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论《家》对健忘的批判

    时间:2020-11-17 10:03: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巴金的小说《家》内合一条尚未被揭示的隐秘线索,即作者对高公馆中健忘情形的描述及评说。在小说谈及的健忘病症中,“麻木之忘”是心灵麻木之后对自身无意识地忘记,“冷漠之忘”是因精神冷漠而对旁人不闻不问,“妥协之忘”是因人格不独立而做出的苟且选择。三者正是人性中健忘的深层结构,它们不仅勾勒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更是对普遍人性之中麻木、冷漠、妥协的深度揭露。从这一层面来说,《家》具有跨时代价值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巴金 《家》 健忘 铭记

    在巴金的代表作《家》中,较为明显的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线索,抑或是觉慧大胆走出旧式家庭的反抗线索,这些视角虽有差异,但殊途同归,使我们体会到专制家庭对青年的压迫以及在新文化运动洗礼下进步青年的抗争。这一类的解读对旧式家族腐朽黑暗的揭露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进步,它与现代青年生活的距离渐行渐远。其实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巴金对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过关于健忘的描述及评说,小说中人物多舛的命运巧妙地被这种名为“忘”的线牵连,这是小说内含的一条尚未被揭示的线索。它使我们深感于等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同时又提醒我们于现代社会中警惕相似的健忘现象。无论何种时代,健忘时常发生,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极易被忽视。这不禁引发我们对健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我们这里讨论的健忘,不是指生理上记忆功能的衰退,而是指精神的软弱、人性的恶,其症状为麻木、冷漠以及妥协,诸种病症在高公馆中皆有具体的表现。

    一、麻木之忘

    高公馆中的太太们生活优渥,日日以打牌娱乐消遣。当炮火临门之时,海臣哭喊,瑞珏叹息,似乎无所不能的老太爷也只能在上房不停咳嗽。当流弹击中高家屋檐,砸下瓦片,人声凄厉,恐怖弥漫。养尊处优的太太们亦无牌桌上的“巾帼浩气”,只能惶恐地等待未知的命运降临。可一旦战事稍稍平息,太太们又立即恢复那颓废糜烂的生活——一如既往地打牌,全然忘记了此前战争的残酷和时局的恶劣,毫无觉醒意识。这类情形似曾相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揪着辫子,按在地上磕头,胆战心惊,而后便用精神胜利法“忘记”自己的困窘。事件虽有不同,原因却大同小异:一旦离开险恶境地,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仍旧回到过去舒适的生活方式或者逸乐的精神状态。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民众身上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惰性,这种惰性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对自身的尴尬、苦难、不幸的健忘,以至于麻木不仁。因而,我们将其称为麻木之忘,它最终导致生命的萎靡不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透过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向我们隐约地揭示了麻木之忘的根源。他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穩定少变的生活使得“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很舒服”①。变动较小的农耕生产方式容易使乡村人形成安于自然循环的习性。可以想见,衣食无忧的地主、士绅阶层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公馆的太太们慵懒颓废,甚至麻木得忘却了自身。

    觉慧是高公馆中的觉醒者,必然感觉寂寞无比,因而从心底发出呼唤:“我们底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②因此他不认同大哥陪太太们打牌的生活,想要阻止剑云去参加长辈们的赌博消遣,希望能够唤醒周围的亲朋做出一些改变。尽管觉慧一人的力量弱小,但在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之中,他的存在就如一面明镜,无时不照见高公馆中众人心灵的麻木。

    二、冷漠之忘

    有一群人也非常健忘,他们健忘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周氏可谓家中这一群人的代表,这在鸣风抗婚一段中表现尤为明显。起初,鸣风的绝望哭喊引发了周氏潜藏的母性,她同情怜悯这个命运凄苫的少女。但这种善意维持不长,没过多久,鸣风的事情即被她抛诸脑后。这类刻意的忘却,看似无辜,其实本质就是冷漠。其后,鸣风不愿委身于冯乐山,不得不投湖自尽。高家众人一时震惊,但不久便忘记了鸣风的死,高家的生活照常进行。群体性事不关己的健忘最令人心寒,处于优越阶层的人容易忘记底层人群的苦难,同一阶层的人群之间也存在这种冷漠之忘。比如,高家观看舞龙表演时用火喷射表演者取乐,这本是一种残忍的恶俗,但五老爷克定乐此不疲,甚至连高升等仆人也参与助兴。高府的仆人与民间艺人本无多大差别,却也仗势欺人,对弱者毫无同情。这些人只能被人性中的冷漠攫住,只关注一己的利益。忘记了弱势群体遭受的不公,也就是忘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苦难和渺小,最终自己也可能陷入同样无助的境地。我们当下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一类人,他们在别人遇难时,尽管力所能及,却也袖手旁观,生怕惹祸上身。有的甚至落井下石,用言语伤害别人,俗称喷子、杠精、键盘侠。社会环境虽有变迁,但是人性中的自私、精神上的冷漠依旧提醒我们需要时常拉响警钟。

