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文化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4 13:41: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化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文旅融合概述

      (一)文旅融合的背景

      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此举直接促进了我国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形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日益提高,新型旅游模式相继出现,以精神文化内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步和以旅游形式来进行地域文化的传播发扬已成为文旅融合的主要价值内核,这是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社会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娱乐愿景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文旅融合的联系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与旅游产业必然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是融合发展进行的,没有文化精神内核的旅游乏味空白,毫无内涵,也必然难以长久;而没有旅游模式的助力推广,文化的发展传播亦是进退维谷,很容易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内在属性要求,使得文旅融合成为了必然。

      二、文旅融合下基层文化馆现状

      文化馆承担着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的重任,能够进一步夯实国家文化发展基础,发挥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影响不断加深,文化体制也日趋完善,人们的休闲娱乐项目更加丰富也更多元化,文化馆文化传播弘扬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角色力量正在慢慢减退,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文化馆在文旅融合大环境下如何发展?文化馆助力文旅融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很多文化馆缺乏深层次思考,固步自封,仅满足于目前耕耘的“一亩三分地”,对自身中长远发展的设计规划欠缺深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在文旅融合的发展潮流中,没有主动发挥文化馆职能,定制区域特色的文化服务,推介本土传统文化,唱响城市名片,服务面的覆盖范围也不够广,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阶段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和知识结构的新期待、新要求,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二)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文化馆当前面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辖区内广大基层群众,管理机制沿用的是市文化馆核心引领,区文化馆枢纽带动,镇文化站节点支撑,村文化中心延伸服务,自上而下一体化运作。每年完成的是政府规定动作,如品牌文化赛事、基层文艺骨干培训、惠民演出等常规活动。文旅融合发展后,大量外地游客涌入本地,他们要求和向往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层群众完全不同,仅依靠政府体制的文化机构不能胜任,需要文化馆发挥引领作用,整合民间文艺团体和社会力量,打造本土文化盛宴,这既给文化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必须理顺相关管理机制,激励民间文艺团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文旅融合发展中来,原先系统化行政管理机制面临破局。

      (三)推广平台亟需升级

      近年来,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发展势态良好,特别是疫情期间,群众对互联网新媒体的文化需求呈井喷式爆发,这些现象都逼迫文化馆加速移动端文化推广平台建设,引领正能量文化需求导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当前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依然以网站建设为主,公众号为辅,存在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效率不高,文化资源不足,供需信息脱节等问题,本应是群众文化领头羊的文化馆在互联网大潮中举步维艰,如不与时俱进,打造先进推广平台,群众文化工作主阵地即将失守,助力文旅融合更无从谈起。

      因此,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要牢牢抓住机会,把握好发展契机,积极进行文化馆建设管理相关内容的革新改进,以便于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一步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要求。

      三、文化服务探索

      (一)明确文化服务主旨,发挥非遗助力作用

      文旅融合是地方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动能,给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都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非遗产业,此前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缺乏活力,没有与市场接轨,导致文化传承性不强,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步履蹒跚。文旅融合后,文化馆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为,跳出基层文化传播和艺术普及的小格局,放眼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化,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彰显荆门文化品牌魅力,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的的大格局去开展工作。

      以荆门市为例,该地区存在诸多特点鲜明的非遗文化,截止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9项。如夏氏丹药、京山白花菜和钟祥蟠龙菜等,没有文化馆等机构的强力整合规划,各个非遗文化产品各自为政,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有着较大的局限性,难成气候。这种现象也使得荆门市旅游景区内的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难觅质量过硬、品质上乘、价格合理、包装统一的“荆门品牌”非遗文化产品,这会打击游客们的旅游热情,影响游玩心情,使得游客难以体会到区域精神文化内涵特点,极不利于荆门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因此,文化馆应当积极发挥自身基层文化引领主导地位,明确文化服务主旨,联合政府和地方企业,打造规范化、品质化、市场化的荆门非遗文化产业。

      一是根据市场实际,具体分析旅游人群需求,推出独具荆门地域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或者食品,合理划分消费水平层次,使得前来游玩的旅客都能乘兴而来,不会空手而归。

      二是可以将非遗制作技艺展示推进景区,现场解说现场制作,邀请游客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从而让游客深度体验到荆门市的非遗文化氛围,留下深刻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记忆。

      三是非遗展示馆建设可考虑与景区共建共享,既增强景区可看性,解决非遗展示馆单独建设用地问题,又减轻政府非遗展示馆建设和养护成本。

      四是积极编撰本地非遗故事和民间传说,融入到导游讲解和非遗产品介绍中去,提高文化传承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碑,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中树立起良好的荆门城市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发展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做好铺垫。

