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初小衔接背景下语文古诗文课堂提问刍议

    时间:2023-12-14 16:26: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初小衔接背景下语文古诗文课堂提问刍议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研究背景

      六年级在学生整个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又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阶段。在这个学段,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会面临各种特殊、复杂、棘手的问题。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学生初中阶段学习顺畅进行的关键。

      (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从学情的角度看,小学升人初中学习的学生,面对的是语文知识容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学生在进人预初年级后,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失落感和焦虑感,从而影响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进程和身心健康。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效提问还可以在课堂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在初小衔接阶段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新课标的迫切要求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上海市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对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九年级的学习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古诗文学习难度的跨越最为明显。课表中对小学毕业生文言文方面的要求仅为熟读、背诵诗歌。到了中学,面对部编版教材对古诗文的要求,不但阅读量、背诵量明显加大,要求背诵总量在11000字左右,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学习工具,理解、欣赏、积累和具备一定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程标准改革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里更多的问题是指向教师,指向教学课堂。如何通过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高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通过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高课堂效率;如何通过提问方式的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问已然成为古诗文教学中值得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三)“提问”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近年来,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研究人员从专家学者到高校师者乃至广大的一线教师。这已经说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识。而初小语文衔接既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帮助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针对目前在初小语文古诗文教学衔接方面已有的研究中,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和指导,以初小语文衔接校本读物《赏心悦目》作为课堂提问研究契人口,从课堂有效提问这一角度综合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这两个因素进行探究,是合理而且可行的。

      二、教学实践

      (一)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

      课堂有效提问,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选择性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与提高,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反之,如果仅仅停留在基本需要的层次上学生是不会主动学习的。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内在需求,驱动学生思维发展。

      1.问题的设计要聚焦学生的兴趣点

      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求知欲望。

      在讲授《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时,导人环节如下设计。

      (1)PPT出示图片:下午放学的车站前,小A对小B说,晚上他和爸爸要去看一部大片,送别小B的小A,此时内心涌起了一股怎样的感情?(羡慕之情)

      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面对好友的送行,感慨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送别之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代诗人王勃对即将远行的朋友杜少府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的千古名句,蕴含了怎样的送别之情?(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2)看来同样是送别,包含的感情可以有很多种。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王昌龄送别辛渐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吗?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古诗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所以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导人部分的提问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送别”是一个笼统的词语,送别的情感是很丰富的。这堂课的学习任务是要了解这首诗的送别之情。不仅引出初中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抓住兴趣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2.问题的设计要抓住疑问点

      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善于辅助学生把握古文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执教《童趣》一文中提问道:童趣的“趣”字如何理解?哪里感到有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在童年趣事里面?抓住“趣”这一全文的疑问点,学生既能掌握古文的主要内容,也有助于更好概括人物形象,对最终理解古文中心思想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下摘录一段课堂对话。

      师:“我”做了什么?哪里感到有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在童年趣事里面?

      生:因为这里写到“我”捉到了癞蛤蟆,还像审犯人一样,还要“鞭数十”,然后“驱之别院”。

      师:像审犯人一样,你觉得这个是用鞭子打吗?

      生(齐):不是。

      师:那有哪些可能呢?

      生:树枝、草……

      师:非常好,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生:天真、正义感。

      师:为什么有正义感?

      生:为小虫子报仇。

      师(小结):这里写的“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已经一惊”,写出了“我”很天真,看蟋螳斗的时候很人神,事后又把癞蛤蟆给抓起来,鞭打了数石下,还驱之别院,说明作者年幼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有联想和想象,并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逐渐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最终因物而生成意趣。

      抓住了这一个疑问点去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在培养合作质疑的学习能力之外,又提升兴趣,正是初小衔接课堂力求解决的问题。

      3.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发散点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准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提问设计,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凿壁借光》这篇古文可以说是短小精悍、成语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阅读,基本没有文字上的障碍。既然学生自己能读懂,那还有什么好教的呢?抓住最能发散学生思维的提问,让学生从单向思维方式走向多元思维方式,这也是初小衔接始终追求的高效有语文味的课堂。导人部分教师先提问成语凿壁借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得是古代著名学者匡衡青少年时代借邻家的灯光读书,苦学成才的故事。)接着请学生在文中找出直接点明匡衡成就的句子“遂成大学”,引导学生思考“遂”字能删除吗,效果如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先对“遂”的解释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读好、读会、读精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文本中“遂”字准确解释的筛选、提炼。有的同学会说:用“于是、就”这个解释最贴切。有的同学说:删除“遂”没有那种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的感觉。我马上对同学的回答给予高度认可,之后顺着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并要求深人文本思考:在文中哪些方面能表现出匡衡顺其自然理所应当成为了古代大学问家的?最终匡衡在经历克服贫穷,创造机会读书;白天佣作,晚上刻苦读书;在品质上,不但勤学还有常人没有的毅力才能成为大学问家,官拜丞相。

      在执教本文时,我选择了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把古诗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这一切需要教师静下心先走进教材,然后走出教材.立足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

