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疫情期间的若干省略表达及所反映的汉语特征

    时间:2022-09-13 11:06: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疫情期间的若干省略表达及所反映的汉语特征

      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语言使用上的问题以及新表达、新用法等相继出现。专家学者们已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讨论,如“冠”究竟应读作“guān”还是“guàn”,“佩戴口罩”是否可说(汪维辉教授《口罩可以“佩戴”吗?》),以及疫情防控措施中使用的“名物化”表达(李志毅、郭可《浅析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语言实践》)等等。本文则从常见的省略表达切入,探讨其反映的汉语特征。

      第一,看词的层面。准确地说,词层面的省略现象应称为缩略,如“新型冠状病毒” 缩略为“新冠”,“密切接触者”缩略为“密接”。此类缩略现象多与汉语的双音节词发达特征相关。汉语中,大量的词组缩略为双音节词。四音节形式的缩略结果多是双音节词,四音节以上形式有缩略为双音节词的,也有视实际需要缩略为大于双音节的成分的。如“次密切接触者”缩略为“次密接”,就是在缩略词“密接”上加上汉语中较为发达的类词缀“次”得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次密接”也常有缩略为“次密”的情况,如:“密接”“次密”怎么分得清(《运城晚报》2021-8-12)。

      在医学领域,我们熟悉的双音节缩略词还有:“先心”(先天性心脏病)、“风心”(风湿性心脏病)、“支扩”(支气管扩张症)、“心梗”(急性心肌梗死)、“毛支”(毛细支气管炎)、“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卒中”(“脑卒中”)等,以及与“新冠”类似的“非典”(非典型肺炎)。此外,也有“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等三音节缩略词的情况。医学术语的缩略自然是医疗过程中简洁表达的需要,但在我国,即便医生之间的专业讨论也多使用双音节缩略语而非英文缩略形式,自不必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普通人群的科普学习了。汉语的双音节发达特征可见一斑。

      第二,词以上的层面。如最为常见的“疫情以来”“疫情期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疫情”指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按说,“情况”表达的是事态、状态,而不是动作、事件,一般没有明确的时间特征,既不能关联一个确定的时刻,也不能关联一个清晰的时段。但是,我们母语者却很少有人会认为“疫情以来、疫情期间”是搭配不当的语病,而能自然地解读为“(自)疫情发生以来”或“(在)疫情持续期间”,分别获得起始解读和持续解读。我们认为,“疫情”已经从一个普通名词转变为事件名词。

      典型的事件名词表达包含若干子事件的复杂事件,如“战争、地震、事故”等。也有一些事件名词表达的是简单事件,如“行动、战斗”等,属于不典型的事件名词。不典型的事件名词往往事件性较弱而动作性较强,多是名词和动词的兼类成分。新冠疫情持续时间长,涉及社会生活、病例个案、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作为普通名词的“疫情”早已无法容纳这些含义。可见它已经是典型的事件名词了。只是这一转变没有显性的形式标记,并不直观。事件名词多可以自由地与“以来、期间”等时间介词搭配,如“战争以来、战争期间”等,都是合法的表达。在人们心里,疫情防控本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在2020年1月24日,新华网时评《以非常之役迎战非常之疫》就提出了“战疫”概念。

      又如“做核酸”和“做抗原”等。以“核酸检测”为例,它是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病毒核酸的检测方法,包括了标本采集、标本检验等一系列过程。但这些环节在我们普通大众认知中却不都是凸显的。以咽拭子标本采集为例,它几乎可简化为“张嘴”“划一划”等几个简单动作,可以说只有这几个动作才是凸显的。至于检验目标所指的“核酸”究竟为何,检验过程如何,均不凸显。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开展,核酸检测更是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环。在语言形式上,“做核酸”比“进行核酸检测”和“检测核酸”更能反映人们的认知。

      而从汉语的特征来看,这类现象与汉语的动宾结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的动宾关系强势,在一系列相关的句法表现中,最典型的是许多非动词受事的成分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如“吃食堂”“睡地板”“打扫卫生”“恢复健康”等,都是相当经典的例子。汉语中还有几类准宾语:动量宾语(如“看一次、打一仗”)、时量宾语(如“走了一天、等一会儿”)、数量宾语(如“好一百倍、小了不少”)。

      我们既有发达的动宾结构,又对双音节词有偏好,像“进行核酸检测、进行抗原检测”等表达便常省略为“做核酸”和“做抗原”。可能有人会想到,既然我们对双音节词有这样的偏好,为什么音节数为“2+2”的“*进行核酸、*进行抗原”不能说呢?这主要是前后语体风格不和谐的缘故。“进行”多见于书面语体,而“做核酸”是相对口语化的表达。而“做核酸、做抗原”既实现了语体风格的和谐,也符合动宾结构的韵律要求。汉语中,音节数为“2+2”的动宾结构可以省略为“1+2”,而一般不省略为“2+1”,如“撰写文章~写文章~*撰写文(×)”;音节数为“2+2”的偏正结构则可以省略为“2+1”,而一般不省略为“1+2”,如“皮鞋工厂~皮鞋厂~*鞋工厂(×)”。总的来看,宾语的强势与显赫与双音节发达互相成就,再得到语体色彩这一要素的支撑,“做核酸”自然地成为母语者认可的合法表达。这一表达不仅见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也见于民生板块的新闻报道。当然,在正式的书面语体中,还是“进行核酸检测”等非缩略式的表达更为得体。

      另外,“做核酸”不常省略为“做检测”,主要是没能达到概念凸显的要求:“核酸”是这一复杂事件中最本质、最需要凸显的部分。若上下文语境已保证“核酸”这一信息得到明确,“做检测”也是可以说的。

      上述讨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解读疫情期间流传颇广的一则公益广告“社交有距春常在,核酸无恙岁月安”。这则广告由最凸显的概念“核酸”指开展核酸检测这一复杂事件,“核酸无恙”即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一切无恙。

      可见,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人们会根据具体语言规则的特点,灵活地将认知要素编码其中。首先,汉语不像法语、俄语等形态语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编码复杂事件的名词、表达简单事件的名词、描述动作的动词等都没有相应的形式标记,彼此的转化通常是“悄悄”发生的;其次,汉语的动宾结构发达,同一结构形式可以容纳不同的概念或关系,汉语的灵活性或“意合”特征等都与此密切相关;最后,汉语中,语体风格和韵律等都是能直接对句法规则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汉语的重要特征。

      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缩略、简省或超常搭配不一定是语病,反而是充分反映汉语特征的现象,并且能从我们已知的语法规则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