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养气以长生:御气长生

    时间:2019-01-19 04:29: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人之生死,非“天命”注定,在人为。积极养生,如荀子“度百岁乃去”。      荀子大约活了120岁,自然有他“长生久视”的秘诀。   战国时期,“制天命而用之”,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则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生长是得于自然界的和养之气,并不是天的意志。
      因此,他反对向天祈祷,主张“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人类对于自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
      荀子的这一思想,对养生学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为,人们才有可能积极养生,努力进取,争取“度百岁乃去”。
      
      养生,要自己做主
       “养备,而动时。” 养备,既指营养充足,也指养生有道。动时,既指勤劳,又指经常注意运动。只有“养备而动时”才能更好地延年益寿。他还提出要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五官的作用,充分备齐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使人的感情舒畅,生活供养都做到适宜,身体就不会受到伤害,生命就可延长。 “节制,以养心。” 荀子认为,人都是有愿望,有欲念的。他提倡以“礼”来作为行动的规范,以“道”和“理”来作为节制的依据,鼓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积极进取,也要求人们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节制。现在不少长寿老人谈到他们的长寿经验时,也提到“节制”对健康长寿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诞生几乎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同步。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创建中医理论时,便是以古代哲学家的理论为指针,将关于气的学说运用于认识人体,解释生命现象,分析病理发生发展规律,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气化论。
      气化论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治气养生也成了养生的重点,《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气是人身三宝之一。气和精同为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欲得健康长寿,不可不谨养其气。孙思邈的养生十要,首列啬神,次举爱气,说明神之与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孙氏援引《抱朴子》的一个比喻,把人的整体看作一个国家,神就像这个国家的君主,气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夫爱民所以全其国,惜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治国一定要爱民,养生一定要爱气。
      
      养气法门
      
      在中医理论中,首先认为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
      中医认为,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
      二是后天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的运化而生成;
      三是经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新空气。
      人体之气从生成来源、分布的部位和作用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元气
      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禀受于天,为先天之精所化生。遗藏于肾。但必须依赖于后天的精气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
      元气由经脉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肤腠理,通达全身,其作用是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元气是人体生化的源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足,脏腑强盛,身体健康;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元气:N,J脏腑虚衰,抗邪无力就会导致疾病,治疗时要注意培补元气以固本。
      2,宗气
      为后天之气。主要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和以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因为它既是内外之气的综合体,又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出发点,其他之气无不得其滋养,故名“宗气”。
      宗气的作用有二:一是上出喉咙,助肺司呼吸运动,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临床上对出现的语声低微、呼吸微弱,叫做“宗气不足”。二是贯通心脉,促进心主血脉运行。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凉及活动能力,以及人的视、听、言、动各种机能活动亦与宗气有关。
      所以,《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篇》又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这不仅说明了宗气有推动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宗气不足,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宗气虚的人,常能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肺两虚的症候。
      3,卫气
      卫气是水谷之精的“悍气”所化生。卫气属阳,有“卫阳”之称,其生成本源于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特性傈悍滑疾(傈悍,是形容它力量强大;滑疾,是形容它流动快速),行于脉外,外而皮毛肌肉,内而五脏六腑,输布全身。
      卫气在里有温煦五脏六腑的作用;在表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腠理指皮肤、肌肉之间处)、开合汗孔、调节体温等作用。由于它能固表,抗拒外邪的侵犯,故称之为“卫气”。所以《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温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特别是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卫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卫气不足,则肌表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
      4,营气
      营气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成的“精气”,“其中柔和清纯的部分,与血共同行于脉中(血中之气)。称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营养全身的作用与血液基本相同,二者共行于血脉中,有密切的关系,故习惯上称为“营血”。营气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地运行于表里上下各部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为营养。
      
      荀子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形神观与荀子观点极为相似。是荀子总结了《黄帝内经》的生理知识,提出“形具神生”命题?还是《黄帝内经》继承发挥了“形具神生”思想,提出“形与神俱”的医学命题?一直争论不断。
      《荀子・荣辱》说:“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指四肢),内注五脏六腑。”这就是对营气功能和营血之间的关系的概括。
      营气和卫气都是水谷之精所化生,营气是水谷之“精气”,卫气是水谷之“悍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 在脉外。”
      综上所述,元气为先天之气,系先天之精所化生;宗气(包括营气和卫气)为后天之气,由水谷之精气与大自然之清气结合而成。
      元气和宗气相合,称为真气或正气,所以,《灵枢喇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流行于全身,是维持人体活动的动力。它分布于脏腑,就成为“脏腑之气”,运行于经脉,就成为“经气”,因此,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以及抗病能力的强弱都和真气息息相关,故《景岳全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祖国医学生理上所讲的“气”,在很大程度上包括现代医学的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和体内组织器官活动的功能。
      中医还把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称为脏腑之气。它存在于脏腑组织之中,是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脏腑之气有心气、肺气、经气等。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在气的充养下而产生的。
      《黄帝内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身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虚矣。”说明人到中年,其气已衰,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衰的程度越来越重,人的衰老现象就越来越显著了。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缓衰老,要达到达这个目的,就必须爱气、养气。孙氏强调人们养生必须懂得这个道理,“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指出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使气有余,气有余就能“耳聪目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强”。
      “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慎”,就是说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事无巨细,皆勿令太过,言行坐立,皆从四正。能知“撙节”之义,便为爱气之术。
      这样看,荀子积极发展了《黄帝内经》。
      
      依时摄养
      
      春夏秋冬,是中古之人考量问题的习惯角度,养生尤其如此。
      春三月是推陈出新之季,天地万物充满了生机,人身之气在春季也是主升发向上的。因此春季的养生应着意于养“生之气”,调节生活规律,入夜方睡,清晨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游,注意放松身体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觉心旷神怡。接人待物应和睦相处,以诚相见,这就是春三月的养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蕃秀华实,一派兴旺景象,人体之气应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养生应养“长之气”。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气和,不要无故生气,对于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种爱心去对待,这样就能使应夏长之气得到保养。
      秋三月,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万物趋向收敛,人体之气应秋而收。人在秋三月应注意养“收之气”,早睡早起,最好和鸡的活动相一致。注意使心志安宁,收敛神气,保护肺气不受邪侵。这就是应秋气的养收之道。
      冬三月,是闭藏之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体之气应冬而深藏于内。因此,冬季应养“藏之气”。不要过度活动,以免扰动阳气,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寒气。心志宜平静,勿令妄动心机,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这是应冬的养藏之道。
      人的情绪一定要平和安定,内心的宁静会使体内积蓄“正气”,用现代的说法,即增强抵抗力,不会轻易染病。
      气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人的精神品质。如《孟子》讲的“存心”、“养性”,重在善养“浩然之气”、“存夜气”。《荀子》的“治气养生之术”,都是把气和精神修养联系起来。
      荀子的事迹,多已遗失,他能够长寿120多岁,很可能是领悟了道教的养生智慧。这也给了今人新角度来理解黄老之道。

    相关热词搜索: 长生 养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