      (二)完善文化对接机制,深度融合借船出海

      荆门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还有“老祖宗”留下的人文遗产——明文化、楚文化、农耕文化、孝文化在这里汇集,留下了屈家岭遗址、明显陵、绿林寨等古迹,出土了郭店楚简等文化瑰宝,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各方资源没有有效协调对接,缺乏文化浸润的旅游项目就如同人没有灵魂,打动不了游客,无法发挥出文旅融合的最大效应。

      在国内外广为人知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节目——《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文旅融合产物,共演出7000多场,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20亿元,实现了将民间故事文化创造成大型实景演出的愿景,为我国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荆门市应当积极向其学习,汲取《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完善文化对接机制,将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成更具艺术价值、更被群众认可的文化艺术形式,促进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

      一是与政府对接。理顺运行机制,对于代表荆门形象的大型文化项目,建议采用景区定制,政府采购,文化馆创作把关,企业经营的形式,对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深入挖掘,编排艺术价值较高、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作品,如通过舞台剧还原周培公刚正不阿、不屑曲意逢迎的人物形象,还可以编排大型舞蹈表演节目,将荆门莫愁女的能歌善舞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让“荆门人”为荆门代言,令游客形成印象深刻的“荆门记忆”。小型的文化节目,则由政府主导,文化馆把关筛选,民间文艺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来优胜劣汰。

      二是与市场和文艺创作者对接。根据国家倡导的移风易俗、扶贫帮困、孝老敬亲等核心价值观,了解市场上流行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调研当前观众的审美趣味,把握创作方向,鼓励引导本地文艺创作者多创作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对优秀作品进行扶持,纳入惠民演出采购项目,并积极助其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参评省、市级文艺作品奖项。

      三是与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艺组织对接。建立非遗数据库,将传承人信息、非遗项目资料数据化,全部纳入数字多媒体交互平台,以科技引领非遗文化传播。还要多方搭建展示平台,为民间文艺组织提供舞台,如在荆门市油菜花旅游节期间举办农家乐乡村剧团展演,非遗日开展非遗文艺演出进景区活动,元宵节进行民间文艺团体游街等,让大众了解和喜爱本地民间文艺。

      四是与新兴自媒体对接。近年来,自媒体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互联网,李子柒展示的乡村田园生活吸粉2000多万,文化传播影响力和线下转化的商品销售能力更是令人惊叹,文化馆应该看到这种新型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潜力,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本地网络达人讲述荆门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直播售卖非遗文化商品,制作方言小视频宣传本地文化。

      (三)构建网络推广平台,引导社会文化需求

      随着现阶段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已经深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成为获取信息时讯的重要渠道。因此,文化馆也要主动出击,要积极着手构建多元推广平台,借助网络的力量将荆门地域文化品牌更大范围地推广宣传出去,最大限度地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助力荆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

      一是整合资源,丰富内容。以总分馆方式,由市文化馆统一构建网站系统框架,将分馆、支馆纳入统一管理,所有数据信息实行标准化上传,全市文化资源实现网络共享;设立本地非遗数字资料库,所有非遗传承人和项目介绍,梁山调经典剧目都纳入其中;每年节庆活动和群众文艺表演的视频资料也及时上传,方便群众反复观看;还有荆门市历年来获得国家、省级奖项的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精品,可单独设置栏目放置在网站醒目位置,向公众推介。

      二是创新方式,增强互动。目前网络技术发达,群众接纳信息主要在移动终端,文化馆应积极拓展微信公众号活动报名、预约观展、视频欣赏、点赞评论等功能,方便群众转发传播,实现文化双向互动交流,增强群众体验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可上线公益培训课程、网络美展、云上看荆门、荆门传说等栏目,打破时间、空间、文旅界限限制,形成面向全网络的地方形象推广和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换位思考,方便群众。在设计和搭建网络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页面设计必须和政务网站有所区别,把简易操作、色彩明快、方便群众放在首位考虑,尽量简化群众获取公务服务的流程,如一次注册绑定手机号,确认身份后,再往后就可以自动登录畅享入馆预约、活动报名等服务,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群众体验感。

      四是巧妙构思,激发活力。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便捷性,设计多种适合大众参与的群众活动,调动群众积极性,如线上赛歌会(可选取革命歌曲、歌颂祖国、经典老歌等多种主题,可在七一、国庆、春节等节点开展),手机摄影大赛(可设计走进景区、魅力城市、传统节日、美丽劳动者等主题),少儿讲故事大王等活动(时间5分钟以内,要求讲述孝老敬亲、身边好人、荆门故事,非遗传说等主题),参加门槛低,覆盖人群广,让广大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关心荆门城市建设,歌颂美好生活,讲述荆门故事,达到地方文化传播推广效应最大化。

      结语:总而言之,我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山水风景数不胜数,人文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可谓一砖一瓦皆是文化、一山一水俱有传说。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文化馆应当积极进行自身的革新改进,不断发展进步,更好地开展进行相关文化服务工作,使得我国历史长河中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以被继承弘扬,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全面性提升基层民众文化艺术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馆 文旅融合 背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