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中英文学乌托邦小说的美学比较研究

    时间:2021-02-10 18:06: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莫尔的乌托邦再到流行文化中的“敌托邦”,关于乌托邦的思考一直是中西方社会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从乌托邦领域涉及的众多领域之一文学领域,比较乌托邦精神在中英小说中的不同的美学表达。

    关键词:乌托邦 审美乌托邦 乌托邦文学

    一.乌托邦的溯源及文学表达

    1.乌托邦的溯源

    乌托邦一词滥觞于莫尔的小说《乌托邦》,字面意思指没有的地方。指的是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世界,但心中所向往的理想世界,而后成为未来社会制度及人类合理生存状态的重要概念。克里斯安.库马尔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乌托邦逸出了常规社会与政治理论的传统约束。它是一个虚构的,一个讲故事的形式。”[1]8乌托邦是有一种虚构的叙事方式。1880年,恩格斯写作并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文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二战之后,人们不再相信乌托邦,乌托邦逐渐发展成为不切实际和幻想的代名词,一系列的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涌现,企图揭示这个时代的绝望和无能为力,《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审美乌托邦企图用审美和艺术的方式,在内在审美能力的感召下,重新恢复人性的本真和和谐,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乌托邦的概念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并且展示了一种清晰的人类习性,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渴望。乌托邦的概念因为聚合了人类诸多的欲望和理解,内涵极为宽泛。

    2.乌托邦的文学表达

    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文学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但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多。在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现实和未来。英国文学被看作是乌托邦文学的“重镇”,从托马斯.莫尔开始,文学就是表达乌托邦理念最重要的手段,在科幻小说中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通常科学被看作社会进步的因素。在科幻小说中描写了可以替代现实的虚拟世界,运用其科学想象力赋予科幻小说无穷的魅力。在科幻小说中,可以超越现实,呈现想象未来的欲望;在想象性的未来中却又能看到现实的残片,二者呈现出一种隐喻的关系。

    二.中英文学乌托邦小说的美学比较

    1.“未来”与“过去”不同的建构模式

    从时间上来看,英国小说的乌托邦构建于未来,对未来的理想世界充满期望。而中国的审美乌托邦建构更多带有鲜明的“回望”色彩。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才进入中国,乌托邦的概念逐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新文学形成了传统的表达形式,从美学的角度看,“典型化”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和“余韵化”的抒情性表现方法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审美表达机制。新文化运动的持续开展,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和反思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文学作品中,乌托邦冲动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和影响不容忽略。在这种氛围之下,人们翻身做主的渴望日益高涨。

    中国古代乌托邦构建中,老子向往“小国寡民”,将其描述为“逃向原始的乐园。所谓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结绳而记、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原始一词,这种原始乐园的形象化、具体化和理想化”将对过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农耕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乡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环境、文化达到了相互协调,他才可能达到幸福的状态。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冲击,国人是否还能达到这种身土不二的状态,文学作品中以“乡愁”的表现形式对之以担忧与焦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乌托邦文学以“乡愁”的形式出现在文学小说中,以回旋式回归作为它的表达机制。

    乡愁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才出现的一种审美机制,具有强烈的将过去乌托邦化的风格色彩。例如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陳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

    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鲜见“科幻”主题的小说,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没有乌托邦式的冲动,唯一的解释是,中国文学小说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建构自己的乌托邦,例如“乡愁”就是一种美学形式。

    与英国乌托邦小说指向“未来”的建构不同,中国文化中的“乌托邦”指向过去。

    2.“写意”与“细描”不同的建构风格

    在中英小说审美乌托邦的构建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东方的审美乌托邦表现出很含蓄,需要人们仔细品悟的写意色彩,而英国小说中乌托邦的构建则倾尽笔墨对乌托邦世界的细节进行性描写。

    《老子》第八十章描述的老子心目中小国寡民的理想,这是老子心目中的乌托邦“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英国小说《乌托邦》,也有一段描述,“他们在工作时间穿可以经用七年的粗皮服,这是朴素的衣着。他们出外到公共场所时,披上外套,不露出较粗的工作装。外套颜色全岛一律,乃是羊毛的本色”[2]。以及后来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袜子上有破洞家具总是破烂不堪的、地铁总是拥挤的、暖气总是烧不热的,小说中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细节对乌托邦世界进行了描写,从细节上构建蓝图乌托邦。。

    从两端中对于乌托邦的描述,东方小说中对于乌托邦的构建,更像是山水写意,注重从整体上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轮廓进行描述;英国乌托邦小说,则“从就餐的安排到谈话的主题,蓝图规划家都会给出精确的指令”。

    造成这种审美差异的原因也来自于中英的文化差异。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道家更不用说,关注人内心的美好品格,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而西方则更关注城邦的建设,建筑过程中的种种要求与细节,从而虚拟地建成心中的理想圣域。

    3.“宗教”与“世俗”不同的建构精神

    西方的审美乌托邦的构建离不开宗教精神。以耶稣为代表的复兴社会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思想的纲领”[3]。宗教元素贯穿整个西方乌托邦的发展史。在英国的乌托邦小说中,总是难以摆脱现世、来世,不管城邦怎样建筑,总是能看到上帝之城的影子。

    而中国乌托邦的构造则更具世俗色彩。宗教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意义深远。中国古代审美建构中,儒家美学意义深远,他们致力于构建礼乐文明的审美乌托邦。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灵的自由似乎更为关注。幸福世界的通达无法靠城邦的律令所达到,必须靠对心灵的修养及锤炼以达到最终的心灵自由,强调通过人和人相处的道德自律,邻里相处融洽构造远离中心的世外桃源。例如小说《驿路梨花》,则以旅行者的视角构造出了边疆地区人们跨越了民族、性别和身份,呈现出一幅大融合的景象。他们具有共同的道德情操和献身精神,勾勒出了道德世界的乌托邦。

    三.结语

    中英文学艺术中的乌托邦表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我们不应该就某单个方面就轻率地作出结论。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的美学表达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机制,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密切相关。同时对这种文化—美学机制的研究,仅仅运用美学和艺术史的方法也是不够的,应当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种处于动态过程中的艺术现象进行更精准的捕捉。本文试图从中英乌托邦小说的三个方面-建构模式、建构精神、建构风格,对中英乌托邦小说的美学进行比较研究,英国小说中对于乌托邦的构建更更为精准,更注重从细节上来进行描绘;英国强调运用严苛的制度去构建乌托邦,中国文学中谈及的理想社会则强调回归,回归到最初的秩序;英国强调宗教对于人的教化作用,中国则注重刻画人性本善。

    参考文献

    [1]李霞.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和变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06):83

    [2]王淑君.中西方中期乌托邦文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3]王耀武.西方城市乌托邦思想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學,2005

    [4]王萍.深蕴人生况味的精神艺术追求——解读废名小说文体风格[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5]赵雪.诗意的栖居——从《竹林的故事》解析废名的精神家园[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6]毕丽霞.《竹林的故事》的水意象浅析[J].北方文学,2012,(10)

    [7]朱光潜.“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J].读书,1990,(10)

    [8]李小青.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D].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

    注 释

    [1]克里斯安.库马尔:《西方乌托邦传统的诸见面》

    [2][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9-60页。

    [3][美]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84页。

    (作者介绍:刘旭凤,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话语研究,翻译)

    相关热词搜索: 乌托邦 美学 中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