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小班区域案例分析:娃娃家的蜕变

    时间:2022-12-19 14:02: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小班区域案例分析:娃娃家的蜕变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需要。适时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案例背景: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给家人做饭炒菜。扮演爸爸去上班买菜,帮助妈妈去做饭等,扮演医生给娃娃看病等等。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会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兴趣的激发,更多的依赖于材料的更新和投放,如何让幼儿兴趣持续不断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同时,不断思考。 区角活动开始啦,有几个孩子进来了,兴奋地他们这边摸摸那边瞧瞧,他们开心的样子告诉我,对这里是满意的。接下来的时间,我决定让他们自己玩,没有任何的干预。开始的几周里,好多孩子来选择这个区,他们一会研究“家里”的物品,一会当爸爸或妈妈,有模有样的给自己的宝宝喂饭、喂奶,总是忙的不亦乐乎。再好的东西总有玩腻的时候。好景的确不长,接下来的几周,来这里的宝宝是少之又少,即使玩,也是自顾自的摆弄家里的小物品,没有交流,没有对话。该是思考和干预的时候了。

      案例实录一:

      区角活动又开始了。xx和xx走了进来,xx说“我当妈妈,你当爸爸,这是咱们的宝宝”这时xx妈说:“宝宝饿了,该喂饭了,爸爸快去冲杯奶粉,候爸爸很勤快,一会冲好了。妈妈说:“宝宝要睡觉了,利索的xx妈妈一会的功夫就铺好了。放下宝宝两个人开始摆弄娃娃家里的小物品了,这时只听见理发区传来了xx招揽顾客的声音,两人闻讯就要出去,好一会也没回来,于是我走进娃娃家说:这是谁家的宝宝啊?大人不在家丢了怎么办?我故意放大了声音,瑶妈和候爸赶紧回来了说:是我们的宝宝,我们理发去了。”我说:宝宝可不能一个人在家啊,会被人抱走的,多危险啊。”瑶妈;点着头,抱着宝宝,两人又开始玩起来,一会甜点屋也在叫卖了,xx刚想出去,看到我,就坐下来,接下来就一直摆弄着小物品了,还时不时往外边望去,我的再次介入,兴趣也全然不在娃娃家里了。

      案例实录二:

      有次,xx和xx来了,一开始兴致勃勃的他们,很快就进去了角色,xx说:宝宝这么脏了,要不我给她们洗个澡吧,只见两个人一人一个拽着娃娃的胳膊就去了,扔到浴盆里摸了摸就拿出来了,放到床上,xx就去给宝宝穿衣服,xx经和旁边小医生聊起来了。xx一会穿衣服,一会又去摆弄厨房里的小东西了。一直到区角结束。

      抱宝宝的方式是大多数孩子不会的,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进行了模仿学习。

      思考和分析:

      当孩子非常熟悉娃娃家的东西后,基本上是在重复之前的一些活动,无所事事,或者玩一会就想去别的区域,活动时间不长久。即使在这个区里玩,他们的目光有时也是在其他区域游离。有的更是被其他区域吸引离开,家里空无一人,出现了”家外比家里热闹”的情况。而且小班宝宝对于不喜欢的区域,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收拾的更是一团糟。有时教师介入了,整个活动还能勉强进行下去,这时的娃娃家有点形同虚设了。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的观察,和班里其他教师研讨,的确发现了好多问题。

      提出问题:

      1.小班整理物品的能力很弱,大多时候区角里是乱的。

      2.游戏重复、单调,幼儿兴趣不高,能动手操作的东西太少。

      3.幼儿之间交流少,社会性发展不强。

      解决办法:

      找到问题所在,就要及时改进。以下是改进的措施。

      1.规范区域整理,让整理变得更轻松。

      对于小班的宝宝来说,该如何让整理变得更轻松呢?首先我们年级主组教研时,我们先用最传统、也是简单好用的办法—看图摆放法。我们每一个小橱子上都贴了规范的物品摆放图片,这对于小班来说直观形象,问题自然解决了,而且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时间一长,这种规则意识就会淡了。

