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在大单元教学中轻叩诗歌大门

    时间:2020-11-22 14:02: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马建明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集中呈现现代诗的教学,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特殊单元。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将语文要素进行了系统编排,加强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板块之间的联系,表达了“重视语文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阅读与表达并重”的追求,在单元设计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本单元在教材呈现上,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编排策略,一边是以普通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几篇独立的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以及“语文园地”内容;一边是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编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收集现代诗进行摘抄、交流收集的现代诗并尝试写诗、“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从教材的组织形式看,仍然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去教,课文与综合性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容与目标的交叉与重复。如何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与积累现代诗的语言知识与言语经验,还显得不够集中与突出。

    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把诸多因素统一起来,使人文性不再是游离于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标签。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也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学,而是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情境下的大单元教学方案中展开。这种相对独立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与原来的单元教学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核心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将本单元内容整合成一个大单元教学任务框架,单元主题为“轻叩诗歌大门”,通过三个任务来整合单元内容。

    一、整合目标,使学科素养更加融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对待它们,而要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现代诗学习的要求,即“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二是关于综合学习的要求,即“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渗透在每一篇课文、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还不能体现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目标的高度整合,也不能突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如表1所示,通过对单元内容的整合,单元教学目标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有效整合。首先是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目标的整合。阅读主要是体会现代诗特点;习作主要是尝试创作现代诗;口语交际主要是能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根据需要收集、整理资料。这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课一课来完成的,而是整合在一个一个的任务与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整合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审美与文化方面素养的提升。学生在朗读诗歌、揣摩现代诗特点、收集与整理现代诗、创作现代诗等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对现代诗的感受与欣赏能力,在朗读想象中发展思维,在探究古诗词与现代诗的异同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大单元教学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素养的诸方面有机整合并协调发展。正如陆志平先生所说:“语文大单元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是通过学生学习语言作品,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一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涉及语言、思维、情感之间复杂的关系,其间的机理很难用简单的话语表达清楚。”

    二、整合任务,让学习过程更加深刻

    大单元教学追求深度学习、创造性学习,如图1所示,将整个单元整合成為“轻叩诗歌大门”这一大任务,之下设计了“触摸诗歌”“赏析诗歌”“展示诗歌”三个任务,将本单元的阅读、综合性学习以及语文园地的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摒弃了程式化文本分析的套路,改变了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情境学习”“真实任务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实践性”“体验性”,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内化、迁移、实践、创新的学习过程。

    如表1所示,任务一“触摸诗歌”通过对精读课文《短诗三首》《绿》的学习,充分利用《交流平台》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所谓“初步”,就是粗浅、大致地了解,不需要很全面,也不需要很深刻。“一些特点”就是《交流平台》中提炼的三点:一是“有节奏感”,即“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二是“语言独特”,即“诗歌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三是“饱含情感”,即“诗歌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通过“触摸诗歌”这个任务,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有了初步把握,并对现代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收集现代诗,并设计制作自己的小诗集。这是一个体验与理解的学习过程。任务二“赏析诗歌”是学生将把握现代诗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将自己的小诗集中最喜欢的现代诗进行分类赏析,然后结合写植物的诗歌读读《白桦》,结合写生活的诗歌读读《在天晴了的时候》,结合课后练习与阅读提示进行赏析。找一找《识字加油站》中古代诗人的作品,读一读,说说现代诗与古诗词的相同与不同处,感受诗歌的魅力。结合《词句段运用》的内容,写一写诗,可以根据课文或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仿写,也可以自己创作,并把自己写的诗歌设计在“我的小诗集”里。这是一个内化与迁移的学习过程。任务三“展示诗歌”是本单元学习成果的综合展示,晒一晒自己的小诗集,然后小组合编“我们的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诵一诵自己最喜爱的诗。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一个实践与创新的学习过程。

    三、整合情境,使学生主体更加凸显

    “语文大单元教学追求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沉浸在真实的语文世界之中”。以任务一“触摸诗歌”为例,“读一读我喜欢的诗”“做一做我的小诗集”两个活动是站在学生角度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一件一件地“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或自主学习支撑,让学生有一定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既要有统一的学习任务与要求,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好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或任务,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收获与进步。

