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奔向自由和梦想的道路上,有一尊自由女神像

    时间:2020-10-27 03:56: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朱柒柒

    2020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作为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的象征,自由女神像也迎来了136岁的生日。百余年来,这座高93米,重达225吨的钢铁雕像屹立在纽约港自由岛上,她双唇紧闭,高举火炬,以庄严肃穆的神情注视着千百万的移民,将这片热土建造成为世界发达国家。

    可有谁知道,当初是法国人送给美国百年年庆的礼物,美国国会甚至不肯为她的建造出一分钱,纽约差点就失去了这个标志建造物的所有权。而它的诞生,关联着法国和美国的一群激进青年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一对法国夫妻

    1865年7月的一天,法国凡尔赛城。一场由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劳勃亚举办的艺术沙龙晚宴正在进行。出席晚宴的艺术家、建造师们大多思想激进,不满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他们之中,爱德华的女儿让娜·劳勃亚和丈夫31岁弗莱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第刚从美国返回。

    时年24岁的让娜,美丽高挑,与巴托第刚结婚。巴托第是与艺术大师罗丹齐名的青年雕刻家。

    让娜猛烈抨击着法国的时政,对新兴美国的自由和健全法制备加推崇。提及11年后,美国即将迎来建国一百周年,巴托第不禁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造一个标志性的艺术品送给美国政府,表达浪漫的法国人民对自由国度的向往与尊敬。可是,送什么艺术品好呢?

    周末的一天,两人一起参观凡尔赛宫。在经过油画藏品区时,巴托第在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着人民》前站住了,久久不肯离去。让娜发现,他的眼里甚至有了泪水。

    原来,1851年,17岁的巴托第曾目睹了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时,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一群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双方发生激烈巷战。暮色降临时,一位忠于共和政权的年轻姑娘,手执燃烧的火炬,高呼着“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不幸中弹牺牲。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深深地烙印在巴托第的心中。

    现在,站在这幅名画前,高举着三色旗引领着群众象征自由神的女性形象与那位高擎火炬的无名姑娘渐渐重叠了。巴托第紧紧地抓住了让娜,灵感喷涌而出,自由女神!他要造一座举世无双的自由女神的雕像作为礼物,送给美国!让娜也不禁叫好。

    巴托第开始了废寝忘食的设计,反复修改。1869年,最后的方案终于敲定。自由女神双唇紧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上面七道射线象征自由遍及七大洲,庄严肃穆的表情中蕴含着广博的人类之爱,她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几米长的火炬,左手紧握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整体为挣脱枷锁、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气宇轩昂、坚毅的面容来自于巴托第的母亲,而她端庄丰盈的体态则来自让娜,他的妻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此外,巴托第还设想,女神雕像由法国制造,基座则由美国政府出资建造,象征两国和平与共建。

    这个构图让法国艺术家们啧啧称赞。事不宜迟,巴托第和让娜决定前往美国,寻找美国方面的支持者。当邮船驶入纽约港时,巴托第一眼看中了港口边占地12亩的贝德洛岛,那里,地势平坦,海阔天平。“对!就是这里!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巴托第对妻子叫道。两个年轻人兴奋不已。没料到,他们的雕像设计方案却受到美国艺术圈冷漠对待。夫妻俩无功而返。

    回到法国,当时君主制的法国政府下令:不能在公开场合提及公平、自由等字眼。激进的让娜频频召集圈内人士集会,用各种途径向政府提出申请和申诉,却遭到法国当局的逮捕,并被判叛国罪锒铛入狱。

    巴托第四处奔走营救妻子,然而还是晚了。1871年8月,让娜因患严重风寒在狱中去世。巴托第痛不欲生,他在让娜坟前发誓,一定要实现夫妻俩的梦想,将自由女神像建成。

    巴托第放下了所有的创作工作,四处奔波,想在民间游说一笔资金。很快,他也被法国政府盯上,出于对名人身份的忌惮,法国政府只是限制了他的出行和私下集会。巴托第愤懑不平,但也只能隐忍,他给友人写信说:“我坚信,自由的火种一定会被点燃。”

