系列讨论:“忧思中学语文新教材”、“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青年”、“寻找文学存在的理由”、“向当代文坛进言”、“中国高考向何处去”、“中国医疗改革向何处去”、“韩寒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等等,这些讨论都不同程度丰富了刊物的内容,吸引读者广泛参与,并且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刊物的活力。
      
       抓发行,读者逐渐回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发行量逐年下降,已经不是新闻,相反,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回升,肯定是文学界的新闻,因为这种情况在文学期刊界几乎是凤毛麟角。
      《北京文学》在抓刊物质量的同时,努力抓刊物发行。在其他许多文学杂志发行量普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改版后的《北京文学》发行量近年来一直持续稳步上升,发行量已经比改版前翻了几番。虽然从绝对数来说,《北京文学》发行上升的数量并不是很大,但重要的是,杂志连续的稳步回升不但让编辑部重拾了信心,积累了经验,而且逐渐聚拢了人气,让人看到传统文学杂志重新赢得读者的希望。
      近年来,《北京文学》的改版和创新一直备受文学界、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主要媒体几年来上百次先后报道了《北京文学》内容的改版、创新和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全国众多文学杂志中,新浪网最先与《北京文学》合作推出《北京文学》专题和电子版。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五年进入龙源期刊网国内读者阅读排行榜前100名,并连续四年进入海外阅读排行前100名,而且在国内外前100名排行榜中均名列前茅,备受读者和文坛内外的瞩目。

    相关热词搜索: 曲高和寡 北京 文学 到曲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