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依据、机理与路径

    时间:2023-04-24 14:05: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依据、机理与路径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即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使重大主题教育自然“流淌”和贯穿于课程、教材、教学之中。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始于2019年,完成于2022年3月。它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和完善。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基于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以下简称“系列指南”),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增强课程思想性,进而高效发挥课程的“培根铸魂”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系列指南”实际上也是中小学课程思政的纲领。为系统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与教材,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融“培根铸魂”于“启智增慧”全过程为指向,进行了具体规划和周密安排,系统回答了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问题。因此,只有站位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角度,深入探析重大主题教育在中小学的运行机理与实施路径,才能科学回答新时代中小学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一、系列重大主题教育指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依据

      “系列指南”力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使之与文化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育相结合。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重大主题教育的设计理路,才能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逻辑、运行机理。

      (一)从时机选择上看,重大主题教育进中小学“正当其时”

      在中小学系统推进重大主题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可谓“正当其时”,既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又有效地适应了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求,能真正、切实地发挥课程、教材、教学的“培根铸魂”作用。第一,实施重大主题教育,符合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实施“培根铸魂”之需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三观”正在打底塑形,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精神上补钙壮骨、固本培元。作为“三观”塑形、“三有”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就要紧紧围绕“培根铸魂”,进而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重大主题教育是超越个体情境局限性、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的必修课程,是突破成长瓶颈制约的关键课程。第二,重大主题教育体现了时代特征,是新时代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进程,欧美对我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围堵,青少年文化认同、国民身份认同等面临新挑战。因此,以重大主题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帮助学生厚植文化底蕴、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家国情怀,重要而紧迫。培“根”就是要打好中国底色,铸“魂”就是要植入红色基因,使学生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而课程教材加强重大主题教育,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事权的必然要求,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第三,重大主题教育体系科学,有利于“正当其时”地施教。重大主题教育注重顶层设计,做到了对“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的充分关照:凸显了层次性、阶段性和内容的有机性,能够有效地适应不同学科、学段和发展阶段学生的需求,且载体和主题具有良好的匹配性,符合“培根铸魂”的要求;既有理论养料,又有丰富的案例、故事以及其他鲜活的资源支持,能从不同维度与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对接,对于学生人生发展、社会问题处理能力培养等有重要帮助,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体现出对学生生命、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关注,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人本意蕴的教育;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对象物到人自身、由学习到运用、由领会到内化的逻辑,是青少年阶段“培根铸魂”的最佳选择。

      (二)从整体设计上看,重大主题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思政之需“不谋而合”

      重大主题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青少年“三观”教育的方方面面,与中小学课程思政的需求“不谋而合”。第一,从培养目标来看,重大主题教育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重大主题教育在于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进课程的目的在于强化课程思想性,是“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在目标分解上,重大主题教育立足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在学段上各有侧重,小学重在启蒙、初中重在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相结合。从这个角度看,它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小学培育“道德情感”、初中打牢“思想基础”的实践逻辑保持了一致,丰富了德育“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同时,重大主题教育安排还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第二,从内容构成来看,重大主题做到了对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全覆盖。重大主题教育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党的领导、国防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与中小学德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同。同时,重大主题教育在内容深度上、内在逻辑和体系上要甚于后者,在内容张力上也要比后者更强——重大主题教育在与社会改革发展的对话中,从各个维度不断完善。由此可见,重大主题教育实际上就是新时代的中小学德育纲领,更是中小学课程思政的主体和核心。

      (三)从实施角度看,“系列指南”为中小学课程思政提供了指引

      重大主题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抽象且内容宏大,如不加科学转化,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与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所需。正由于此,教育部及早谋划、周详部署,开发了“系列指南”,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提升重大主题教育的适切性提供了保证。第一,凸显“适切性”。重大主题教育立足学生发展,兼顾了学段、学科特征,能科学、高效落实。重大主题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素养导向为原则,凸显了系统化、科学化、适切性特征。在内容安排上,围绕学生发展特征和需求而设,体现了学段衔接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还为教学安排预留了弹性空间,能够有效满足中小学各学段“培根铸魂”之需。第二,“通识性”“普及性”与“现实性”加持,有利于提升重大主题教育的实施。各类“指南”均明确了重大主题教育的普及性、通识性特征,同时也明确了重大主题教育要与现实结合的要求。就普及性而言,其要营造的是师生皆知、门门(课)皆有的状态。就通识性而言,其目的在于推动重大主题充分融入课程教材与教育教学之中,成为能全面“启智增慧”的“通识”。就现实性而言,重大主题教育必须体现出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关注,必须与儿童的现实世界对接。因此,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曾提到要“反映科技进步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时还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体现课程时代性。正由于此,重大主题教育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顺利地在中小学实施。第三,“有机融入”和“循序渐进”,提升了重大主题教育的效能。“系列指南”要求重大主题教育要以有机融入为基本方式,这一要求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治、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内容”。而“有机融入”就是要使重大主题教育之于课程“如鱼在水”,在育人方式上如“春风化雨”。显然,“有机融入”能够使得课程与重大主题教育科学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差异和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内容,合理安排载体形式。在学段安排方面,结合不同主题内涵范围等,各有侧重,进而有效达成“培根铸魂”与“启智增慧”合一,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实现由情感到思想的发展。此外,“系列指南”均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明确要“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要坚持纵向贯穿、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一设计,确保了重大主题教育的可持续和效果,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科学发展。

