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全人教育”之下导师与班主任双轨制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2-14 13:15: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全人教育”之下导师与班主任双轨制的实践与探索

     国际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课程,例如学生若选择IBDP课程,便会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全人教育”之下导师与班主任双轨制度的必要性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在1921年第一次提出了“全人教育”的主张,认为受教育者应当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等六个方面均衡发展。“全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教育者一个完整的人格,因此它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更为深远和全面的要求,即在具备一个更广阔的视野的同时,更需要承担多元的角色,应对学生在不同层面产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国际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课程,例如学生若选择IBDP课程,便会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这样的走班制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不同班级和年级的人,打破了校园的内部围墙,同时也淡化了原本稳固的“班集体”概念。从稳定界限分明的班级体到相对松散自由的走班制,班主任作为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角色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难以在短暂的班集体相聚时间内给予班级真正有力的指引。其次,因为学生选择的课程多元,部分班主任并不直接教授学生的课程,也使得班主任仅仅能在班会课才能与学生见面沟通,增加了班主任的压力和工作难度。

      国际课程体系下的走班制打破了原本班集体与班主任之间的二元关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全人教育”意味着在多层面培养和建立学生与校园社区的关系,因此,导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否可以与班主任一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角形关系,进而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走向更全面的校园生活。

      二、班主任与导师的角色差异

      1. 导师在我国本土国际学校中的角色

      在这样的双轨制度之下,区分班主任与导师的角色分工也变得非常重要。导师,作为一个较新的角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值得思考。不同国家拥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和教育体系,因而对于导师的定义和期望也相应不同。例如,在芬兰,导师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解决学生所有在校的课程学习和人生成长的问题。在《芬兰普通高中导师制的特色及启示》一文中,作者梳理了芬兰导师的角色,其中包括了选课指导、通过邮件约谈学生的学习近况、决定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联系企业为学生的创新和实习活动提供场所、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等工作。而在我国,导师更多地指向大学校园里一种发生在学术层面的引导,初高中教育中则鲜有导师这样的师生关系。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全人教育”所带来的多层面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这一角色的加入,且要能够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导师角色,即能够真正根据中国学生特色设计而成的导师职责。因而,就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可以可能承担的角色。

      (1)学习压力的疏导。在本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习惯将压力视为一种天然的存在,但不懂如何在倾诉中释放压力。加上学生在青春期往往与家长关系紧张,情绪和情感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而导师作为课堂之外的角色,则能够在聊天中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及时引导学生排解压力。

      (2)校园活动的指导。国际课程往往会有CAS等活动的要求,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策划并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导师给予一定的建议,尤其当团队成员发生摩擦的时候,更需要导师在其中缓和并找到新的方向。只有导师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培养真正的世界公民的品质。

      (3)升学指导。国际学校学生的海外升学压力不同于国内大学的申请,往往从高中便开始了。因为申请过程会面临活动的参与、成绩的递送、学校的选择等多方面问题,学生和家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常会焦虑,并把这样的情绪带入每天的校园生活。因此,导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目前和未来学习的定位上,在明确定位以后再选择合适自己的学校。

      不同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个更广阔的、直面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的人生规划。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导师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于学生的观察,阶段性地给予学生意见,引导学生在关键时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2.传统班主任在我国本土国际学校中的角色

      双轨制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班主任。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国际学校的走班制让原本班主任角色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没有固定班级概念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职责显得更加重要,而职责的重点则在于让学生理解校园规则和行政方面的安排。国际学校的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面对统一化管理的过程中,总是会提出诸多异议,尤其不同学生因为文化差异,对待学校规章制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往往将自由理解为对规则的漠视。面对这样的问题,班主任就必须承担起一个正面管教的角色。

      (1)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

      国际学校的学生文化多元,加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学校规章制度变得非常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会提供细致的手册,但是手册本身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了规定的内容。因此,班主任自己必须先充分理解手册,之后再与学生共同阅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制订规章制度背后的原因,明白遵守规章制度的目的并非约束,而在于真正让他们在共同的约定下更好地学习生活。

      (2)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

      学生言行举止的真实情态往往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中,而非课堂内。因此,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时常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细节到学生手机和电脑的使用、迟到早退、和其他学生谈话的方式等方面。这些看似细节的小事,却体现了学生对于规矩和原则的理解,尤其一旦有违规的行为发生,班主任应当立即指出并且告知其问题所在。

      (3)告知学校的具体安排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学校走班会导致学生无法整齐划一地获得学校信息,而信息的有效传达是非常重要的。在观察中,学校和家长、学生之间是否可以有效沟通将直接影响学校活动的有效开展。而这一重任则必须要由每天与学生见面的班主任来完成。

      三、双轨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班主任和导师的双轨制可以从立体的角度真正从“全人教育”的方面培养学生。从每天日常的生活角度出发,班主任需要更集中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而导师则需要以预约面谈的方式关注学生课堂之外的情感发展等问题。当然,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也存在诸多挑战。

      导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职责并且与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导师需要和学生一对一地面谈,这种成功建立在学生对于导师的信任之上。同时,导师可能平时并不教授该学生,那就更需要导师通过专业的方式去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障碍,真正平等地交流。

      导师和班主任要具备与学生专业对话的能力,即要明白如何真正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包括如何开启话题、如何提问、如何发现问题、何疏导学生负面情绪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训练才能达到。

      班主任需要在走班的课程制度下,建立学生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当学生不再以某个教室作为自己的班集体以后,学生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会下降,对于学校规定的认同度也会降低。此刻,就需要班主任在每天短暂的见面时间中循循善诱,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在享受自由的校园氛围的同时,理解原则和规定的重要性。

      如果说导师所关注的是学生与他人相处、情感表达等方面,那么班主任所关注的就是学生对于自我言行的规范和要求。班主任和导师这两种角色的不同与融合所带来的并非简单的二元,而是多元和多层次的,是丰富而立体的。而唯有这样一种多元角色的尝试,才能真正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校园的学习与成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