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疫情新闻典型性报道的负面效应

    时间:2021-01-14 20:09: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于书韵

    关键词:新冠肺炎;低级红;高级黑;尬暖新闻;;新闻真实性;媒介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坚守传统媒体平台权威舆论高地的前提下,网络加速成为公众的信息获取源,并迅速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讨论防疫进展、塑造典型形象和宣泄个人情绪的舆论场。而在运用主旋律和正能量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大众媒体也因为信息井喷式增长,不可避免地陷入典型性报道“怪圈”。

    一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典型性报道

    1 新冠肺炎疫情下典型性报道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属于典型的灾难事件报道,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公众在灾难发生后,对信息获取的强烈需求和心理去修。“当灾难爆发时,人们对大众媒体会有更强的信息诉求欲”。[1]

    受到灾难情绪影响,公众对于疫情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报道,因其更具备可读性、人情味和真实感等特点而更容易触动公众的心理需求,引起舆论共鸣。这类典型性报道主要集中在展现抗击疫情的救援者群体,聚焦于医务人员,尤其是武汉当地和援鄂医护人员奔赴疫情第一线的态度;聚焦于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患难真情”;聚焦于志愿者们的自告奋勇;聚焦于公众感染病毒之后的坚强以及无助。

    因此纵观疫情期间各大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暖新闻”的报道力量,席卷了整个网络舆论场。

    比如浙江公共新闻频道在新媒体端首发的消息《浙江援武汉女护士与91岁老人的故事,好暖!》《突然泪流满面,浙江援武汉女护士的这段语音刷屏了!》,新闻系列报道《感谢身边的那一抹红》,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闻特写《产房里的新生命》《武汉:在疫情一线的环卫工人》等报道,既见证了一线医务者的英勇无畏和艰辛付出,也记录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感人场景。

    这些立足在事实基础之上,却又带着故事化倾向的典型性新闻报道,通过传统媒体及网络平台,通过不同的媒介形态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些新闻事实中的人情味也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不管在情绪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会给受众以感触,达到情感动员的作用”。[2]

    2 新冠肺炎疫情下典型性报道的情感动员

    以蚁坊软件社会情绪指数为例,指数分析2月17日—2月23日这一周,社会情绪被正面情绪主导,在2月18日达到正面一级,为此一周的峰值。其中热度最高的新闻为“武汉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情绪关键词图表也显示,英雄、痛惜、牺牲、致敬、损失等词汇占大量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促使疫情艰难时刻网民的正面情绪不断激活,在舆论上体现出公众相对稳定的情绪取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剧烈爆发之时,公众面对疫情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也就是灾难情绪。“就是灾难来临时,舆论会弥漫一种与平日不一样的焦虑情绪,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冲突,带来很多与自然灾害相伴生的‘次生社会灾害”。[3]灾难情绪表現在灾难来临时,公众天然产生的一种消极状态,比如发泄情绪、紧张焦虑、一味追责。

    一方面固定的生活状态被打乱,武汉被“封城”,小区禁止随意出入,禁止聚众聚餐,不少人也在特殊时期失去了家人,这是公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是“看客”的不满,所谓“看客”并不绝对指袖手旁观,而是指在疫情区之外的公众,他们在信息极速更新的疫情期间,目睹了疫情带来的原生伤害和次生伤害,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感同身受,也因此会习惯性地对政府、对企业、对公众问责。

    因此大众权威媒体加强抗击疫情力量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公众的部分负面情绪,尤其是媒体将一线救援的经历以故事性刻画,以典型性呈现的时候,更能走进公众内心,无疑也同时再次加强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

    二 典型性的正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的表现

    不可否认,在灾难性的公共事件中,媒体的典型性新闻报道对公众情绪具有一定的正面安抚作用,但必须警惕——不可滥用正面典型。

    1 “低级红”“高级黑”词义溯源

    2019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而时隔一年的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再次因为部分正面报道的“低级红”“高级黑”,产生了舆论翻车。