      二、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于一体: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运行机理

      从教学角度来看,“启智增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根铸魂”的依存之物,“培根铸魂”只有融于“启智增慧”活动全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增值”为指向,遵循“培根铸魂”与“启智增慧”互动逻辑,凸显对不同学科、学段和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关注。

      (一)置重大主题于教育目的体系之中:基于“培根铸魂”与“启智增慧”互动逻辑

      “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分别指向学生发展的不同维度,前者主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后者关注文化知识与能力素养,二者又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思政“培根铸魂”功能的发挥必须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整体目标。第一,融重大主题于教育目的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列指南”均明确了这一要求,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在“并举”的“五育”中,德育是“为先”的,而“立德树人”同样明确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以重大主题教育为核心的中小学课程思政,就是贯彻“德育为先”的要求,它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思政要求已然融入顶层设计之中,这也为中小学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二,融重大主题于培养目标之中——基于顶层设计的学生“三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三者组成了完整的培养维度,凸显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整体,“三有”体现了“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统一。就“三有”的内容和要求来看,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更为鲜明地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有本领”则是指服务于有理想、有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作为“有本领”的底色而存在的,深深地渗透在学本领的过程之中。因此,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一节首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做了科学界定,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置重大主题教育目标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中——“培根铸魂”的框架设定。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培根铸魂”的要求必然充分贯穿于核心素养之中。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根本指向,而课程目标体系则是核心素养的具象化。因此,课程目标必然全面贯彻“培根铸魂”要求,充分渗透思政因子。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学段目标”中,充分将“培根铸魂”与“启智增慧”糅合在一起。例如,作为其他课程开展之基和前提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安排,其“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维框架中均渗透了重大主题教育的要求。明确者如“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隐含者如“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其中,“语言运用”中“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蕴含着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思维能力”中“独创性”“批判性”和“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跃然纸上。而核心素养的要求,则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做了具体描述,在“学段要求”做了细化(分阶段、分任务群),凸显了系统性、渐进性和主题聚焦、学段侧重。在“课程内容”中,依据主题、模块、学段又对前述课程思政目标做了细化,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操作性指导。

      (二)指向“培根铸魂”活动的高效运行:“六维一体”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系列指南”明确了几个原则:学科和学段聚焦、注重学段衔接、推动不同学科之间“同向同行”,即课程思政设计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学习内容、载体形式,要突出重点。同时,各学段要结合不同主题内涵范围等,各有侧重。在主题设置与分布上,体现对学科特征关注。“系列指南”还明确了学段衔接和学科“同向同行”的问题,注重了学科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即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关联与协同配合的格局。根据这一要求,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形成了中小学“六维一体”课程思政运行架构,即学段聚焦、学科聚焦、学段前后衔接、学科“同向同行”的“一体”,模式兼顾了课程思政的重点投放(“精准”)、还兼顾了课程思政的“前后左右”的育人合力。第一,学段聚焦与学科聚焦及其体现。学段聚焦,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把握,按照课程思政的学段安排,切实、科学地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聚焦学段,既要聚焦“整体”学段即各门课基于课程思政的协同,又要聚焦具体学科的学段课程思政安排。学科聚焦,则是指基于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进度,围绕学科的课程思政安排,聚焦各学段的课程思政主题并兼顾学科的整体逻辑、体系和衔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充分贯彻和体现学科和学段聚焦,即各学科结合自身知识体系、教学进度、安排重大主题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中凸显了对不同学段的重点、深度的关注,又实现了横向协同。第二,注重学段衔接,凸显前后一体化。重大主题教育要强化一体化设计,实现纵向贯穿、学段衔接、有序递进、螺旋上升,形成纵向有机衔接的格局。落实到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层面,即中小学课程思政要注重“前后一体化”,即立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以语文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设计为例,具体学段安排为:引导学生“关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初步感受”其“重要价值”(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其“蕴含的思想和智慧”(第二学段);“了解”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第三学段);“理解”其“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并“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四学段)。整体设计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前后一体、层层推进,对学生发展的要求逐层深入,教与学的方法上逐渐丰富,体现了对学生发展阶段性的关注和持续发展的强调。第三,基于“培根铸魂”的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强化一体化设计,全科覆盖、结合不同主题内涵范围等并各有侧重,注重学科配合、横向关联,是重大主题教育的重要部署。在学科安排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落实为主,在地理、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其他课程实施有机融入。具体到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层面,就要推进各门课程基于“培根铸魂”的“同向同行”,形成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安排为例,第一学段中,语文侧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侧重“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第二学段中,语文注重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科则重在“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劳动教育则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工匠精神,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等。