    觉慧在小说中是人道主义的化身,他常常同情弱者,比如在高家欢庆新春时救助冻馁的乞儿,他还为自己不能彻底帮助这些可怜儿童而深深自责。又如在众人赏龙灯的时候,独有觉慧愤懑不平,斥责观看表演的琴没有同情心,认为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3)。巴金在觉慧身上倾注了人道主义的理想与尊重他人人格的平等精神。他对不公正的现象进行反思,其实就是批判这种冷漠之忘。

    三、妥协之忘

    在高公馆中,除了那些麻木式和冷漠式的健忘,还有另一种健忘,人们虽然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是由于其对现实无可奈何,只能用暂时忘却来平衡协调,这就是“妥协之忘”。“妥协之忘”在觉新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面对高老太爷的指婚,他选择放弃青梅竹马的梅,与素不相识的瑞珏成婚,而梅因长期精神抑郁,年纪轻轻就害肺病死去。当觉民被长辈定下婚事时,觉新明知不妥,但行动上还是帮助家长们促成这桩婚事。正如觉慧所批评的,觉新已经忘了自己与梅的惨痛经历,不自觉地复制着自己的悲剧。再如觉新受过新式教育,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有着不同于长辈的较为清醒的认识,但当高老太爷病重,长辈们张罗捉鬼时,觉新却也没有反对,选择了沉默、妥协,这何尝不是再一次对自己青年所学的一种遗忘?大家庭长房长孙的身份给了他极大的束缚,软弱的性格又使他处处忍让,牺牲自己的个性、抱负、爱情等以平衡家庭中的矛盾。觉新的健忘,正表现在逃避自己面临的种种矛盾,使自己从强烈的冲突中暂时解脱出来。这种所谓的妥协之忘看似一剂良方,能掩盖过去的痛苦,忽略现实的问题,然而过去的经验没有得到积极地借鉴,现实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最终觉新尝到了软弱妥协的苦果——失去了生命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女子。

    与觉新妥协之忘相对的,是觉慧的铭记。他不忘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他敢于冲破身份、等级的束缚,与小婢女鸣凤产生纯真美好的感情;觉慧不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所以对巫师捉鬼等陋习进行大胆而彻底地反抗;他不忘人性中的美好,当冯乐山娶小老婆时,当克定、克安花天酒地时,他十分愤恨。而当鸣凤被迫嫁给冯乐山,走投无路只得殉情投湖时,觉慧得知后追悔莫及。面对二哥所说的“忘掉鸣凤”的劝慰语,觉慧果决地回答“我永远不会忘记”④。铭记过去的人总是清醒的,因为时刻铭记,他们不会逃避、妥协,更有力量与现实抗争。诚然,觉慧身上尚有幼稚、冲动、急躁等青年式缺点,但初生牛犊的大胆既具有真实性,也更是冲破旧制度束缚的可贵品质。觉慧身上凝结着全书中几乎所有关于铭记的优良品质,专治健忘的各种病症。

    四、结语

    高公馆中绝大多数人都患有健忘的病症,其中“麻木之忘”是心灵麻木之后对自身无意识地忘记,“冷漠之忘”是因精神冷漠而对旁人不闻不问,“妥协之忘”是因人格不独立而做出的苟且选择。三者虽有区别,但都是人性中健忘的深层结构。巴金在小说中对人们健忘情形的描述、评说,隐微地散落在小说中,看似不经意被提起,实则是对健忘的批判,而觉慧的形象正是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巴金在《家》中对健忘的批评尚且是零散地呈现,那么他晚年在散文集《随想录》中对健忘的批判则更具有深度与力度。巴金坦言自己曾向强大的压力妥协,不得不放弁独立思考,这不就与觉新的妥协之忘相似么?但他终究能痛定思痛,直面惨淡的历史,解剖自己,并且大胆揭露“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只要掩住伤痕不讲,伤痕便可不医自愈,因此不怪自己生疮,却怪别人乱说乱讲”⑤。相比之下,铭记显得难能可贵,焕发出人性的光芒。总而言之,批判健忘,勇于反思,铭记历史,可以说是巴金从良知深处发出的世纪呼唤,而觉慧正是这场世纪呼唤的排头兵。因此,《家》中那些健忘的群像也超越了特定时代,能让读者照镜自鉴,掩卷深思。从这一层面来说,《家》具有跨时代价值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②③④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3页,第132页,第214页。

    ⑤巴金:《探索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页。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3]巴金.探索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作者:胡子逸,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2018级学生;指导老师:陈薇,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语文老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健忘 批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