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高校美育三议:本质意义、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3-08-12 15:10: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校美育三议:本质意义、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18 世纪 50 年代后,随着西方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美育”概念由席勒在其重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被提出。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高校美育的本质意义

      (一)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辨析

      近年来,学界对于美育概念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有时甚至是误解。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无论在政策观念上,还是在大众认知中都存在有意无意地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现象。美育与艺术教育关系需要厘清,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美育与艺术教育并非完全等同。美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人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是为了在物质经济逐渐丰富的时代,解放人的精神,使人取得内在和外在的自由。从这一方面看,美育并不是普遍的艺术教育,更不是多数人理解的音乐、美术、文学课程等。其次,美育不是简单的艺术技能教育和单一的课程教育。对于美育性质的界定,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是情感的教育;有学者认为是完人的教育;有学者认为是境界的教育,等等。然而,无论哪种界定,都体现出美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高校中美育的对象是每一位学生,并将他们培育成兼具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简单的艺术技能和单一的课程教育是无法完成的,而应该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它还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空间里获得浸润和熏陶。最后,在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根本性质、目的和任务等方面与美育是一致的。但是,艺术教育并非是唯一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单靠艺术教育远远不够

      (二)高校美育的本质:情感的培育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18 世纪 50 年代后,随着西方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美育”概念由席勒在其重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被提出。在中国近代,“美育”最早是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又经由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改进与倡导,促使康德、席勒的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传统相容并济。20 世纪末,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指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正式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与“德智体”三育并列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 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德国古典哲学提出的“异化”的人对当前高校的育人工作仍是有力的警醒”。高校若要学生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不得不重视“审美的教育”。

      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认为美育之中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情感 陆养,进而影响人的意志,影响人的行为。可见,情感的培育不仅是美育的本质,也是美育的终极目的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高校的新目标。因此,新时期高校美育的发展十分迫切。

      二、高校美育现代价值的双重指向

      (一)个体价值指向:培育和谐全面的人

      高校美育的个体价值是指其促进大学生在美育环境下生存、成长并完善自我,也是高校美育的内在价值。首先,高校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品位。它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确立。正确的审美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审美观,能够给人带来积极影响。当下,大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追求物质胜于追求文化精神,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因此,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活动,引领大学生明确美的真谛,从而体会到“什么是美”以及“怎样才能美”,进而提升大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其次,高校美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感性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高校培养杰出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来自于创新品格,创新品格离不开感性与理性的共同发展,而美育能够将认知、意识和情感三方面融合。正如席勒提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的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美育可以激发人的感性意识,提升感性力量,感性力量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高校美育表面上看是为大学生讲授了美学知识,实则是锻炼了大学生创造直觉生产的能力,最终培养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学校价值指向: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属性

      首先,高校美育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靠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以及创新的内容提升其魅力。高校美育的过程就是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魅力的过程,若要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起来,就必须将它们进行审美化。审美化的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校园处处都要充盈着文化的气息,在创建校园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环境的美,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感到被“美”包围其次,高校美育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美育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美化了校园环境。美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内核和评价标准。由于高校的文化地位特殊,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在特性有所不同,高校校园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品位具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感染着高校广大师生,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育的各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成为能传播美的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最终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美化。最后,高校美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美育开展服务社会的专题讲座、社区美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增强高校师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三、高校美育教育体系建构的实践进路

      (一)优化美育顶层设计,注重核心价值观引

      第一,积极响应并落实高校美育政策。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美育工作已经成为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先后颁布了相关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这些文件要求为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美育工作不仅要遵循美育的发展规律,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一方面,价值观的引领问题是美育工作的核心问题。高校在开展美育工作时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引导美育的正确发展方向,避免美育功利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美育工作的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高校美育的方方面面、落实、落小、落细,引导大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高校美育还应当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利用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文化自信的认识高度体现高校美育工作的价值大学生是新时代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最强烈的群体,在对他们的美育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当培养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建立文化创新意识的信心和责任,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加强高校美育工作。这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的必然需求。

      第二,高校美育工作要把握好工作重心。高校美育工作要被重视起来,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美育工作、指导美育工作的开展,明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看清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新形势,明确高校美育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高校的美育工作。其次,高校美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忘顺应艺术规律的发展,要建立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美育课程,在普及美育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依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丰富高校美育的内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美育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高校美育现代化。

      (二)推进高校美育改革,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高校美育要构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渗透,发挥美育在“五育”中的最大作用,推进“五育”协同发展。加强言校美育教学的改进,构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要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协同发展,完成高校美育教学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必须确保将课程普及。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艺术审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课堂中所能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仅有局限,大学生能够吸收的也甚少。因此,高校的公共艺术课不能只限于理论教学,还需要更多的美育实践活动。学习艺术是为了学会更好地生活,只进行艺术欣赏活动而没有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机会,就无法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唯有高校的美育课程与现实生活有交集,才能将大学生的生活美育化,美育课程生活化。此外,学科之间也要注重知识的融合,在非艺术课程中融入美育内容,让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

      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教育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专业人才。专业的艺术课程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要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其一,注重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德育的学习相对美育而言是单调的,通过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德育救化,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美的真谛。其二,注重实践课堂。通过艺术实践的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思想认知。通过感性的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学会坚定理想,不断地完善自我。

      艺术师范教育要明确课程改革内容,培养优秀的基础教育美育教师。提高艺术师范教育的教学质量,明确课程改革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让师范专业的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学习基础教学,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切实应用起来。艺术师范教育在课堂设置方面要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收育课程合理安排,完善学生理论体系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实习组织学生进行救学观摩,亲临基础教育一线教学活动中,感受救学环境和氛围,从而全面了解基础教育美育教学的发展,帮助师范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三)彰显美育社会属性,促进美育评价改革

      高校美育的评价体系要以育人为目标,促进“五育”融合,满足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高校美育的评价体系要遵守高校教育的内在规律,遵循数学和课程管理的理论原则,采用合适的考评标准,运用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手段对高校美育的实施进行系统测评和分析,以确保我国高校美育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构建高校美育评价体系的重点在于建设评价模式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相符合,能够充分将美育所要达到的程度反映出来。高校美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完整以及互动的特征,测评完成后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而且能区分开不同审美水平的学生。此外,应该有一套评价的标准,才能有依据可循,并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对需要评价的对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对测评数据进行总结,反映出大学生成长的真实性。

      高校美育评价体系要依据新时代高校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创新和完善。一要深入改革高校美育评价机制。目前,高校美育评价机制已经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已经成形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美育课程进行探索,制定出属于美育课程的评价模式。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高校美育评价体系生命力,促进改革与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作为美育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美育课堂个性化与智慧化,使得美育教学的方法发生变化,突破美育评价的难点,以此改变高校美育评价方式的伪科学性,促使美育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美育发展服务,为更好地发挥美育的社会属性服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