      (三)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值”为追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设计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更好地解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与“学到什么程度”联系起来。其背后的逻辑是“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教到什么程度和教的“管用”程度。课程思政的设计也正是立足与塑造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切实地实现学生的“增值”这一思路。第一,课程思政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课程思政设计要立足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为目标。这就要求课程思政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要重熏陶、感染、体验而不是强制灌输,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育人方式的多样化,如考察、参观、调研、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而使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如语文的“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就要求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与效能——基于“增值”视角。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因而学生的“增值”就成为评价的指向:要探索增值评价,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教学中要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关注学生经历多次评价后展现的进步程度。这一评价思路与设计,从不同维度凸显了对“培根铸魂”效果的关注。基于这一设计,各学科在“增值”评价上各有侧重。如语文学科要求“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或现象,深入思考探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学科则关注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政治认同等方面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发展。

      三、贯穿于课程建设、教材研发、教学活动之中: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即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使重大主题教育自然“流淌”和贯穿于课程、教材、教学之中。

      (一)思政在课程层面的融入:施之有据

      进课程是重大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步骤,从进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任务等方面着眼。第一,渗透于课程性质之中。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各门课程都在“课程性质”部分阐明了其“培根铸魂”要求,从根本上明晰了课程的思政功能。当然,这种规定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特征。如语文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而数学课程则要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融于课程目标。就课程目标而言,“培根铸魂”的要求首先在各门课程的“核心素养”中得到凸显,并逐层落实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任务群目标层面。同时,这些目标又根据课程自身知识分布、学段特征和学生发展特征等在各阶段进行了细化,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培根铸魂”全面融入“启智增慧”之中。第三,化入课程内容。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重大主题融入课程内容的问题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重大主题与载体的“匹配”性,以及任务群、板块、主题、学习任务(群)中课程思政内容的科学安排。前者关注重大主题教育的载体设计的适切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语文课标》则在各学段设置了对应载体——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传说、故事;古诗词与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后者关注课程思政的体量——各学科不仅根据任务群、板块、主题、学习任务(群)所承载的内容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了周详安排,还在体量上做了规定,如语文课程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第四,思政融入课程资源建设。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要严把意识形态关”“满足课程实施需要”“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等——确立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程思政基调。关于资源的选取与使用,主要有以下要求:要体现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要注意选用具有正确育人导向的”的材料。其中,历史学科还对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的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教师要“注意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等。

      (二)思政在教学活动层面的融入:教之有法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第一,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全过程。重大主题教育设计中,对“怎么教”提出了要求,即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各学科课程标准均做了具体安排,专门设置了“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栏目。如语文基础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学科之“中国近代史”专题的“教学提示”,要求教学要“围绕近代历史上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组织“探讨革命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影响”。作为课程思政执行者的教师,应站位课程思政角度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容量和主题与载体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为此,各科的课程标准还专门设“教学建议”栏目,为教师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指引。以语文为例,“教学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教师教学理念要“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内容与任务设定要“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

      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思政融入评价——强化过程、指向增值、凸显综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科学回答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多大程度帮助学生“增值”、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就过程评价而言,要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的过程性,秉持“教—学—评”一致的思路,立足学段目标、内容安排,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材料进行全面收集,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发展。此外,考试设计中也应该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素养发展。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以下几点:基于三级培训体制机制,组织培训与校本研修,其中包括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进行的培训与校本研修;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制订考核、奖惩等措施,而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效能评价也必然是其中应有之义;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教研实现学段、学科、教育教学环节全覆盖,凸显针对性、引领性和服务性,并强化薄弱环节,而课程思政的教研则应作为“薄弱环节”被加强。

      (三)思政在教材层面的融入:物化有道

      坚持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地位,就要按照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将立德树人的统领地位融入教材建设之目标、呈现方式、重点板块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统领下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等有序贯通其中,切实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系列指南”均立足重大教育主题进学科、学段的设计对教材建设提出了要求,并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得以具体化。第一,教材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凸显“培根铸魂”的地位。“系列指南”明确要求,教材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遵循,要“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以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的功能。因此,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就要教材在编写上要全面、系统地贯彻“系列指南”要求,立足学科特点和学段特征,按照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教材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主题设计等方面的一致。第二,教材编写要合理选择主题与载体,落实重大主题教育部署。为强化教材的育人效能,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在选文与载体上、辅助材料开发上,要全面、系统地安排重大主题教育。如“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内容的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加强革命传统、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国防与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教育”,教材在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上,要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凸显适宜性、衔接性和一致性。课程思政的学科、学段聚焦,要求教材必须凸显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关注。即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以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在教材内容开发与组织过程中,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在内容结构、内容组织、内容呈现、栏目设置、习题编排等方面凸显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充分考虑教材的可操作性。同时,要依据各学科内容体系和育人功能的不同要求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形式。从衔接性角度来看,教材在选材上、呈现方式和广度、深度和不同知识主题的难度上要凸显连续性、渐进性,学段衔接的体系要符合内在层级的要求。而一致性则要求教材与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材内容组织与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