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细辛配伍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时间:2019-01-26 05:02: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 张仲景 细辛 经方 配伍规律      细辛,《本经》列为草部上品,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仲景《伤寒论》中用细辛计有5方,《金匮要略》计有14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7方。其配伍严谨精当,足为后世制方遣药之师。
      
      1 配伍辛散药,性味相投
      
      细辛配伍麻黄、桂枝,三者都是辛温类药物,性味相投,仲景常用以清表里之寒。其中与麻黄并用计有7方,与桂枝并用亦有7方,麻、桂、辛同用3方。代表方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小青龙汤中细辛配麻、桂解表散寒,发越水气,陈蔚云:“此寒伤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使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一并廓清矣”(《长沙方歌括•卷二》);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细辛之义仿此。《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中细辛之辛能助麻黄以发表,细辛之温又能助附子以温里,鼓舞少阴之阳气驱邪外出。成无己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曰:“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桂、辛同样也是性味相投,起辛温发散之作用。
      
      2 配伍温热药,相须为用
      
      仲景用来与细辛配伍的温热药主要有乌头、附子、川椒、干姜、半夏、吴茱萸等。与乌头配伍者1方,即治“寒气厥逆”之赤丸,用细辛助乌头以散其寒。与附子配伍者4方,其中乌梅丸中细辛、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等温热药同用,以其辛热温其脏寒。与干姜配伍者9方,与半夏配伍者8方,其中辛、姜、夏合用者6方,姜、辛合用目的主要是温肺化饮,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尤怡云:“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若呕者,仲景则再加半夏,以祛水止呕,如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与吴茱萸配伍者1方,《伤寒论》第351条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云:“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卷六》云:“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3 配伍清热药,寒热并用
      
      仲景不但以细辛配伍温热药,以达到相须为用的功效,还常配伍清热药,寒凉并用,相反相成。其清热药主要有石膏、黄芩、黄连、黄柏、菊花等。配伍石膏的有2方,小青龙加石膏汤中,一方面以细辛配伍温热药麻、桂、姜、夏等散寒化饮,一方面用石膏清热除烦,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此正如尤怡所曰:“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损,于法尤为密矣”;厚朴麻黄汤即大小青龙之变方,唐容川云:“石膏反佐,领热药易入寒水之中,而自不拒隔,寒饮之人,每有浮热,故用此清之,使水与火不相激也”。《千金》三黄汤与侯氏黑散均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前者“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后者“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两方都有细辛、黄芩并用,侯氏黑散中更加菊花清血分之热,均属寒热并治之方。乌梅丸治蛔厥,蛔厥本缘肠寒胃热。蛔居肠中,喜温恶寒,肠寒则蛔不安,上移于胃,甚或窜入胆道,诸症蜂起,故此方以细辛合附、姜、椒诸温热药以温肠寒,以黄连、黄柏清胃热,取乌梅之酸,细辛、川椒之辛,黄连、黄柏之苦,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4 配伍补益药,补散兼施
      
      《本草正义》载:“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仲景组方时,常以之配伍补益药,如人参、黄芪、当归、芍药、白术、甘草、大枣等,以收补散兼施之功。如侯氏黑散即以参、苓、术、归、芎补其气血,以细辛、桂枝助防风以散风寒,“此方用补气血药于驱逐风寒湿热剂中,俾脏腑坚实,荣卫调和,则风自外散也”(黄竹斋《金匮要略方论集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乌梅丸不仅是寒热并用之方,也是攻补兼施之剂,方中以乌梅之酸伏蛔,细辛等温热药温脏安蛔,以连、柏清其热邪,加以人参、当归补其胃虚。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仲景以细辛与当归、甘草、大枣并用,许宏曰:“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注解伤寒论•卷七》)。《千金》三黄汤为祛风散寒、扶正补虚之剂,为风寒深入之中风历节而设,其中以细辛之辛温香窜,去阴经之风寒而温肾,黄芪益气补中,共奏补散兼施之效。
      
      5 配伍酸涩药,辛散酸收
      
      仲景含细辛方中,与五味子并用者计有8方,占含细辛方的47.1%,而仲景含五味子9方中,除桂苓五味甘草汤外,均与细辛同用,所用方剂主治的共同病证特点是寒饮咳嗽或喘之证。《本经》载:五味子“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草备要》亦言: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宁嗽定喘,除烦渴”。细辛内能温化水饮,外能辛散风寒;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细辛耗散肺气,两药相配,一收一散,一开一阖,一升一降,正合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功能活动状态。另外,仲景组方也以细辛与芍药、乌梅等酸涩药同用,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乌梅汤等,体现了仲景组方辛散酸收并用的特点。
      
      6 仲景方细辛用量
      
      根据统计,仲景用细辛方剂共17首,二方入丸,一方入散剂,其余皆入汤剂;剂量上,汤剂用细辛1~3两,赤丸仅用1两,乌梅丸用至6两,散剂用三分。仲景方汤剂中细辛用至3两,而药味最少的是苓甘五味姜辛汤,共5味;其次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共6味,其余药味皆在七味以上;细辛用2两,而药味最少的是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3味,其余亦在7味以上。丸剂中乌梅丸细辛用至6两,而药味达10味,且其他药物量也较大,如乌梅300枚,黄连16两;赤丸细辛仅1两,而药味也仅4味;散剂中,侯氏黑散细辛用3分,药14味,最大药量菊花用至40分。很明显,药味越多,则细辛在复方中所占份额相对越少,可见仲景对细辛用量是有严格掌握的。有鉴于此,临床时虽不必囿于“细辛不过钱”的古训,但也不可孟浪。
      
      收稿日期 2007-03-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细辛 配伍 探析 规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