    “读一读我喜欢的诗”这个学习活动旨在引领学生体会现代诗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如体会诗歌韵味,诗歌的韵味主要体现在押韵和节奏,现代诗虽然打破了古诗对格律的要求,表达上更加自由、开放,但它的节奏依然要靠停顿变化来表现。节奏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外在节奏是语句的停顿,而内在节奏是情感的变化,不同读者,情感变化的轻重缓急也是不一样的。诗歌韵味的最高境界就是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的完美契合。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读起来有怎样的感觉;再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哪儿需要停顿;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入,逐渐读出自己的情感,此时的朗读就有了轻重缓急的变化。再如体会诗歌意境,《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整首诗的意境就是体现了一种温馨的、恬静的母爱,而这种意境又是由几个具体的意象构成的。“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几个意象罗列在一起,并列中又有递进,使诗歌的意境暗含着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在“月明的园中”,我和母亲在做什么,在“藤萝的叶下”,我和母亲又在做什么,在“母亲的膝上”,我又是怎样的……每个意象之间都存在着空白,都有读者可发挥想象的地方。教学中,我们不需要跟学生讲意境和意象这些概念,只要让学生去读一读,说说这样的诗句唤起了自己怎样的感受、想象到了哪些画面、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可。又如体会诗歌语言,《繁星(一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诗人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可感可见的事物,将情感形象化。教学中,我们不必去讲诗歌的表现手法,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进而启发学生去想象“天上的风雨”是怎样的,“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整个活动中,都是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探究,去交流,去完成一个个活动、一个个任务。

    另外,本单元诗歌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比较遥远,再加上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学生在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生活与现代诗虽然有隔膜,但这些现代诗来自于生活,诗歌的世界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激活了这些联系,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意义,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读一读我喜欢的诗”“做一做我的小诗集”,可有效消除现代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隔膜,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融入现代诗的学习之中。

    四、整合过程,使诗歌特点更加鲜明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线型结构”,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课堂教学往往陷入一问一答的“串讲模式”。“轻叩诗歌大门”大单元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加以整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去完成一件一件“事情”。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凸显诗歌文体特点,即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受诗歌韵味,在读中展开想象,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任务一中的“读一读我喜欢的诗”活动和任务二中的“赏一赏我们的诗集”活动,前者是学习方法,后者是运用方法,但都是以诗歌特点进行整合与实施。下面结合《绿》的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一是朗读诗歌,读出韵味。重点组织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字表、等方式尝试朗读诗歌,读好诗句的停顿。在学生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相机点拨本课中易读错的字及词语间的停顿。如朗读《绿》时,引导学生关注空行。空行把诗歌分为5个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要注意停顿。在朗读第二小节时,对“墨绿”等几个表示不同程度的“绿”,要读出词语的节奏。在朗读第三小节时,“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后面要稍作停顿,每句后面“是绿的”“也是绿的”要读出语调的变化,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是品读诗歌,读出画面。在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还要读懂诗歌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概内容,能将内容想象成画面,并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如教学《绿》时,先让学生读读诗歌,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如“满眼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大自然的绿”“重重叠叠的绿”“飘动的绿”;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如在交流第三小节时,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是绿的,如清晨的露水是绿的、河边的小路是绿的、小鸟的叫声是绿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画面中感受到勃勃生机与生命活力。

    三是研读诗歌,读出诗味。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体会现代诗的语言特点。教学中不必过多分析讲解现代诗的表现手法,而是要抓住诗歌中奇特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生动与独特。如第一小节中的“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這个比喻非常生动、奇特,也很有趣;再如第三小节,让学生思考“风、雨、水、阳光都不是绿色的,可是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它们都变成了绿色呢”,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还有第四、五小节,这“绿”还能“集中起来”“挤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让人感到绿充满着动感,焕发着生命。

    四是诵读诗歌,读出情感。多数诗歌的情感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诵读是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诵读可让学生在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诵读诗歌,读出情感”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板块,而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同阶段,要求不同。在“朗读诗歌,读出韵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停顿、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诗歌的内容,这是一个“因声解义”的过程,即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与画面;在“品读诗歌,读出画面”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出想象的内容,这是一个“因声传情”的过程,即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情感表现出来;在“研读诗歌,读出诗味”环节,主要是读出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这是一个“因声求气”的过程,即通过诵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表现出来。

    相关热词搜索: 诗歌 单元 大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