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试析“愚公移山不搬家”的必然性

    时间:2021-01-04 14:03: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愚公移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往往从寓言故事对人生及生活的启示层面解读文本,这样的教法符合寓言故事教学的体裁要求,这固然没有错。却解决不了学生对于“愚公为什么大费周折地移山而不搬家”的疑问。其实,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宗法观念等文化分析角度来看,“愚公移山不搬家”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愚公移山 经济基础 地理环境 宗法观念

    《愚公移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过简单明晰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理。它的结构简单、故事可读性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低都能读懂故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寓言教学能对学生思想情感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也能对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莘莘学子,也鼓舞了广大青少年在人生路上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奋斗。愚公精神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有益的启示。但是初读文本时,学生们总不免质疑愚公移山的必要性,追问“愚公为何不搬家而大费周折移山?”大多数教師都利用神话寓言故事虚构的特点来回应学生的质疑,并进一步强化文本所传达的愚公精神。这样的教法固然没有错,完全符合寓言故事的启示作用。但是不够全面,没有体现出社会深刻性。寓言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跟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本文将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宗法观念等三个方面试析愚公移山不搬家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一.从经济基础看“愚公移山不搬家”的必然性

    《愚公移山》一文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列子·汤问》成书于战国时期。根据成书时间推断,《愚公移山》一文反映的社会生活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一方面,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为单位,自给自足;以农事生产为谋生手段;以农产品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物质资料。农作物的生长则依赖于土地,土地是人们的衣食来源,农耕民族离开了土地就无法生存。同时由于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必须一年四季都在土地上躬耕不辍才能维持生存。这也使得农民与土地的结合非常紧密。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模式下的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有所不同,游牧经济所依赖的水草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而农耕经济所依赖的土地则可以四季反复利用。农耕经济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经济的增长率,农耕民族必然趋向定居。土地的反复利用也为人们世世代代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历经世代的耕种,人们深厚的乡土情结由此而生。人们对生存环境产生了执着的崇拜,把土地视为安生立命之本,进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正如《吕氏春秋》所说:“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历经世代的耕种,人们不仅对自己生活已久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依恋,而且对于几百年的祖宅、贵重家具还有几亩良田等稳定财产产生了许多的牵挂。除非人口数量超出了土地的载容度,原有的土地不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需要另外开辟家园,否则人们不会轻易迁徙。土地和农耕是农耕民族定居生活的必要经济条件,农民离开土地则无法农耕,无地可耕则何以安家?

    二.从地理环境看“愚公移山不搬家”的必然性

    据学者考究,《愚公移山》一文中所描写的故事发生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属于黄河流域下游。竺可桢先生根据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文书中对物候的文字记载进行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利信息。《左传》中提到,在山东鲁国过冬时,冰房得不到冰。《左传》《诗经》中常常提到一些亚热带植物,如梅子、竹子。孟子在其作品《孟子.告子上》中提到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是很温暖的,好的栽培家一年可生产两季作物。

    首先,愚公所住地耕种环境良好,生活物资有保障。愚公家住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只要用心耕种且方法得当,一年可生产两季作物,则生活物资充足,生活有保障。

    其次,愚公所住地气候宜人,宜居指数高。根据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提出的“系于气候的本性”的观点。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有三种:在寒冷的地方,人们对快乐的敏感性较低;在温暖的地方,人们对快乐的敏感性就要强一些;在炎热的地方,人们对快乐的敏感性就极为强烈。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暖和,那时的“愚公们”对快乐是较敏感的。对生活感到快乐,生活的幸福感也就较强,自然就不会想要搬家。此外,对于小农经济模式下,生活自给自足的“愚公们”来说,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满足生存需要。交通便利不是他们生活的必要条件,交通便利或者不便利都不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因此能移则移山,不能移也无妨,无需为此而搬家。

    三.从宗法观念看“愚公移山不搬家”的必然性

    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朝,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到唐代时,家族式宗法制产生了,主要表现为修族谱、建宗祠、置族田等。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尊崇共同的祖先,注重维系亲情。宗法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伴相随,人们形成了注重血缘关系、珍惜亲情、强调孝亲的宗法观念,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段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方面,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何壮大,血缘纽带始终连接在一起,一个家族始终住在一起,这也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聚家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村落名——“陈家村”“张家港等”“康家庄”等,就是中国社会聚家族而居的一大体现。一家人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血缘关系始终在一起,一家人始终住在一起,住在同一片土地上,耕种着同一片土地。所以,在中国一条村子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几百年都住一起的现象非常常见。这可以从“陈家村”、“张家港等”、“康家庄”等地名中得到佐证。

    另一方面,在宗法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非常注重孝亲。一是表现为对健在的长辈绝对顺从、孝顺。当众人质疑愚公年岁已高,气力不足,无以移山时,愚公自信地表示即使他死了,但是他的子孙无穷无尽,未来还会有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等子子孙孙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移山大任。正是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让愚公有十足的信心认为其子子孙孙会孝顺他并顺从他的意愿,继续完成他还没有完成的移山大任。

    二是表现为尊祖敬宗,体现在对逝去的祖先进行隆重祭祀,以祈求他们赐福赐寿。人们认为子孙后代所享有的一切都是祖先保佑庇护的结果,所以每个家族的祠堂里或每户人家的家里都会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每年都要按不同的时节虔诚地祭祀以求得祖先保佑庇护,以祈求人丁兴旺家族昌盛。祭祀对整个家族来说是最重要的、最不可懈怠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古时候交通不便利,为了不耽误祭祀,则择近处而居。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移山不搬家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首先,从经济基础看,愚公家的经济基础属于“小农经济”,对土地依赖性强,因此不能轻易搬家。其次,从地理环境看,愚公所居住的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所以庄稼丰收生活有保障;此外,该地气候宜人,生活环境宜居指数高,人们生活幸福感强烈。因此舍不得搬家。最后,从宗法观念看,愚公注重血缘关系、重视亲情的维系,喜欢聚家族而居,因此安土重迁。

    参考文献

    [1]陈一平,孙雪霞.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68.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院,1972.

    [3]黎小龙.试析“安土重迁”与“贵货易土[J].西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10-115.

    (作者介绍:曹海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愚公移山 必然性 搬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