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基于大学生地方依恋的长清大学城优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0-07-02 03:45: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晓瑜

    摘要:地方依恋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大学城弊病日益显现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大学生的地方依恋特征,结合长清大学城凸显的城市问题,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新视角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城市管理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大学城的优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方依恋;长清大学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Abstract:
    As a special emotional connection, place attach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ly obvious dis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tow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attac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prominent urban problems of Changqing University Tow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a new bottom-up perspective, such a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security mechan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loans for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ow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place attachment;Changqing University Tow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0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为满足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全国掀起了大学城建设浪潮,大学城的发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但当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城的发展模式和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2],对大学城精神文化建设关注度较低,忽略了恋地情结及地方依恋等情感因素在大学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世界人口激增,人地关系日益激化,相关地方理论受到关注。1983年,Shumaker具体阐释了“地方依恋”这一名词[3];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地方依恋指人与地方之间在情感、认知、行为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积极的联结[4]。由于大学城与大学生互动过程的特殊性,通过建立包含地方认同、情感依赖、功能依赖和根植意愿的四维度地方依恋模型,探析长清大学生地方依恋特征,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结合大学城的发展现状,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对大学城规划建设提出新见解。

    1  长清大学生地方依恋的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长清大学生的地方依恋正处于地方认同到地方依赖的过渡阶段,地方根植意愿尚未形成;其次,地方认同、功能依赖、情感依赖三个维度之间密切程度较高,相互促进作用较显著,而根植意愿对三个维度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根植意愿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和贡献率最高;最后,居住时间、家乡所在地、地区经济水平、就业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大学生地方依恋的重要因素。

    2  长清大学城发展现状

    2.1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精神文化尚未形成  长清大学城的规划建设未充分考虑知识型城市在生产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直接套用传统城市的用地模式;且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对日后学校扩招及新校入驻等缺少应对策略。大型医院、购物广场、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较少,难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交通网络建设不符合学生的出行特点,节假日期间公共交通供不应求,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同时,各高校缺乏开放性与互通性,学生合作交流受阻,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且学生与当地居民交往较少,对当地的风土民情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对大学城产生情感依赖。大学城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不利于形成群体凝聚力,阻碍地方依恋的形成。

    2.2 校企联动性差,定居择业困难重重  大学城是一个符合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协调运转的综合功能空间。长清大学城位于郊区,与市区相距较远,两者间尚未形成密切联系,仅依靠大学城自身发展,难以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搭建创新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同时,长清大学城与企业尚未建立有效联结,大学城产业布局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就业岗位数量不足、类型单一,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且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及政策扶持,毕业生定居择业的后顾之忧尚未解决,根植意愿较弱,大学生的地方依恋显著降低。此外,长清大学城缺少社会生活融入,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生活气息薄弱也是降低大学生根植意愿的重要原因。

    2.3 安全问题显著,城市治安有待加强  大学城治安问题类型多样。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出行需要,而出租车价格较高不符合学生的消费特点,导致长清大学城乱停乱放、随意拼客和欺客宰客的黑车肆意滋生。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市场监管不力、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商业街和高校周围存在大量无照营业的小吃摊和餐馆,食品质量难以保证,且存在消防隐患。同时,大学城属于半开放空间,闲杂人员进出校园较为随意,学生的财产安全意识薄弱、心智不成熟,容易发生失窃和诈骗案件。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名片,突出的治安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难以产生地方认同感,阻碍地方依恋的形成。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宜居宜业的软环境,提高大学城的人才吸引力。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弹性规划、长期规划和分期建设,以应对大学城未来发展的需要。并且,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书店、咖啡厅、公园等文化消费场所和社会交往场所,丰富大学城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满足生活需求的的空间功能格局。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事业,解决大学城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缩短时空距离,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2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精准提供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在满足学生功能需求的同时,还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就业机会。首先,应根据大学城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文化历史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定位,塑造大学城特色形象;其次,結合地方特色,政府出台相应的企业优惠政策,引进优质企业和龙头产业,打造地方产业集群,提高当地优势产业竞争力;最终,形成相关产业人才聚集地,精准有序的引入和留住大学毕业生,避免易招人而难留人的尴尬局面,保证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实现大学城和大学生发展的双赢局面。

    3.3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  吸引人才是大学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留住人才则是大学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精准度的优惠政策是毕业生定居择业的一剂强心针。给予毕业生合理的承诺条件,例如设定青年流动人才的最低工资保障标准,或给予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隐形福利待遇;完善住房补贴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多样化的购房、住房优惠政策,解决毕业生的住房难题;灵活处理非本地户籍子女教育问题,尽可能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使孩子教育不受户籍及住房限制。解决毕业生定居择业的后顾之忧是增强毕业生根植意愿的关键所在。

    3.4 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居民安全感,促进大学生地方依恋的形成。扩招安保人员,建立考核绩效和奖惩机制,提高大学城安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监控系统,减少监控盲区,通过人防和技防的手段降低偷窃事件发生率,切实保障学生和居民的财产安全。各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大监管惩罚力度,依法打击非正规营业的出租车和餐馆,共抓城市治安问题;同时,加强公共交通和学校餐厅建设,挤压非正规营业单位的生存空间,双管齐下,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定期举行讲座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侯景新,马琳.我国大学城的发展规划研究[J].管理观察,2014(28):18-21.

    [2]殷可敏,赵俊芳.我国大学城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4(03):3-7.

    [3]Shumaker S A, Taylor R B.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hips:
    A model of attachment to place[J].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1983, 2:
    19-25.

    [4]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李丹.地方依恋研究进展:概念、理论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86-93.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城 依恋 优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