    一直到1874年,法国政权更替,第三共和国取代了拿破仑三世,巴托第才恢复人身自由。于是,他再一次举起梦想的火炬。

    三个激进男人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对女神像的建造虽未干涉,但拒绝提供任何政府行为的资助。巴托第只能在法美两国之间来回奔波,他建立了一个称为法美联盟的民间组织,吸纳两国支持建造雕像的民众资金,用以启动建造工程。

    1874年4月,他终于筹集到初期40万美元的资金。但此时,离美国百年国庆时间只剩两年了。时间太短暂了,很多人都对建造前景表示悲观,但倔犟的巴托第却在资金到位后立刻开工。

    即使对巴托第这样一位以创作巨大体量的雕塑大师来说,自由女神像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艰巨浩大工程。雕像身高46米,腰宽设计为10.6米,嘴宽就达91厘米,右手高举的那象征自由的火炬都長达12.8米,火炬的边缘可以站12个人。整座铜像将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

    然而,仅仅在建成女神那只高举火炬的手臂之后,40万美元就已经消耗殆尽。巴托第不得不停下了工程,再次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看到儿子陷入困境,巴托第的母亲甚至拿出了全家的积蓄,并变卖了自己的住房。此时,一位仰慕巴托第已久的富婆米雷耶夫人以天价邀请他为自己雕像。为了筹措资金,巴托第接下了这份以往嗤之以鼻的工作。然而这都只是杯水车薪,浪漫的法国民众对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维持不了那么长时间的兴趣,筹资变得困难重重。

    在美国,筹资更加困难。虽然法美联盟里是有支持者,但大多数民众对此并不关心。

    而除了资金紧缺,还有一个无法跨越的终极技术难题:女神像将坐落贝德洛岛的港口,那里地势平坦,土质松软,常有呼啸的海风和突然出现的海上飓风,没有稳定的基座,女神像无法确认能否稳固竖立在港口上。当时的建造技术还不足以达到百分百精确的程度,没有哪个建筑师敢接下这样的工程,一切似乎都走向了绝境。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巴托第为了自由与梦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打动了两个人:法国建筑师屈斯塔夫·埃菲尔和美国报人普利策。埃菲尔当时还是建筑业内籍籍无名的小辈,但巴托第却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埃菲尔主动向巴托第提出,愿意承担基座的设计。他放弃了手上所有的工程,启程前往贝德洛岛,进行实地勘探。

    而美国报人普利策当时自创了纽约《世界报》,发行量不过区区四千份,但他却放弃版面巨额广告收入,拿出专版来报道自由女神像的建造过程,号召美国民众为女神像集资。

    有了两个朋友的鼎力支持,巴托第开始了女神像的创作。一转眼,美国国庆日到了。普利策特别建议巴托第将完工的女神手臂运到费城,在那参加庆祝独立100周年博览会,民众可以进来参观,并可通过梯子爬到火炬的阳台上,一次收取票价50美分。

    这一招果然奏效。摆在人们面前的这只手仅食指就长达2.44米,直径1米多,指甲厚25厘米,精湛的雕塑立刻在美国引起轰动。于是这件几天前还鲜为人知的雕像顿时身价百倍,成为美国人人渴望欣赏的艺术珍品。

    美国政府终于正视此事。不久,美国国会便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总统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同时确定贝德洛岛为建立女神雕像的地点。然而,国会仍没给一分钱。

    两年后,依靠着巴托第自己给私人雕像筹措的建造费,他完成了女神像头部的工程,并再次运送到美国展览,虽然再次引起轰动,但对筹资没任何帮助。巴托第不得不再次停工,筹集资金。

    美法联盟的支持者们提议在法国发行乐透彩票进行筹资,但这份提议在法国政府间迟迟得不到批准。巴托第只有无奈地等待。

    与此同时,埃菲尔设计也遭遇到了瓶颈。经过反复推算,以当时的技术,贝德洛岛上松软的泥土仍然无法固定这个庞然大物。建筑圈内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而普利策这边也困难重重,尽管他利用报纸大声疾呼,但民间的声音仍未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1883年,美国国会投票否决了向自由女神像基座建造投资10万美元的提案。