      4.问题的设计要抓住矛盾点

      所谓矛盾就是指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

      执教《周处》古文中,应该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缺点、错误都能改正这一个道理。首先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梳理问题:三害是哪三害?(猛虎、恶龙、周处)进而推进教学第二个环节:发现矛盾,激发兴趣从而设疑。这猛虎、恶龙凶猛异常,害人匪浅,说他们是害可以理解,这周处是个人,为什么说他是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去读课文,寻找问题矛盾点的答案。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一层,感受周处形象,理解“性格暴烈、横行霸道”和周处的恶行,教师小结:原来自己拥有长处不用在正道上就会成为祸害。其次学生研读周处除害写得最精彩的一层,引领学生通过圈划“即”、“或……或……”等字词边感受这场搏斗的紧张、激烈之处以及周处勇敢、坚强不屈的人物形象。三天以后,大河突然平静了,没有浪涌也没有涛声,百姓们都认为三害全部不见了,通过“乡人更相庆”来衬托周处作为三害之一对乡里人祸害之深,这些都是为后文周处的转变所作的铺垫。本节课以抓住问题矛盾点作为教学契人点,引导学生学习情节矛盾的产生、发展以及解决三个阶段,提问线性过程清晰。

      (二)求同存异中的课堂提问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了解和把握彼此之间的差异,对刚升人初中的学生适应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在教学的难度初中语文教学明显比小学语文教学要难。同样的一篇古诗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去夯实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对基本技能的要求相对低,而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综合应用等方面的关注度高。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在了解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差异的基础上找到课堂有效提问的办法。

      1.提问的"坡度"艺术

      初小衔接的课堂学习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在课堂中尤其重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中既有学生已有学习经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新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有一定的“坡度”.但“坡度”设置不能太陡,必须联系旧知和新知,要疑之有因,问之有据,不是空穴来风。

      第一次教学《山居秋瞑》时,在引领学生把握中心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中,没有进行任何预设就提问道:学了这首诗歌后是如何理解主旨的?学生或者片面回答知识面不全,或者沉思不语,完全达不到我的预设答案。为此我也苦恼不堪,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答案相距甚远,明显是提问链接出现了断层,思索一番之后,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在朗读全诗和了解大意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讨学习,主要采用提问式的方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设定了如下的几个问题:(1)通过解释题目人手,感受诗歌,找出诗中美丽的图画?(2)颔联和颈联中写了浣女、渔舟写的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空山是否和谐?(3)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里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为什么要反用其意呢?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表达王维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重点进行讲解,突出诗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课堂的思考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2.提问的"温度"艺术

      初小衔接古诗文课堂主要是教授学生查字典、翻译、批注等学习方法,而知识在于积累,预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联系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初中知识体系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读书有三到》这篇课文时,先提问学生在小学时候已经学习的一篇朱熹的课文还记得吗?学生回忆《读书有三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学时候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古诗文学习的?同学们纷纷会回答:学习古诗文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查不会的字以及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翻译句子的几种方法,即可以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阅字词;可以参考书下的注释进行翻译同时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句句通顺。当在讲读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这一句时,要求学生把彼此分享自身读书的经验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教师及时归纳这种学习方法就叫批注。初小衔接古诗文课堂教学通过温故知新的提问有利于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产生切实的学习体验,再解答困难的过程中去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自然获得新知识。

      三、实践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升

      在衔接课后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据后测统计,在课堂古诗文提问的学习中,经常参加小组讨论的学生由64%上升到81%;学生在自己背诵的古诗文中,能够同时理解的由7%上升到37%;喜欢启发、质疑、探究提问方法的学生由45%上升到60%;对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表示喜欢的学生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通过衔接课堂有效的提问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以及兴趣等方面均有变化。

      (二)教师关于“初小衔接教育”的认知得到深

      “化以往中学教”师对衔接课堂目的认识不够,对预初学段的学生特点了解不够,简单地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和方法对预初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成效往往不甚理想。通过有效提问落实衔接课堂的策略,就是让预初学生尽快适应这一过程。如今在初小衔接的暑假乃至开学初期进行衔接课堂的教学学拓展延伸,已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老师们说:“教师教法上主要是一个思维习惯的转变,从教教材到语文古诗文课堂实践中充分挖掘知识的联系、切实关注学生的状态、适时抛出有效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有效提问激发,从而生成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

      “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畏惧感减少了,变得更有信心了。”

      (三)学校文化氛围发生了变化

      学校课题组的活动有听课、评课或校区际研讨交流、专家校访和资源共享等,力争让每一位教师在参与课题组活动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而后落实到每日的教学任务中。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内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平时校内注重互相听课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备课,制作课件,编写教学材料、课程活动。随着交流的深人,研讨的范围拓展开来,成员们将各自的心得、有效做法、精心总结的授课内容、授课步骤等,通过口头、书面、音影、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交流、互相学习,并未后者留下宝贵的财富。

      四、反思与不足

      (一)关注“问”的艺术有助于破除单一的“教师问和学生答”的传统模式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长期以往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用有效适当的方式提问,既可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又可鼓励学生独创性,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二)思考如何在《赏心悦目》教学实践中提升“问”的艺术

      《赏心悦目》是学生和教师用书,同时也肩负着记录学生课堂活动的功能,实践过后师生的满意度颇高。但是对于非子课题组的老师们来说,如何通过提问的艺术推进学生学习初小衔接拓展读本“赏心悦目”尚需商榷。教师在深人使用这本课程活动书籍中,会发现读本非常适合学生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学生在“提问-解答-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从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此外,课堂提问的方式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当然,框架结构以及内容构建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校本课程在兼具人文性的同时,活动更紧密地围绕单元知识技能,结构构建的完整性,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逻辑性、规范性,框架语言的规范性等,还需要专家进一步持续指导。

      在探索小初衔接语文课堂提问上,要摒弃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和方法,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凸显课堂提问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实践为预初学生打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这应该是致力于初小衔接课堂语文教师深思和力图解决的当务问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