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防疫观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0-06-12 03:41: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焦润明

    因疫情对疾病史产生兴趣

    《检察风云》:疾病史研究比较冷门,您当年为何会关注清末东北三省鼠疫?

    焦润明:2003年,因非典疫情,我和大家一样,被封锁在家中。正好有闲暇,便着手做了一点研究工作。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服务于现实需要。既然出现了疫情,就有必要去看看前人是怎么应对的,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迪。

    之所以研究清末东北三省鼠疫,是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鼠疫疫情,造成6万多人死亡,它对近代国民卫生习惯养成、全国性防疫法出台等,影响深远。

    我们知道,甲类传染病原本只有三种,即:鼠疫、霍乱和天花。天花于1979年10月25日被宣布灭绝,目前还剩鼠疫和霍乱。鼠疫仍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人类的贪婪引发瘟疫

    《检察风云》:在传统农耕时代,经常发生鼠疫,为何清末东三省鼠疫的冲击这么大?

    焦润明:在20世纪,中国总共发生过三次鼠疫,其中东北两次:一次发生在1910年—1911年,一次发生在1920年—1921年;还有一次发生在山西,在1917年—1918年。

    清末东三省鼠疫有特殊性,不是老鼠引发的,而是旱獭,就是一种土拨鼠。在网上,大家看它的样子很可爱,但它的身上带有多种细菌。旱獭的毛皮很值钱,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俄商、华商招募山东、河北等地民工,去俄国境内捕猎。旱獭生病后,同伴会将它轰出洞,这时它的叫声会改变,皮毛也不光滑了,有经验的老猎手不会抓捕它。但普通民工缺乏经验,不仅猎取有病旱獭的皮毛,还吃它的肉,导致本来在旱獭间传播的鼠疫,变成人传人。

    1910年9月,俄国当局发现,华工群体中出现了传染病,便将他们驱逐出境,迫其从满洲里回到中国。当年清政府的海关官员缺乏防疫意识,未做任何检测,便放行了。在满洲里,华工合住在当成小旅馆的地窨子中,已出现死亡事件,却未引起地方官员警觉。同住华工感到恐慌,纷纷涌向当时黑龙江省的省会齐齐哈尔,再从此地涌向当时属吉林省的哈尔滨。

    于是当年在哈尔滨,疫情暴发。当时哈尔滨分俄界、华界,华界在傅家甸,居民2万多人,近6000人病死。直到疫情大规模蔓延,当地官员才从麻木中惊醒,向清廷请示。清廷派著名外交官施肇基前往解决。施肇基很有国际视野,在他推荐下,陆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出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生于马来西亚,是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的华人,1906年回到祖国。

    用断然隔离扭转局面

    《检察风云》:当年伍连德到哈尔滨时,疫情已很严重,为何能迅速扑灭鼠疫?

    焦润明:伍连德到哈尔滨的时间是1910年12月24日,此时疫情已很严重,部分患者进入关内,向河北、山东等地传播。在当时,东三省的铁路系统比较发达,现代交通工具加快了鼠疫传播速度。此外,正赶上年底,许多民工返乡,准备回家过春节,增加了防控难度。伍连德一到哈尔滨,立刻对患者尸体进行了解剖分析,發现此病可以人传人,并分离出相关的病菌,建议实施断然的隔离措施。

    清廷采纳了伍连德的建议,推出系列举措:首先,成立了专业、统一的防疫机构;其次,铁路停运。当时从东三省入关的铁路有三条,一条归清政府所有,另两条分别由俄国、日本掌控,要停运,必须先谈判,好在很快达成共识;其三,立法。在疫情期间,出台地方防疫法律、法规、命令等多达百余件;其四,封锁道路;其五,将患者、疑似患者隔离;其六,防疫人员全部佩戴“伍式口罩”。虽然口罩早就被发明出来,但医用口罩制作成本较高,经伍连德改良,既廉价又实用;其七,通过大量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疫意识。

    从历史看,要减少传染病的伤害,就应早发现、早控制,一旦错过黄金干预期,必然付出惨重代价。在清末东北三省鼠疫中,由于基层官员防疫意识差,清政府的控制不算成功,为此罢免了多名高官。

    敢逃跑就开枪

    《检察风云》:这次疫情对后来的影响如何?

    焦润明:影响非常大。疫情结束后,1911年4月3日,清政府在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万国鼠疫大会,共11国参加,当时世界顶尖专家基本都来了。在他们的建议下,一方面,清末民初出现了防疫法规建设高潮,1916年,中国终于出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防疫法规”。另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国民的卫生习惯。

    比如,此前病死者的房屋会被烧掉,生活用品也会被烧掉,在专家们的建议下,人们明白了,只要消毒即可,不用全部烧毁。再如,此前人们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在疫情期间,两名清廷防疫高官拒绝戴口罩,结果染病而死。当时东北有个习俗,即:死后不能立刻下葬,需停灵数日,等待亲戚、朋友前来悼念。这让病毒有了扩大传播的机会,在有的村中,村民竟全部受传染,最终病死。

    总之,这次大疫提高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

    在疫情期间,如实提交自己信息是国民的责任,瞒报信息、不守规矩,是极端利己的自私行为,是缺乏国民观念的体现。

    《检察风云》:当时大疫期间,临时出台了上百条法律、法规和命令,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焦润明:有利于隔离工作的开展。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患者一旦被隔离,很难得到有效治疗,从结果看,90%的被隔离者死亡,其中不少人是冻饿而死。当时很多患者觉得,一旦被隔离,就等于死,那么不如死在家中。所以法律规定,对于拒绝被隔离的人,或已隔离却逃走的人,可以当场枪决。这确实比较极端,但没有严格的法律做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从实际案例看,依然出现了很多“毒王”。比如一刘姓女子,患病后回到家,使丈夫和儿子被传染而死。她又逃回娘家,使父亲、弟弟被传染而死。她又逃到亲戚家,导致亲戚、邻里死亡,可她本人却活了下来。她早就知道自己患病了,却不断和他人接触,结果害了很多人……

    瞒报信息是极端自私

    《检察风云》:当年有“毒王”,在这次疫情中,依然出现了“毒王”式人物,一百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焦润明:通过疫情,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近代化的程度,包括国家认同感如何、彼此间怎样合作、国际社会怎么看等。医疗史又称“疫病灾害社会学”,我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防疫知识变成常识,成为百姓的意识。我个人认为,在今天,防疫观念是国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公德观。在此次疫情中,依然出现了少数“毒王”式的人物,说明他们无知、缺乏公共意识。这就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让人们更多了解疫情,自觉按照公德观的要求去做。

    《检察风云》:从历史上看,对于疫情期间隐瞒信息者,应该怎么办?

    焦润明:隐瞒信息是违反法律的,在疫情期间,如实提交自己的信息是国民的责任。作为国民,总应该有些担当。瞒报信息、不守规矩,是极端利己的自私行为,是缺乏国民观念的体现。

    目前患者的治疗费用是国家承担的,但对于隐瞒者,我认为应该由个人承担相关费用……

    从历史的经验看,在防疫期间,各地区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对违反法律、侵害公共利益的人,应该给予处罚。

    采写:唐山

    编辑:黄灵  [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 防疫 组成部分 公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