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究

    时间:2023-07-28 14:13: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制造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技术,贯穿了产业链中“产品工艺设计、铸造生产控制、机加工生产”等重要环节,决定了产业链的升级和提质,引领专业群发展。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专业群组群分析

      1.专业群的内涵要义

      “双高”专业群不仅是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及所在区域产业的支柱,更是区域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支撑。在国家层面上,专业群服务的子产业应从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在区域层面上,应从当地省、市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计划中找到依据。

      与普通专业群有明显区别,双高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跨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应体现先进产业特性,或是技术前沿,或是职业能力处于中高级区间。针对人才培养定位,群内专业动态开发出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包含群共享专业课程、群通识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群校企共同体实训课程等,这些课程大都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教学。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组群逻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紧扣装备制造产业链中零件加工、工艺方案设计、加工设备与生产线装调等需要智能化升级的相关岗位(群),按照“专业基础相通、专业优势互补、专业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辅助的专业群。围绕核心专业,明确支撑专业,强化辅助专业,构建面向产业升级转型的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制造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技术,贯穿了产业链中“产品工艺设计、铸造生产控制、机加工生产”等重要环节,决定了产业链的升级和提质,引领专业群发展。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专业,在产品铸造、机加工工艺设计中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侧重于提升智能化生产与服务,二者为产业链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保障,支撑专业群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为智能制造产业链提供工业数据采集与分析,辅助专业群发展。专业群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之间发挥关联支撑作用,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方面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在核心技术技能、服务领域方面发挥相互促进作用,共同服务专业群发展。

      二、专业群构建探析

      从人才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4个方面对专业群构建进行探析。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对应智能制造产业链的5大岗位群,以满足专业群内岗位需求和学生多元发展为目标,创新“一主线双育人三证书四对接五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成为制造类人才培养可复制、可借鉴的范式。一主线是指以“立德树人、匠心育人”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双育人即“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双身份”成长。三证书是指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企业颁发上岗证书和“1+X”证书。实现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达到宽口径就业。四对接主要是指:第一,专业设置同产业需求对接。专业群紧跟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第二,课程内容同职业标准对接。行企校共同优化专业课程标准,确定具体授课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第三,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对接。紧密结合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核心课程。第四,职业教育同终身学习对接。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及技能型人才发展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阶段的第一阶段是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以典型生产案例为项目进行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员工带学徒的方式跟岗实践,夯实学生岗位实践技能;第四阶段是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提升拓展能力;第五阶段学徒进行顶岗实习,最终以员工身份到企业就业。五个阶段的教学内容逐层递进,实现学生技能水平逐步提升。专业群关注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动态更新模块课程,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职业规划选择学习,促进多种能力递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一主线双育人三证书四对接五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能力递进规律,构建育训结合、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培养德技并修、精益工匠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思想政治、人文素养、互联网+、企业文化和创新创业”等课程构建专业群基础平台,实施思政化、信息化课程改革,实现群内底层课程共享。第一,专业基础互通。将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传感与检测技术等课程设置为群内机电共享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二,专业核心分立,针对不同技术岗位,设置工艺设计、运行维护、协同制造、网络安全4个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培养学生不同专业方向技术技能。第三,实践模块互选,针对车间工艺、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工作内容,设置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械加工、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产品工艺设计、网络安全5个企业实践模块,满足新技术、新方向的专项学习需求,学生自由选择模块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第四,技能等级证书自选,学生自由选择岗位模块、1+X证书模块进行强化,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生多方向、宽口径就业。

      3.教材与教法改革

      首先,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形态系列教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校企共建,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技术,采用AI等信息化手段,紧贴智能制造发展前沿,开发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成长性的新形态系列教材。行企校专家跨界融合共同开发《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6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基于校企合作生产线的生产任务与工艺,共同开发《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等5部具备灵活性、指导性及趣味性的活页式教材。根据智能装备制造岗位需求,对照真实工作任务,共同开发《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5部工作手册式教材,着力打造1部国家规划教材。根据技术产业升级需求,引入典型企业生产案例,每两年大修改调整一次、每年小修改调整一次,实现动态更新教材。

      其次,推进教法改革,深入优化多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同生产过程对接,以“实用性”为原则,深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建设智慧教学环境,实现教法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VR、AR等信息技术,将真实生产线虚拟到VR、AR中,完善“互联网+职场化”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

      4.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专业群布局和建设需求,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采取“外引内培、多措并举”的方式,培育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省内行业权威、国内有影响力的教学创新团队。

      首先,引培结合,培育高技能教师领军人才。利用合作企业校企共育、实训基地共享的优势,通过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标准共制、产教共进等方式,重点培育拥有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专业群领军人才。一是引进企业大师,培育领军人才。聘请企业大师到专业群兼职工作,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引入企业技术创新、标准开发等课题。通过企业大师示范引领、技术指导、开展研究等方式,培育专业群领军人才。二是培育教学名师,提升科研能力。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智能系统集成技术技能推广,培育校内教学名师,提升科研能力。发挥名师名匠示范带动作用,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组建团队,承担政行企校技能革新、标准开发等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不断提升领军人才的领军能力。

      其次,校企共建高水平“双师型”创新团队。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具备高超教育教学能力、精湛技术技能水平和一流科学研究水准的高水平“双师型”创新团队,使其能够胜任教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科研创新任务。对接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模块化”改革,成立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等模块教学型创新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升学生模块化学习能力。组织团队教师开展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整改及评价能力,提高团队的教学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发挥全员创新力量,立足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团队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及难题攻关,着力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在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中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教科研标志性成果,提高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