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5-09 15:4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部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国家教育政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将变为“新常态”,如何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使其富有时代的活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及其特点

      “线上线下融合”源于互联网经济思维下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下教学时常受到影响,在正常环境下的原有线上教学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逐渐受到学界关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展呈现出“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走向,经历了从O2O(online to offline)教学模式到OAO(online and offline)教学模式再到OMO(Online Merge Offline)教学模式的递进式发展。目前,研究者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技术赋能”“场景融合”“个性化学习”“整合线上线下优势”是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共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技术赋能下的优势融合。通过技术手段构建全场景、全方位、全过程的无缝学习环境,支持不同的教学场域和教学组织结构,协同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体现兼容并包的特点。“线上”和“线下”不再作为教学实践的区分,而是“集中”和“分散”的教学组织结构的差异;二是技术赋能下的开放、共享的个性化学习。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现不同教学场所的互联互通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从均衡转向优质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根据线上、线下的数据,给学习者提供精准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同时,通过构建虚实融通、开放共享的一体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冲破线上线下育人场域界限,提供虚实结合的教育服务,讲深、讲透、讲活信念、信仰、信心背后的深层道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是在开放共享、虚实共融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展开,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支持多种教学场景和教学组织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教学指导的育人新样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教学主体多元协同。不同教师的协同合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突破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破传统行政班级一个教师承担所有教学任务的可能。线上授课教师并非线下任课教师,线上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并进行个性化辅导,线下教师主要负责答疑解惑,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组织实践活动等,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更是指导者和引路人,陪伴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价值信念,并落实到实际行动。同时,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通线上与线下、课堂与社会、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心理课教师、辅导员、思政名师、各行业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干部、农村青年创客、乡贤达人等社会力量加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建起多方协同合作的新型育人团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教学空间虚实交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突破时间规约和空间限制,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线下使用智慧教室进行教学,智慧教室集云计算、智能推送和虚拟仿真为一体,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难懂、晦涩的理论进行直观、可视、情景化地呈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感、现场感和体验感。线上搭建虚拟教室和学习社区,学生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并在后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调控和记录,进行精准化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除理论学习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过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搭建起现实和虚拟贯通的实践空间,线下以走进“乡村、企业、场馆、实训基地”的途径,用鲜活的“中国故事、地域故事和学校故事”回应时代焦点、社会热点和学生困惑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升华至价值认同。线上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虚拟仿真实践空间,即可视、可感及可触的虚拟空间情境。通过线上场馆、虚拟体验等,使线下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旧居旧址,以及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基地、示范区等成为鲜活课堂和生动教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三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教师不再是教学资源的单独提供者,学生也不仅仅是资源的消费者,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甄别、合成资源的同时,也是资源的生产者。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破信息的孤岛和资源的壁垒,任何学生及教师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登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同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构建起学校、社会和区域资源共建的格局,使得不同时间、场域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形成“大思政课”理念下的“大资源”阵地。

      四是教学方式体现个性。首先,更准确掌握学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实现数字技术赋能,在线上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情,了解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学习偏好等特点,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有的放矢地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方式,并根据不同专业和类型的学生需求,设计线下讲授内容和案例,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线下课堂根据采集的大数据,精准分析学习行为,实时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其次,针对性开展教学。针对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依托交互式的可视化界面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资源自适应推送,在直面现实问题中释疑解惑。再次,更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提供多元的数字资源,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深入、更具参与性,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道理讲得更明白、更透彻,一定程度促进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随机访谈的形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从2020年疫情防控开始,在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进行了很好地探索,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革新,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不够。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缺乏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和功能优势的精准统一的教学内容设计;线上教学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精准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线下无法针对性回应学生的所惑所盼。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单纯地将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平行移植,这种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粘贴’降低了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存在价值。学生在这种重复教学内容中感到“似曾相识”到“不以为然”,使得线上线下教学变得‘高耗低效’。”

      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衔接性的相对不足。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规律认识不足,教学环节不紧凑,没能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衔接整体设计思路不清,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单纯将理论知识拍摄成微课和短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不求所用,线上学习平台展示内容和线下课堂讲授内容处于割裂状态。从而使线下教学进度难以与线上教学进行紧密衔接和有序跟进,进而发生课程倒置和脱节的情况。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仅仅停留于在线上课程学习和习题测试,无法将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及时反馈给线下教学,不能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难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些杂乱无序、片断化的课程设计,使得线上线下教学无法形成有效闭环,无法实现线上线下合力育人。

      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薄弱。多数学校“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资源”是“各行其道”,线上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数据分析等与线下课堂教学只存在某个环节的融合,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融合。两类资源有过部分交集,但却是零乱地结合在课堂教学的个别环节,并没有实现系统性地融会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开发的系统,不同维度、各有侧重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实现虚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在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重复化、断层化,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等理论性资源供给充分,实践性教学资源不足。二是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虚拟与实体教学资源存在着盲目堆砌的现象,只是单纯建设,不关注使用效果,导致两类资源无法进行立体呈现。三是教学资源缺乏有实时动态互补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之间常常存在“孤岛”现象,使得优质资源供给不足、资源布局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

