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从《齐物论》窥探庄子的“物道观”

    时间:2021-02-10 18:09: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于“齐物论”一题,如何读法,一直是一个有分歧的问题。《文心雕龙》的《论说》曰:“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是以齐物之论读之。左思《三都赋》的《魏都赋》中有“齐万物于一朝”之句,则可例证以齐之物论的读法,这种说法也被章太炎认可:“是篇先说‘丧我,终明‘物化,泯绝彼此,派遣是非,非专为统一异论而作,应从旧读。”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即齐/物论。可能庄子自己并没有想过,但在潜移默化中,庄子已经循序渐进地把写作的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物,进而变成人也是物的一类,他在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物道观。

    一、从“人道主义”到“物道主义”革命性地转向

    在中国,关于“人道”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但这主要指自然现象之人道。真正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人道这一概念,始出于孟子。《孟子·尽心》:“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认为“仁”与“人”相合便是道——人道。至于“仁”,《说文》讲:“仁,亲也。从人,从二。”按此而推,孟子的人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之道。“人道”概念的提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进入自觉的阶段。如果说儒家所提出的人道主义虽然把人推到了中心地位却还是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礼制中的人,那么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提倡的对自由的绝对追求,不受自然的束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行动的观念,则将人彻底看作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这与后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个性解放的人”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所以我认为可看作是一种广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高懿德教授在《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中提出和建构了一种物道主义的物道观,其核心理念之一是“物道平等”的思想。该著作指出:“事物存在的价值是没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从大尺度空间上看每一事物对它物和环境的支持价值都是等值的,既不存在大小之髙低,也不存在相应之贵贱,由此决定了,事物存在的位置或地位都是同等重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种思想,我以为是继承于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开篇第一个故事就写到子綦与子游有关自然万物发出不同声响的讨论,虽展现形态各有不同,但本质上发生和停息都出于自身,从这一点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到最后,子游问子綦天籁的样子,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也没有描述天籁真正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声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令人遐想的结局。这也从侧面再次告诉人们虽然都说听到过天籁之音的人都会沉溺于其中的美,但它的本质上也只是声音的一种而已,我们也没必要对其过分执着追求。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庄子,已经开始意识到物物平等的问题。

    如果只有前面的故事,我觉得庄子只是对我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中人道主义的观念进行了补充与升华,然而在本篇文章最后以《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来结尾,可以说是神来一笔。原来古人的思想中,物是物,人是人,即便有些我们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嫁接到物中,人终究是区别于物的存在,两套不同的价值体系。然而在《庄周梦蝶》中,庄子创造性地将目光投向了人与物的转换中,提出了“人的物化”这个概念。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怡然自得地在空中飞翔。突然间醒来,惊慌失措之间才发现我是庄周。这惊惶不定的一瞬间,他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到底是刚才庄周睡觉梦见自己是蝴蝶,还是现在蝴蝶睡觉梦见自己是庄周呢?通过这个梦,庄周达成了物与我的转换。庄子也借此提出了一种假设:也许人与物就处在不断交合、转变的过程中,由此可以推断人就是物。将人与物的并列关系变成了物包含人的关系,这个世界的中心不再是人,而是以范圍更广的物为中心。因此,我以为,庄子在《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中,迈出了从“人道主义”到“物道主义”转向革命性的一步,为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二、站在“道”的层面关照世界

    在《齐物论》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道”的阐述: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首先发问:一样东西是怎样被得到认可的呢?事物又是怎样被命名的呢?你看到的东西,只是你想看到的东西,这个事物的形态,也只是从你的角度出发所认可的感知,事物的命名更是以你自己的价值观,语言体系所建构的。那事物真正的本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意识。既然不能站在绝对公正的立场去判断,那这个世界又何来对与错、善与恶之分呢?所以庄子在最后一句提出:从“道”的观点看,他们都是一样的。告诉我们需要跳出人的思维,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关照这个世界,庄子暂且把这个理想的立场称之为“道”。

    而怎样才能尽量站在“道”的层面去关照世界呢?庄子在齐物论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就是说:旧事物的分解就意味着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就是旧事物的毁灭。所以新与旧,形成与毁灭并没有了什么区别,这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只有通达的人才可以理解万物相浑一体的状态。因此我们不用对事物做强加解释,只在平常的生活中顺其自然地体会,才有可能窥察到些许事物本来的面目。这就是庄子给我们提供的方法,在物质世界运行的过程中,去寻找“道”才可以显现出来,是事物不断变化,却总有万变不离其宗,生生不息的规律。“道”凌驾于万物之上,却也存在于万物之中。老子也曾讲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谓与庄子一同完善了“道”的根本属性,它就是宇宙的根,西方的上帝,东方的如来佛,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万物。我们都只是它棋盘上的棋子,它却作为操盘者,跳脱于万物的视角,客观冷静地看着我们在它制定的规则下行动。我们作为人,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生物高出一等,但如果站在道的角度,我们以为的自由的行动,无非也是道的表现之一,我们以为其它的物都在被我们掌控、操作,也许只是道安排好的。所以在这里,作者带领我们试图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我们生活的世界,用“道”的高度来讲述他的万物齐一的“物道观”。

    三、结语

    庄子在《齐物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物并无差别,万物平等的物道观,并构造了一个“道”的角度指导我们跳出自我思维的禁锢,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看到世界本来的面目。虽然论证过程以现在逻辑学的观念来看有些矛盾、不严谨的地方,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是一笔宝贵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林若夫.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8-12.

    [2]高飞.物道主义“物道观”对庄子“物道观”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文化论衡,2018(01):32-36.

    [3]许金榜.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东岳论丛,1997(05):92-97.

    [4]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5]陈引驰著.庄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李秋丽译注.老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8]徐磊.浅析庄子之“道”[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6,(1):18,17.

    [9]韩习山.浅论庄子的相对主义[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3):16-18. DOI:10.3969/j.issn.1008-9322.2005.03.004.

    骆纤雨,湖北大学文学院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 道观 窥探 庄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