    自由女神雕像的建造再次陷入绝境。

    一件世界瑰宝

    无边的等待中,巴托第常常凝望着已经完工的女神头像和手臂发呆。那酷似母亲面容的坚毅神情,和让娜那高高举起火炬的手臂,仿佛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和毅力,他给埃菲尔写信说:“坚持,再坚持!”1880年,法国政府终于通过了美法联盟发行“自由”乐透彩票的决议,数百万法国人慷慨购买,横亘在巴托第面前的巨大资金短缺终于迎刃而解。

    1884年,在巴托第日以继夜地劳作下,自由女神像终于完工。望着静静屹立在面前的巨人,巴托第热泪盈眶。他给普利策写信:“我已经产生了幻觉,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作品。她仿佛天生就存在于世间,引领着人民自由。”

    这时,埃菲尔也传来了好消息。天才的建筑师的一份奇特的钢架结构图纸渐渐完成:4只脚支立的铁塔型内撑钢架结构,塔腿嵌入台基8米深处,使庞大的神像得以牢牢矗立海边。此前嘲笑他和巴托第的人们大跌眼镜,从此,全世界所有的建筑师对所有的建筑都使用钢架结构了。埃菲尔也因此一举成名。

    然而,即使基座已经有了设计图纸,仍没有资金可以保证它的建造。巴托第本打算女神像建成后便拆分装箱运去美国组装,但现在,他只能将女神像安放在距离巴黎不远的工作室里,静静等待美国的消息。

    美国政府的不作为大大地激怒了普利策,他在纽约《世界报》的头版社论里指出,自由女神像的无处安身,“对纽约市,对我们的合众国来说,是一种难以洗刷的耻辱!我们不要期待百万富翁出这笔钱,自由女神不是法国百万富翁送给美国百万富翁的礼物,而是全体法国人民送给全体美国人民的礼物!”在连续不断地撰文筹款的两个月后,他筹到了建造基座所需10万美元里的135.75美元!

    这简直是太可笑了!《世界报》发行量尚可,无论如何也还不至于到这样不堪的地步。深谙读者心理的普利策改变了策略,他将女神像的建造变成了一场现场直播。

    从1885年3月16日开始,超过五个月的时间里,普利策每天在报纸上恳求自己的读者站到支持者的阵营来。不管捐献的大小如何,只要贡献一份力量,他都会在报纸上留下捐献者的名字,捐献者并有可能得到巴托第与埃菲尔的签名纪念。

    4月1日,普利策宣布载有自由女神像的货船将于5月8日搭乘法国军舰雷射号启航。这一消息启动了新一轮的捐助热潮,为自由女神像底座捐助的活动吸引了全美的注意,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

    1885年8月11日,普利策的目标终于达成了:为底座募集的10万美元全部到位。超过12万人为此做出了努力,平均每个人捐献了83美分。普利策也因此成为西方报业集团的领头羊。

    1886年4月,基座建造完工。自由女神像开始了组装,首先是钢铁骨架,然后是外部皮肤,75个工人昼夜不歇地用30万个铆钉将100来个零件组装起来,足足忙了四个多月。

    1886年10月28日,纽约港内轮船汽笛长鸣,烟花绽放,在21响礼炮声中,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亲自宣布,自由女神像正式在美国落成。

    女神像连同底座总高约100米,是那時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底座上刻有著名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诗《女巨人》:“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业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贝德洛岛也因此得名“自由岛”。

    人潮在欢呼,礼花在绽放,被邀请参观的巴托第和埃菲尔、普利策感叹万分:从1865年开始筹备到1886年女神像落成,足足过去了21年,他们才见到梦想实现的这一天。

    自此,纽约哈得逊河口的自由岛上,矗立着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她所处的位置,正是纽约当年的东大门——纽约海关检查站,是所有移民的必经之处。当千千万万的新移民来到新大陆时,抬眼所见的,正是象征自由和法律的巨大女神像,感受着美国自由精神的强烈的冲击。她逐渐成为美国的标志,美国精神的象征,更成为一份全世界人民间,象征友谊与和平的代表作。

    百年沧桑,自由女神像如今仍然屹立在自由岛上,她的脚下,海水奔流,无数人为了生活和幸福在奔走,她传奇般的建造史激励人们在奔向自由与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怕输,永不言弃。

    编辑/杨晓琴

    相关热词搜索: 有一 自由 奔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