    “高级黑”是政治术语,但最早却流传于网络,主要是指以一种居心叵测的心态刻意抹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表面上是夸奖,实际却是暗讽。而“低级红”则是指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党的信念和政治主张简单化、庸俗化。通过梳理近年来各类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其中不乏有内容不同却形式相似的“低级红”“高级黑”报道。

    比如2018年,黑龙江省某法院的网宣文称:“默然姐姐,28天连续加班,没换过衣服,没洗过头,在执行局干警的心中,她就是女神、女超人”,文章的本意为表彰基层先进形象、鼓励爱岗敬业。但在新闻舆论中,却遭到网友质疑:这是违背人情常理的“低级红”。而同年,媒体报道安徽省某县基层扶贫干部,因为洗澡4分钟内没接巡视组电话,受到警告处分。处分通报中批评这位干部工作不严不实,作风漂浮。表面上这份处分通报是在强调党内纪律严明,却让舆论认为实际操作缺乏人性。

    无独有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期间,舆论更是成为医学战场之外的第二战场,此时的“低级红”“高级黑”大致可以概括为这两种表现形式:违背基本常识、违背人情常理,过度拔高先进典型;新闻事实生硬对冲,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别样解读。

    2 “低级红”“高级黑”之下的“尬暖新闻”

    前文提到“暖新闻”在疫情期间的舆论引导力量,与之对立的就是“尬暖新闻”。“尬暖新闻”是指,新闻生产者自我认为新闻事件很感人,新闻人物很温暖,但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却让受众普遍觉得尴尬无比,这在当前的疫情新闻中并不少见。

    2月12日,武汉多家媒体同步报道一则新闻:“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总有人要拿起刀枪上战场”,新闻内容为90后女护士在自然流产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她拒绝了护士长提出的休息建议,坚持回到科室和同事一起“战斗”,不顾小产对身体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本意是突出医护工作者舍己为人,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但此新闻事件在网络发酵后,网友却普遍认为,这是弱者在以自虐自毁的方式换取道德优势,甚至是道德绑架。

    2月15日,甘肃某媒体发布新闻:“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15名妇幼保健院的护理人员驰援武汉,其中14人出发前被理成光头。报道称理光头是女医护们的自愿行为,是为了避免散落的头发和气溶胶融合发生感染。

    不可否认,女医护们自愿剃光头,并愿意在公众社交平台上展示,我们要为她们的行为点赞。但在新闻视频里,公众却看不到她们的坚定和平静,反而她们各个表情复杂,泪水盈眶。有网友评论:这不是公开表扬,更像是公开处罚。

    除了報道第一战线的典型事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媒体的舆论方向也更多地指向了义务捐助的群体。这些爱心人士中,甚至不乏献出毕生积蓄的特殊贫困户和孤寡老人。

    2月10日,一则“87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万,她的家却让人泪目……”尽管工作人员再三劝说,独居老人仍旧捐出毕生积蓄;做环卫工人的李大爷,捐出自己5年攒下的1万多元;还有杭州退休环卫工捐出10万元后,银行卡余额只剩13.78元……

    这类新闻一经发表就引发公众极大的关注,老人们“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无疑也引发热议,大部分公众认为老人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在收获感动和赞美之后,老人们的生活应该如何继续?

    大众媒体一味沉迷于可称为自我陶醉或自我催眠式的感动,只看到了事件高尚的一面,忽略了本质的一面。片面的“尬暖”,被感动和灾难报道的惯性带偏了节奏,而没有真正深入思考“鼓吹式宣传”背后公众媒体的基本任务。

    四 新闻真实性原则引导公众媒介素养

    1 “信息疫情”的广义拓展

    “世卫组织在2月11日召开的专题讨论新冠肺炎疫情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名词——infodemic,即information+epidemic,可以直译为“信息疫情”。是指,在关于疫情的海量信息中,有些信息是真实的,有些则非常离谱。面对信息轰炸,人们难辨真假,也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辨别真假,因此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4]

