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多学科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3-08-12 14:50: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多学科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多学科是一种集合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一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方法,其优势是尽可能地从整体全面的视角看问题。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或在劳动中所进行的教育”。自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国情与教情,高校劳动教育充分实现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劳动知识和创新劳动技能等多重教育使命。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等政策中提出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引导下,高校劳动教育应具备“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并要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政校家社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党与时俱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智慧。

      周美云胡斌式、刘茜等多位学者阐述了新中国成立 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经验和展望.赵鑫全等学者则对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变迁展开了梳理和分析这些综述性研究表明劳动教育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收集和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内容大致是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论述的。第一个维度是劳动教育基本理论的分析与构建研究,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理念、渊源与基础、劳动与教育关系、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关系等的研究。其中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是基础理论,学者们对其争议也较多,学者着重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辨析和厘定,这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具体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个维度是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内涵等的阐释性研究,学者们主要对党和国家的劳动教育政策演变历程的系统梳理、教育方针中教育与劳动关系等内涵的解析。从党的劳动教育方针劳动教育阶段性特点、党的高校劳动教育政策等视角分别将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四阶段或五阶段,并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劳动教育的经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高校劳动教育合法性的直接支持来源,也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对其产生背景、内涵和价值进行了阐释,从对毛泽东 邓小平等历届国家领导人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观点进行了分析。第三个维度是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主要通过对劳动教育现状调查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的研究。学者们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政策失真问题,从课程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宏观层面构建了课程框架,从完善政策和配套的实施制度,建立贯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微观层面的多主体协同育人劳动教育支持保障平台等实施策略。

      既有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学科,为本文提供了典型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劳动教育本质是以实践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形式,既可以作为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以自身为主体会聚其他学科内容,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功能。劳动教育可依据实际学科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需要而确立,体现了较强的学科兼容性.多学科构建实施路径是高校劳动教育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但学者们多是以某一学科为视角展开研究,未免使劳动教育价值与实施方式受到单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束缚与蒙蔽。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高等教育是多学科交叉的教育领域,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借助多学科的研究,以期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借鉴。

      二、多学科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现实之需

      多学科是一种集合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一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方法,其优势是尽可能地从整体全面的视角看问题。不同学科视角中的劳动教育现象和问题都有其特殊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综合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科视角进行全景式观察,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意见》《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社会性,要求首先从观念上树立多样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在此。用多学科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纤解困境,促进政策贯彻落实

      为推动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实现,xx年党和国家在《意见》《指导纲要》等劳动教育政策中强调在大中小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并对劳动教育的功能.内容体系实施方式与途径、教学环节、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很多学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异化、弱化等政策失真的问题。例如:存在“强“教’弱“劳’强“劳’弱教’劳教割裂的异化问题” 乐晓蓉和胡蕾发现存在“内涵把握不准、目标定位不明、价值认识不清、教育实施随意等问题”:存在精神价值迷失课程资源短缺和劳动技能培养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因是对政策中提出的实施路径的认识和理解视角较为单一。故在此.以多学科为视角,尝试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以切实促进劳动教育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认同。

      (二)多维审视,增强整体育人功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劳动与教育双向结合,表明劳动是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和必要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整体融合育人理念。教育冲突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其中,经济、政治、文化作为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其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动力。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四个学科的审视中,进步对劳动教育所承担的育人职能的具体路径进行构建。-是明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演进历程和经验,有助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特点设计实施方案;二是促进专业学科教学充分利用劳动教育优势,增强各自的整体育人功

      (三)跨界通识.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xx年 4 月,我国启动了以“四新”(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和新医科的简称)建设为主体的跨学科、交叉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以此引领和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劳动教育作为高校通识类必修课程,是“四新”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高校通识类必修课程,也可以作为学科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四新"建设中促进跨学科或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的有效纽带。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构建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四新”跨学科育人提供了新的视野.切实为推动“四新”建设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进而为推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多元进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和历史,意味着劳动教育与不同时期社会主流劳动形态、文化相适应:马克思揭示了劳动二元属性中剩余劳动的剥削本质以及按劳分配的社会正义价值.意味着劳动教育受政治制度的制约。马克思劳动观体现了劳动教育受不同时期劳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直接影响。而在主张使用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伯顿·克拉克和潘慧元这里,认为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与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相关的学科是多学科研究的必选学科。在此,首先,从历史视角梳理和总结党对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准则的经验:其次,以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视角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进行构建,以期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一)历史:教育与劳动由一致走向一体

