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个性化作业设计

    时间:2023-11-08 13:29: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个性化作业设计

    个性化作业设计,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内容的布置,其难度和形式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大大增加了课后作业完成度,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个性化作业设计指的是,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小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针,设计出适合小学生、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小学数学课程学习内容与科学数学的目标不同,科学数学主要是为了探究数量与空间,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逐步构成数学理论。而小学教学的目标不在于此,而是通过各种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数学知识的掌握,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

      一、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

      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改的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只注重课堂上的创新,而忽视作业的改革,导致课后作业缺乏实践性。而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教会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方法,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促进小学生全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课后作业形式内容单一,大多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数量以及图形形式变换的探究,缺少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内容缺乏科学性

      有些教师对作业仍然停留在“题海战术”等传统模式阶段,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殊不知,作业在于精而不在多,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而部分学生则会觉得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些教师则过度解读“双减”政策的内容,认为小学课程简单,学生学习数学不需要作业的辅助,因此布置的作业量过少甚至不布置作业,使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心。

      就比如两个人去吃饭,第一个人吃饭速度较快且吃得多,而第二个人吃饭习惯细嚼慢咽,并且饭量小。如果以相同的饭量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吃完,第一个人或许很快就能吃完,并且还觉得没吃饱;而第二个人也许会觉得都已经吃撑了,怎么还没吃完。第一个人就是数学学习中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个人就是能力较弱的,按照传统的 课后作业布置方式,很可能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无法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能觉得作业的难度太大,无法按时完成。因此,笼统地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需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课后个性化的作业设计。

      二、小学数学课后个性化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体现因材施教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后个性化作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水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是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符合新课改以及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传统的作业方式大不相同,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可能是思维上的创新,或是作业形式内容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与此同时,反作用下,课后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符合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

      实行课后个性化作业设计,符合唯物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是有理论依据的,其中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不言而喻。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在小学数学低段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规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课后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个性化作业设计,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内容的布置,其难度和形式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大大增加了课后作业完成度,能够让学生从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中,让后进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促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进一步理解。此外,学生可以根据作业的内容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加以补充,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攀比、不自负、不急功近利,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个性化作业设计

      (一)纠正型作业

      纠正型作业设计指的是,教师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学生平时练习过程中发现的容易出现错误、混淆的课程内容或是习题类型,再次通过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或是题型的理解,加深印象。多次重复对错误知识点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出现,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这种类型的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对“小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小数乘法练习中对小数点进行移位时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错题纠正讲解,再把学生平时练习过程中的错误习题集合起来,当作下一次的课后作业,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二)分层型作业

      1.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

      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教师首先要根据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根据学习能力的由低到高,分为第一、二、三组。并且,每个组的成员都不是固定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如果第一组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后,有了明显的进步,能掌握基本的知识,那么就可以将他调整为第二组,甚至第三组。相反,如果发现第三组或是第二的学生不适合在这个分段,这一分组的作业完成起来吃力,也可以换到较低的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足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每一组的学生都应该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督促组员的学习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例如,组员完成作业的时间、效率、正确率等,是否过于轻松或是吃力,这些情况都要及时向教师汇报。教师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分层次,而是给学生分配适合他们能力的作业练习,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突破自我。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区别对待。不因第一组的学生成绩差而忽略,也不因第三组学生成绩优异而只关注他们。

      2. 根据学习计划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之前首先要制订相应的计划,才会取得有效的成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完成目标。如第一组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目标首先是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再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针对第二组学生,主要目标是加强数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而第三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突出,主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挑战性的学习训练。因此,给每一组学生的作业,要辅助完成他们相应的学习计划。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程时,对于第一组的学生,要布置掌握每个形状的名字和主要特征的作业;针对第二组的学生,则要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布置分辨每个图形,特别是相似的两个图形的区别的作业;而针对第三组的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布置找出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描述的作业。

      3.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作业设计。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上也要体现差异性。根据之前分出的三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给第一组学生布置作业时,着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巩固,难度适当降低,作业量也适当减少,尽量让他们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用成就感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第二组学生的作业,在巩固基础的题目上,适当加上中等的提升题;给他们的题目不能过于简单,因为过于简单的题目容易让他们自满,也不能过于复杂,太复杂容易导致他无法完成,打击学习的自信心。而第三组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给他们的作业要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对“表内乘法”这一课程进行作业布置时,对一组的学生,要根据乘法表的内容布置作业,其主要目的是让其背熟乘法表;而对于第二组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例如4×3、5×2 等;对第三组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表外乘法训练,例如2×10、3×10 等。

      (三)开放型作业

      设计开放型的作业时,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作业。其形式可以是条件上的开放、问题上的开放或是结论的开放,让学生能依照自身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和答题能力进行解答,促进思维的开拓与发展。开放型作业的设计一般要求在学生对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课程中,在学生对基本的含义和公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后练习:公园有一块长10 米的大花圃要进行美化,要求种上面积1/4 的花草。作为设计师的你,会提供什么样的设计方案呢?要求设计要美观,还要标示图具体的数值。本题综合运用了小学课程中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点,并且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进行解答,不仅可以培养其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水平。

      (四)实践型作业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数学理论的发展来源于对实践的探索,而数学终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要求,在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作业设计与生活结合起来。

      1.操作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仅仅依靠记忆以及模仿来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学到的仅是数学知识的皮毛,无法深入精髓。因此,还要结合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数学理论的探究。操作性作业设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主动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空间与图形”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这样的作业设计:①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个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或是圆柱等;②把做好的图形的每个面进行拓印;③给图形的每个面图上不同的颜色;④对第①步骤中所用到的物品进行长度、面积的测量和计算;⑤让学生讲一讲通过以上操作发现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其空间感和操作能力,也增加了课堂趣味性。

      2.调查式作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引申和运用,从课外知识点的学习了解过程中,拓展其知识面并且加深对相应知识的解读。例如,在进行“统计”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周边同学、朋友的喜好进行调查,项目可以有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看书、写字,也可以有节日的喜好或是学习科目的喜好等。再让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这样不仅完成了作业,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整合型作业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可以深入探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手段进行整合型作业设计。

      1.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在进行数学与美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发现两个学科之间的融合点,再设计出一些绘画性的作业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对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课程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对称”的原理设计一些美观的图案当作作业,对好的作品可以进行公开展览。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作业的完成。例如,在“认识更大的数”这一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课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整理与分析,如我国总人口以及人口分布、总面积以及面积分布等,再进行总结,可以绘制成表格或是图形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深了学生对“更大的数”的认识。

      综上所述,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巩固延展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作业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特别是对于处于小学数学启蒙阶段的学生,多而杂的作业会使他们失去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这一大前提下,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生能力进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力求在尽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