      我们又决定开展“整理比赛赢贴画”的活动。先从娃娃家的整理开始,利用饭前几分钟时间,打乱区角,按小组来整理。收拾完后一起评价并奖励贴画(首获5个贴画的小组,所有事情都有优先的权利)。在奖励贴画的诱惑下,好多幼儿想尝试。在孩子熟悉每个区的整理规则后,这种比赛延伸到了各个区域,慢慢地每个区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2.小小育婴房的出现,让孩子有事可做。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宝,他们对于家里的角色更有较多的生活经验。设立之初,我同班里孩子讨论: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他们的?如果你有宝宝,会怎么照顾他们?的问题。他们有的回答自己的经历,有的说妈妈怎么照顾自己的小弟弟或妹妹。对于自己经历的、看到的东西,孩子是有兴趣的。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照顾宝宝需要做的工作如洗澡、按摩、把尿、包被子等等,并且观看了专业的视频。

      这个过程中,一周左右就出现了问题,来这里照顾宝宝的人特别少,观察后发现,孩子们对这里的“娃娃”不是很满意,我及时介入,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娃娃太太了,不适合他们抱。后来经过商量,我特意去中班换了很小的小婴儿,孩子们的表现好似夸奖我做对了。“小小孩”的出现,让原本安静的娃娃家热闹起来。一阵”育婴之风”悄然在这里刮起。从原来的”粗鲁”抱娃到现在的”温柔抚摸”,孩子的改变也是不容小觑的,当然更离不开孩子们一次次努力的尝试和探索。此时的娃娃家里,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个忙碌的小背影。

      3.“娃娃之餐”操作包的投入。

      “娃娃之餐”可想而知就是: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给家里的小宝宝做早晚饭。每天都能吃上妈妈做的饭,确实是件幸福的事情。 这个游戏不仅是孩子们兴趣的最高点,也是本次案例的关键点。

      投放这类材料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次转区角时,都发现娃娃家的毛毯上有好多零碎的太空泥。我就偷偷观察了几次,原来他们是从甜点屋偷偷拿来的,在这里偷偷地玩,见到有人来就赶紧藏起来。不过,玩的过程中几个人就有了交流,悄悄地说着给娃娃做饭,这一下子给了我启示:太空泥-娃娃做饭,多好的游戏,何况孩子可以自己动手,有了这项活动,同时还把育婴房的事情放在娃娃家里,将二者融合其起来,娃娃家在此基础上又得到了丰富。孩子们不至于给娃娃洗完澡之后无事可做了,也不至于娃娃家的主人去家外面找乐趣了。

      有了这个想法,我立即行动起来,先是与孩子们讨论:他们在家会吃什么?哪些是他们常吃的,最爱吃的饭。有的说面条、棋子、疙瘩汤等等五花八门,可谓丰盛啊。

      正好之前年级组教研美工区时,提出了小班应该掌握的操作技能如:切泥、搓泥、搓条、团泥、分泥、压扁和粘合等技能;会简单地塑造一些物体,并能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同时还投放了小纸片、幼儿可以进行剪、撕等活动。“娃娃之餐”操作包的投放,不仅迎合了孩子的兴趣,同时还能巩固和熟练各种操作技能。接下来我们一起制定出了食谱(图片)。在投放之前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玩法,投放材料。在等待选区的时候,好多孩子就不断地说着要玩娃娃家,新材料的投放是特别受欢迎的,能不能一直有兴趣,还要观察孩子的情况。一段时间以来,这里一直是首选。

      这个材料包可不简单,小班语言表达能力弱,自然社会性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我们“娃娃之餐”的用处又来了,我们初步制定了任务卡,其中有项任务是出去给娃娃理发或者看节目等等,这都得需要钱,钱怎么来呢?孩子们说可以去挣!怎么挣?我们想了个好办法:娃娃家做的饭,宝宝全家吃完后,放那就没意义了,这时可以拿去卖给饭店(小厨房),前提是必须做的好点才给钱的,这对孩子们的手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钱必须认真做。拿到钱就可以带着宝宝理发之类的活动了。这个带着任务走出去的过程,很自然的就让孩子们主动去交流了。这样孩子们在不仅家里有事可做,还要挣钱带孩子出去。各个区域就都联系在了,一起娃娃家活动进行下去了,孩子们的社会性也提高了。

      总结评析:

      通过一年的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适度推进,孩子们的技能、社会性都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感触。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要让孩子玩什么,而是孩子感兴趣的并且能够促进发展的才是主要的。孩子是发展的,游戏的层次也是不断提高的,相应的各种材料也是追随幼儿兴趣不断更新、分层次投放的。当我们找不到出路,摸不到头脑时,就去观察每个孩子,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会用行动告诉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需要。适时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