      伯顿·克拉克认为:“历史的研究就是要提供种种比较,帮助理解当前:用过去大学的概念来阐明今天大学的概念。”潘懋元也认同从历史学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历史的观点,最能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与规律”。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人民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因素。从历史学的视角研究劳动教育,有利于对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结合现阶段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是理解和构建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的基础。

      依据党的劳动教育实施政策的变革及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关系的变迁,可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xx时期(1936 -1948 年)即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战争服务学与用一致的教育方针指导下,xx根据地的高校将教学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保持一致,以生产劳动为主体会聚其他四育知识,即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边劳动边学习: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 - 1976 年)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高等教育经过第一轮院校和专业调整.进入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党的教育方针变革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专门的劳动教育方式出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逐渐疏离: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1977 - 2017 年)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劳动教育路径增扩为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并被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但劳动教育却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依附于其他四育的教育方式:第四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xx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阶段.党在教育方针中明确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并列提出,将劳动素养作为新时代人才核心素养之一.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意味着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形式趋向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

      以上党的劳动教育政策演变历程体现出中国特色高校劳动教育现实路径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

      1.以劳育德,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知行合一则是高校劳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历史上看,我国劳动教育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如抗战时期的xx大学提出“以有组织的劳动,培养学员的建设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的教育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规定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无产阶级劳动观: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就必须牢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理念,还要在劳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更要注重劳动教育实践成果的落实。而马克思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一直是党领导高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

      2.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与时俱进,自我革新”是指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不同时期我国社会和高校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实施的理念、模式,不断扩大实施主体范围的演变过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视作党自我革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缩影。在实施理念上,尽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但党也在持续促进马克思教育思想中国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话语体系。从xx时期的教育与劳动相一致发展到新时代的全方位一体化;在实现方式上,从xx时期的生产劳动学习和生活相一致到新时代的生产劳动、教学、科研等的恶台一体化;在实施主体上,从xx时期的以学校为主体扩展至新时代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主体协同等,无不体现着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既坚定目标、乘承理念,又敢于突破、自我变革的教育取向。

      (二)经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共生

      经济学是合理配置社会较少资源的科学,其经典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系教育是增进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进入 21 世纪.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劳动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在生产领域被广泛应用.新经济、新业态得以快速发展.使得创新驱动随之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技、强国之策”,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吉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学生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基于此,意见》提出.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要围绕创新创业展开,具体现实路径有:

      1.阶梯式设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是学科教学的方向和出发点.准确的教育目标定位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有交叉、融合,但二者的职能和目标具有本质的区别,创新创业能力是劳动教育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目标之一,劳动教育则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指导纲要》对高校劳动教育围绕创新创业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规定了三个目标:一是针对学生实践机会少而提出的“为学生创建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途径”二是针对学生态度不积极,对创新创业认识模糊而提出的“通过让学生体验创造性劳动、创业的价值,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三是针对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保守.对自主创业态度淡漠而提出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这三个目标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宏观方向,就具体实施而言,则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设计层层递进阶梯式的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循序渐进设计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培养社会所需的“多边形”劳动人才。

      2.教育内容与学科专业及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相结合

      学科专业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意见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其内容应“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要求粕劳动教育纳人学科专业中,并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新态势有机结合。首先,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技能既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选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作为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也是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双向促进的客观需要。其次,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科学技术。新时代在经济领域出现的科学技术既为创新传统劳动观念和模式提供了方式和手段,也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新观念和新领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有学科专业知识与前沿科学技术的加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才能愈发具备生机活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为了高校大学生服务,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3.依托项目,建立学分互通制度

      学分互相认证制度是指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共同实践活动的学分可互相认证.依据学生自愿原则.将学分计人一门或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中,如有些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和劳动教育等三门课程,可以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将共同实践活动所得学分同时计入三门或两门课程中,最后按照学生的学分总积分计算成绩。学分互通制度不仅可以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也是保障劳动教育的创新创业目标实现效果的有效机制。自“双创”提出以来,国家、地方和各高校创设了大量的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如创新创业课题、产学基地、孵化园、竞赛等项目这些项目中的实践劳动活动可以转化为劳动教育学分,劳动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也可以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有效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进行融合。