    笔者认为“信息疫情”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理解,“信息疫情”的主要危害就是不真实新闻。比如贵阳某广播媒体的特别报道中介绍,某护士离开卧床多年的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丈夫好像知道妻子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此后只要有人提起妻子,他就会露出微笑。诚然从医学角度来看,植物人也有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但却没有任何意识,这是因为睡眠、觉醒、眼球运动等行为是不受大脑皮层和丘脑控制的,它们可以在意识丧失的情况下发生。也就是说,新闻中的这位丈夫的确可能出现微笑反应,但并不能因此被媒体报道强行限定情感前提,用博取公众的同情心理。

    而广义的理解,“信息疫情”也同时囊括了不真实新闻和“尬暖新闻”。笔者因为职业身份,曾获取到某医院在疫情期间试图发布的一则所谓“暖新闻”,内容大概为某医护人员已经怀有身孕,却主动放弃休假,坚守一线,但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胎儿心跳停止,她顾不上悲痛,将科室工作安排好后才进行引产治疗。这一则消息最终因为记者的新闻素养本能而未被公之于众,也因此没有引发新一轮的舆论口诛笔伐、但笔者也产生疑问:公众为什么会对信息产生误判?

    从客观原因来看,舆论导向偏于积极向、正面向,作为疫情期间新闻线索的最大消息源——医院,极其容易陷入笔者前文提到的自我陶醉式感动。从主观原因来看,能否正确判断信息的舆论发酵方向,与个体的媒介素养有关。媒介素养,就是指公众在多元化媒体和资讯面前,所具备的信息分析、信息评价,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以及创造和生产等能力。事实上,一般缺乏媒介素养的公众,以青少年和老年群体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也更容易成为不实信息及假消息的受害方,而由前文案例来看,更多的还是“尬暖新闻”的整体氛围营造了部分易感人群的舆论假象。

    2 如何避免疫情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5]新冠肺炎疫情的诸多新闻报道,已经为大众媒体敲了警钟,灾难面前,或者重大公共事件面前,舆论是当下新闻媒体要面临的重要阵地。

    从媒体角度来看,“低级红”“高级黑”“尬暖新闻”究其根源都在于新闻真实性偏颇、新闻素养不足。大众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下,需要继续并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做到具体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新闻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加强优质新闻内容的思维创新,避免过分追求新闻噱头,应该继续下沉,深入挖掘新闻的优质亮点。需要站在新闻的公共立场,始终以中立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和宣传对象及受众双方都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避免过度煽情陷入自我陶醉。但也不能过分摒弃正面报道,还是需要在秉承新闻真实性原则 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使报道更立体,角度更全面,使人物及事件自然可敬,而不是蓄意拔高。

    从公众角度看,公众在对待“低级红”“高级黑”“尬暖新闻”等类型的消息来源和报道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正确使用、利用媒介,增强信息甄别与理性判断能力,培养大局意识和国际视野,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从容的态度。”[6]而在这个过程中,仅靠公众的个人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专业机构共同来推动大众媒介素养的教育,“否则个人媒介素养的升级将远远跟不上媒介迭代和媒介生态的变化”。[7]

    此外,媒体工作者还有一个方向需要加强学习,即要深入网络舆论场,多多关注新闻事件或网络热点事件之下的公众评论,利于媒体工作者提升舆论思考能力,和对受众信息反馈的想象力。同时可以通过一些优秀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根据热点新闻走势研究公众的舆论导向和舆论期待,将自己置身于公众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蕾 . 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新闻大学,2008-04.

    [2]蚁坊软件舆情监测平台.抗击新型肺炎疫情下故事性报道的情感动员,2020-02.

    [3]曹林.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中国青年报,2013-10-17.

    [4]张涛甫:“信息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应对,解放日报,2020-02-28.

    [5]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人民日报,2020-02-04.

    [6]司丽.新闻报道中“低级红”“高级黑”的舆论引导,《声屏世界》 , 2019年第3期.

    [7]张涛甫:“信息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应对,解放日报,2020-02-28.

    相关热词搜索: 典型性 疫情 负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