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3-08-29 15:34: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学校党委应出台课程思政系列政策、文件,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部署,确保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如何破除困境,应着重激发内驱力、增强亲和力、提升思政力、确保持久力。因此,需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良性互动机制、师资融合机制、督查评价机制,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从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构建共同责任机制,激发课程思政的内驱力

      共同责任理论认为共同责任并不是要把责任推给某一个或者某些具有能力的人,而是应当由集体负责,所有人、所有团体都应通过团结和合作的方式一起来承担责任。高职院校应构建领导机构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同共管”、教师群体主体执行的共同责任机制,有效激发课程思政的内驱力。

      1.凝聚集体负责共识

      学校党委应出台课程思政系列政策、文件,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部署,确保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立课程思政育人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部门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工作重心、职责和管理目标,动员引导部门和教师凝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体负责共识,让他们加深对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育人功能和共同责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共识,夯实集体负责的思想向心力。

      2.推动协同责任落实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课程思政相关制度、方案等。如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方案、课程思政质量评价办法。同时,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部门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应紧密协作,加强沟通与协调,凝心聚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集体教研、教学观摩、沙龙工坊、技能大赛等,推动课程思政有差别的责任落实,构建部门“协同共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3.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执行主体”。教师应转变“思政教育是思政理论教师、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责任”的观念与认识,不仅要深刻认识到课程的育人职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自觉履行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还要主动应对课堂的颠覆性变革和新时代学生的综合性诉求,真正扮演好“灵魂工程师”角色。同时,教师应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制度及相关文件精神,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教育,将思政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增强专业课的“思政味”。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会议、论坛、培训、集体备课教研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此外,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以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为榜样,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通过言传身教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二、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增强课程思政亲和力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良性互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抓手。应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着重在思政素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互动融合。一方面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所探索出的教育规律和成功经验应用于课程思政。如教学设计、协同育人方法、考核方式等。另一方面,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中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好项目好素材,融入思政课程专题教学。如资源库、案例教材等。

      2.线上线下形成良性互动

      依托互联网力量,深化“互联网+思政”教育,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育人云平台。平台开辟了“思政大讲堂”“成长有约”等师生互动栏目,及时更新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内容,定期发布优质延伸阅读资料和课堂网络平台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活动、优秀课程、案例、名师团队风采展播、理论研究等,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共享。同时还应注重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及时将线下的思政教育资源上传到线上,保持线上与线下的课程思政协调性和一致性,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搜集归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问题、意愿、心理和情感等,主动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交或动态,结合学生的线下表现和线上动态,如沉迷网络游戏、遭遇网络诈骗等,进一步开展有的放矢地课程思政教育,促进线上线下互相协同和互为补充。

      3.校内校外形成良性互动

      应构建多元、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培养、共同受益的良性互动,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打造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动、与技能竞赛融合互动、与实践活动融合互动,不断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情理交融、学理贯通,形成课程育人、思想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教育合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生态圈。打造校内校外育人共同体,一方面,应深入挖掘校内外思政元素,整合校外各类资源要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如将思政教育融入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共同设计思政教学环节等,让校外企业实践也有浓浓的“思政味”。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收集和沉淀优质的思政元素。例如,运用抗疫故事、地方社会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流传感人的英雄事迹等特色思政资源,让身边鲜活的思政素材感染学生。

      三、完善师资融合机制,提升课程思政的思政力

      1.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融合

      应有效激发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深度融合,增强他们对融合的理念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发他们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协同育人的合力。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指导、教学建设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等优势,围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点、协同育人模式等话题,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会、会议沙龙等形式共同探讨,深入交流,分享思政育人经验,增进互动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如推行课程思政双师教学模式,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抽出一定的学时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形成专任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拟定专业课思政专堂的双师教学模式,从课程的起源、意义、操作以及未来就业着手,使课程思政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保证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2.促进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融合

      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内化为相关党组织的中心任务,通过组织激励相关党员干部把推进课程思政作为自己的主责主业扎实推进。以专业教师党支部建设为切入点,组织非党员教师参加党支部校内外培训实践活动,统筹支部党员和非党员教师结组互助,充分借助教研和党建课题、教学比赛和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入研讨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发挥党员信仰的力量,激励党员干部把课程思政建设与党支部活动相结合,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并强化党员教师带动非党员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

      3.促进党支部书记与专业群主任融合

      党支部书记、专业群主任是师资融合的“领头雁”,是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力量。应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和专业群主任的优势与专长,探索建立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的工作机制,定期分析探讨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且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怎样开展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等,合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难点、痛点和堵点。同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专业育人目标,科学分析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特点,构建各课程协同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此外,共同谋划将课程思政融入党支部建设、专业群建设中,实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相互促进,从而在相互促进中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大胆探索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和路径,构建课程思政组织建设新模式。

      四、创新激励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持久力

      1.完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提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的动力源泉,应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激励形式,引导教师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如选树课程思政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案、示范课程评选等。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制度、教师担任班主任、社团指导老师制度等,以健全的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此外,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部门和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奖励、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方面适当倾斜,并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过程中增加课程思政所占比例,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2.建立课程思政质量综合评价机制

      质量评价是检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价机制,关键是对课程思政成效进行全方位的质量评价。因此,应建立“专项评价+成果评价+督导评价”相结合符合思政教育规律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首先从教学规范性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课程思政专项评价。其次从学生学习成果角度,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政治素养、公民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目标,设计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成效评价模型,从学生、教师、成绩、用人单位多维度对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成效进行评价。如,将课程思政知识点纳入专业课考试范畴。再次,从督查的角度,根据督查组综合督查情况和平时听课情况进行评价。

      3.健全课程思政常态化督查机制

      应构建“智慧督查+专项督查+效能督查”督查机制,保持机制常态化运作,提高督查效能。监督检查应该包括校级、二级学院、班级级别的检查,形成全方位、全视角的严密督查网络,对上述级别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督导等专家组织的作用,也要有效发挥教师、学生、第三方机构等多主体监督作用,保证课程思政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督查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