      (三)政治:健全学生参与践行劳动精神全过程的机制

      政策是体现和实施政党执政理念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现当代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从党的劳动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可知.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本体功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劳动观等方式,实现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xx年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系统闸释了大中小学校应“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明确了方向。可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在本质诉求、价值体认和实践方式等方面均与课程思政理念相契合,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功能与价值。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敦学载体;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为更科学地培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提供方向。培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应构建可依托的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只有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可实施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政功能,培养高校人才的劳动人格。总而言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劳动践行的必要前提,正如檀传宝所说“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

      1.构建劳动精神教育内容体系

      马克思说:“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伏态的动物一-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德育理论也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个体的整体发展,其中.个体的道德情感会影响其道德判断和行为倾向,即学生讨劳动的价值观念对其劳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劳动行为的成必须基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精神是劳动观的核心,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和学生共同研究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自主挖据和构建党和国家、地方、高校、学生等层面的让会主义劳动精神教育内容体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劳动积极生.进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学校搭建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方布置的假期实践既是高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假朗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家乡、基层建设的过程中亲身体会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并帮助学生逐步强化正确的劳动观念。当前.很多高校组织学生假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群体较为单一,大多是组织学生党、团员、学生代表到地方进行社会调查或科普宣传,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靠自己或家庭成员的力量寻找假期社会实践儿会.开学后撰写心得体会或经验交流上交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实践周期与实践效果也就难以保证.致使假期校外会实践活动功能更多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育人作用.因此,高校不仅可以按照区域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主动与学校所在社区或学生家庭所在社区沟通协商并设计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创建网络平台的形式,更便捷更及时地与社区和家庭建立日常联系和指导途径,加强过程生评价,建立学生假期实践档案袋,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存档,以此促进假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实施。

      3.设计和优化学生参与体制

      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多为顶层设计的现状,设计和优化学生参与,开展学生自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式。首先,设置多样的参与途径,如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劳动教育方案的编制和审定、通过问卷或访谈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征集学生意票、开设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中专门的学生设教专栏等途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机会依据自身意愿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组织、班干部集本已有的沟通反馈的组织机构作用,即时反馈和收集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意见和建议.持续动态地优化劳动教育果程体系:最后,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应建立由教务处举头.各学院教学秘书、辅导员或班主任、班级劳动委员等层层负责劳动教育信息的交流沟通机制,完善劳动教育的管理保障制度。

      (四)文化:植根高校外部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意味着高校劳动教育实现受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文化是外部环境中主要影响因素。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面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表明文化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环境基础上的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由此衍生,文化视角下劳动是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劳动文化既是-种固定知识形态,又是自主规范人们劳动行为的准则。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实施、扎根当地扎根学生.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

      1.构建全过程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教育体制

      勤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我国经典著作、民间谚语中都对其有着大量的论述,“天道酬勤、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安身、立业、治国的前提,也是新时代劳动文化构成的主要来源。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正向引导功能:一是注重通过课程思政或专门的校本课程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二是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的师生榜样,如“四好”教师、最美教师、优秀三好学生等榜样形象,引导学生直观认知的发展和滥养学生中华优秀传充劳动美德的情感;三是结合学科专业中的职业道德榜样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陶冶法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认同。

      2.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优秀传统劳动文化资源

      地方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是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社区优秀劳动文化历史资源、社区成员的劳动态度和行为等直接影响高校校园劳动文化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如xx生产建设兵团各个师、主要团场都建立了军垦博物馆、红军团博物馆等并将其作为物质载体,承载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军垦精神、老兵精神等精神理念所构成的兵团文化,此类物质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影响着兵团高校师生的劳动精神、就业观等.能够促使大多数兵团高校毕业生自愿留在兵团、扎根南疆,将自己的事业与xx的发展紧密结合。

      3.筑牢高校网络劳动文化宣传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其中,以短视频为载体的良募不齐的劳动文化冲击着学生的劳动认知和观念高校应重视自身在劳动文化正面宣传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作网络微课程、短视频、宣传片等现代化手段有效利用舆论向学生、家庭和社会传播正向主流劳动文化,以营造良好的网络劳动文化氛围,润人于无声,育人于无形.最终形成线上线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做到时时、处处开展劳动教育。

      四、结语

      觉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除了以上这些学科以外还可以从法学的视角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合法性,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劳动教育应注重心育机制的创建等。这表明,从多学科的视角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符合其学科特性。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的研究随着目益凸显的参与主体多元化、方式和手段多样化、过程性评价逐步占主导地位等趋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四新”学科建设等背景下,除了继续扩大研究的学科领域以外.还应趋向一校一策,一专业一策等微观研究.并着力于以劳动教育为主体聚台其他学科知识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等的研究,为高校建立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