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的改革理路与行动策略

    时间:2023-12-26 15:26: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的改革理路与行动策略

    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普通高等学校要切实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养成深厚的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年)》将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全面发展,列为四大教育战略主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推进学校美育工作。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xx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xx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新时代高校美育新要求,分析高校美育工作现状,厘清关键问题,确定改革目标,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是当前普通高校加快推进美育改革,办好新时代美育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目标: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四个指向

      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美育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高校美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美育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指示要求,通过生动形象、美好隽永的艺术教育活动,传递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旗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聚焦素质养成。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具有人文教育、启迪心智等多种功能。《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美育工作要着力提升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主渠道,其目标在于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习得,还在于健康情趣、良好品味的养成,更在于美好心灵、健全人格的涵养,以及丰富想象力、巨大创造力的激发,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促成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扎根民族时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见》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列入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教育重点工作任务。高校美育改革,要扎根在中国大地,要厚植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艺术经典中的美育元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传承文化基因,彰显民族特色,筑牢美育培根铸魂的根基。高校美育改革要扎根于时代,要深入到生活,要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风尚,着力培育蕴含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审美品味,要大力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美育打上时代的烙印,培育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不息力量。

      做到面向全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意见》明确要求,高校美育工作应坚持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新时代,美育工作更强调面向人人的心灵教育和培养高尚的情操。高等学校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必须强化美育普及教育,逐渐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大美育格局,着力保障每个学生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二、改革重点:高等学校普及艺术教育的三重困境

      《意见》要求,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普通高等学校要切实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而一些地方高校对普及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还有待提高。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依然是需要提升的环节,要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当前,高校美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数量有限,类别单一,学生可选择的范围小,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融入全过程。美育课程内容较为浅显,多为鉴赏类课程,缺乏艺术实践类、艺术批评类等系列课程,学生缺少深入学习的机会;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对中华传统美育精神的挖掘也远远不够;课程设置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具有鲜明学校特点、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相对较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课程建设规范,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课程连续性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因此,美育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课程建设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要进一步优化育人方法。目前,多数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理论教学,无论是鉴赏艺术作品还是学习艺术理论,大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大班教学仍是主流,学生缺少真正的艺术体验,理论与实践脱节。艺术教育场馆、设施缺乏,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创新乏力,艺术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灵性,无法展示足够的美感,对青年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同时,艺术实践活动少而且效果不佳,一方面艺术展演、比赛等局限于少部分艺术特长生,普通学生缺少艺术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艺术实践活动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组织管理松散,活动质量无法保证。普及艺术教育,有时候还处于学生满足于挣学分,教师止步于完任务的境地。

      要进一步确保组织保障。有的高校对开展普及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统筹规划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育人机制不完善,评估管理不规范,导致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乃至广大师生主动发展美育,积极参与美育的意识比较差,教学改革迟缓,育人有效性不高。各类保障性资源不达标,一些学校还面临缺师资、无场地、没设备的问题,学生参加艺术展演、组织艺术社团等实践活动经费不足也屡见不鲜,普及艺术教育工作开展还有一定困难。

      三、改革策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三条路径

      新时代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做好普及艺术教育是关键。要以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四个指向为引领,从普及艺术教育的三重困境出发,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明确“三个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开展美育普及教育的主渠道,建立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核心环节。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要求,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品位等人文素养;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见,与专业艺术课程相比,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更突出普及性,能力更突出通用性,最终指向“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的素质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艺术课程绝不可止步于为了审美而审美,必须充分重视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其对学科专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科学定位课程结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层分类建设,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至少应满足大学生两个层次的需求,即一般了解和兴趣发展,分别对应为平台课程和选修模块。平台课程一般为限定选修,所有学生修读合格方可毕业。此类课程应以艺术鉴赏课程为主,以增强学生基本的艺术认知和艺术素养为主要目标。根据《指导方案》要求,高等学校应尽量开齐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剧、书法、戏曲等7个门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修读其中一门。选修模块以课程群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除了一般性的艺术批评类、艺术史类、艺术实践类等课程,高校应着重加强艺术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渗透融合,设立综合性课程群,课程以审美为主题进行跨学科教育教学,以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基于审美角度的专业创新能力。科学定位课程内容。公共艺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思考领悟内在的文化价值。课程内容要以艺术经典教育为主,尤其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转化和融合,做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解读,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范,让大学生在艺术熏陶中,继承民族文化基因,塑心铸魂。要进一步加强与德育内容的融合,课程内容的选取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性,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当代中国人审美追求。要着重开发音乐、舞蹈、戏曲等本地民俗文化艺术资源,建设公共艺术特色课程。

      2.坚持做好“三个结合”,探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艺术更多的是感性思维,与智育、德育等相比,美育教育对教学资源的直观性、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要求更高。高校要遵循艺术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一是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教学技术上,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大力推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网上展览馆等形式,实现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让教学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不断增强艺术教学效果。

      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互动式教学,课堂教学要淡化教师主导,强化学生自我建构;强调体验式教学,开发艺术工作坊、大学生艺术节、艺术创作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让每个大学生能实现“三个一”,即选修一门艺术课程、参加一个艺术社团(活动)、学会一门艺术技能,增加学生艺术表现和艺术体验的机会。

      三是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一方面要善于“请进来”,组织好各类艺术进校园活动,聘请艺术大师进课堂,举办艺术名人讲座等;另一方面也要能够“走出去”,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及校际课程互选平台,创新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整合拓展校内外各类优质艺术教育资源。

      3.努力实现“四个到位”,逐步形成良好的大美育育人环境

      组织管理到位。高校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专门机构,制定美育发展规划,系统推进工作。要严格课程标准,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校尤其应尽快对美育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规范实践学时、学分,明确活动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标准,实施质量监控,提高艺术实践的有效性。师资建设到位。

      一支数量充足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是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在工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综合创新,加快教师引进,强化团队建设,调动教师积极性,尤其要采取措施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投入保障到位。高校要统筹各类资金,加大投入,保证必要的艺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需的设备、器材和场所。探索实行多元筹资机制,确保各类大学生艺术活动所需经费。协同育人到位。美无处不在,美育关键在心灵的浸润,在潜移默化。

      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协同与融合,将美的观念、美的追求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传递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创造更多综合艺术实践机会,形成全员全部门关心美育、支持美育的良好氛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