      线上线下教学评价的协同性尚显欠缺。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评价主体仍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只是将传统的线下评价分成线上线下分别评价而已。学生、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实践指导教师没有参与教学评价,没有形成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辅导员评价、专业课教师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其次,线上线下教学评价在各自系统平台进行,缺乏统一的评价系统平台,使得线上线下教学评价无法进行实时联动,不能及时个性化的动态跟踪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再次,线上线下教学评价数据存在数据缺失、采集数据片面、处理数据单一、解读数据薄弱等问题。评价仅仅是终结性评价,主要以线上测评成绩,线下教学活动是否参加等,缺乏对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性、增值性评价。这也使得无法实现多维度、多方位地统计分析,难以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方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优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提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改进策略,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层融合。

      1.找准“切入点”,用好“结合点”,推进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融合

      找准“切入点”。根据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和功能,搞清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线上教学着力于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碎片知识串联成片,提供清晰理论脉络和框架;线下教学着力于对现实问题和实际应用进行交流、探讨和实践,回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疑惑,启发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背后的深层意义和现实价值,提升学生自主辨析和推演批判的意识及能力。线上重理论传授,线下重价值内化;线上重思维培育,线下重事理践行。

      用好“结合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在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生成线上学情,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和思想疑惑,同时发挥线下教学答疑解惑和情感沟通的补充功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形成无缝连接的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传播学理论从信息传播的终点,即受众的特点、动机、需求及其接受机制出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动态数据和分众信息,利用知识图谱分析、数据模型构建对学生进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的精准画像,并向学生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精准化教学内容,实现精深化研判、精细化教学和精准化推送。

      2.抓住“问题线”,突出“逻辑线”,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融合

      抓住“问题线”。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将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有机结合,聚焦“问题靶”、厘清“问题域”、形成“问题链”、营造“问题场”。按照“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打破原有章节的界限,把问题讲清讲透。课前“问题靶”聚焦具体问题,将教材理论逻辑的关键点、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学生思想的困惑点相结合;“问题域”明确问题边界,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和自适应学习算法等“大数据”信息技术,在线上挖掘学生多维数据和分众化信息,对学生精准画像,实现教学内容的精深研判、精准推送和精细教学;课中,“问题链”是由若干问题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联结而成的组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课后,“问题场”强调线下问题场域,包括引导学生思考的场域、营造师生对话的场域、建构能让学生感性和理性交融的场域,在虚拟和现实的“问题场”中,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中既提供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又满足学生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个性需求。

      突出“逻辑线”。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靠严谨的逻辑将道理讲清楚并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中在以“问题”为主线基础上,根据线上线下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要突出“政理-学理-事理”的逻辑关系,系统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政理阐释讲清治国理政的政理,实现价值定位;学理解释讲透马克思主义学理,实现理论传授、规律揭示和思维方式;事理诠释讲活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事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中将政理、学理、事理相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由教学体系-学生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的“两个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中讲透道理的关键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领悟和认同。

      3.扩大“覆盖面”,统筹“各层面”,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

      扩大“覆盖面”。通过自建、引进、共享三种方式改造物理空间、共建资源空间、构建社交空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实现虚拟与实体、显性与隐性、理论与实践等各类资源全覆盖。自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经典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优秀作品库、视频资源库、学情数据库等,与其他社会科学教师组成课程团队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师资库建设;引进乡村、企业、场馆、研究所等思政社会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红色文化体验馆、新农村建设虚拟仿真体验园等,发掘学校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校地协同共建教学资源;以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为基础,通过学习强国APP、职教云平台、公众号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向大学生提供“一人一空间”的思政教育服务,突破时间规约和空间限制,建立和提供全天候、全时空甚至全身心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融合”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员”主体,紧密了“程”链条,扩大了“覆盖面”。

      统筹“各层面”。“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要坚持系统观念,整合资源和力量,以系统观念看待全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不是碎片化、非结构的、非逻辑的资源叠加,需要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层面的教学资源,做好各类教学资源之间的价值同构、系统集成、协调互动、有序流动等工作,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打破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断层的壁垒,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整体效应。同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共性资源”和“个性资源”的梳理排摸,建立起动态数据支持下的专项资源服务,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进行精准推送和匹配,以“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

      4.完善“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方式”,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评价融合

      完善“评价主体”。采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导师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评价主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线上学习平台,追踪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周期的教学数据收集分析,包括:课程数据、学习过程数据、交互数据、成绩数据等。对学生浏览访问、视频观看、资料阅读、参与讨论、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社会实践等环节的成绩进行数据收集评测,实现评价主体全覆盖。

      改进“评价方式”。一是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教师实时动态把握学生个体情况和学习整体情况,对学生的数字生活轨迹进行全息化、链条式地追踪,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全过程地“精准画像”;学生通过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改进,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功能,可视化数据反馈激发学生参与线上线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教师的“粘合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性一力”。二是实施增值性评价,对学生在微博、论坛、知乎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讨论的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研判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发现教学的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反馈,从心理层面“感性增值”,思想方面“理性增值”和行为层面“行为增值”维度形成纵向的长效评价。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的理解和认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