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用制度优势重启工人文化宫的公益初心

    时间:2021-01-29 08:03: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赵新月

    革命家的愿景

    工人文化宮起源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早期所有去过苏联的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工人文化宫,并为此赞叹不已。

    文学家茅盾20世纪40年代末出访苏联,他写道:

    “大工厂的文化宫,其娱乐学习设备之规模,恐怕要胜过其他国家的一个小城里一切的所有……铁路员工的文化宫在各大站上都有……莫斯科的350多处俱乐部,例如汽车工厂及地下铁道员工的文化宫,以及上面讲到过的铁路员工文化馆等,都是其中最大的。”

    毛主席的同学、诗人萧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次演讲中说:“苏联每个城市都有文化宫,文化宫里面有图书馆、阅览室、俱乐部、音乐厅、体育场,等等,每一个工人或学生,都可以在工作完毕休息时,进去做正当的娱乐或读书。每个城市都有文化休息公园,都有图书馆、阅览室。电影院剧院之多,超过任何国家。光在莫斯科一城,就有21个文化宫。高尔基文化学习公园的一个露天剧场,可以容纳几万人,有152个职工俱乐部,这都是在工厂里面的。在俱乐部里工人可以听讲演,看演剧或电影,读书、运动……还有2300个图书馆,60个博物馆,这是在莫斯科一地。其他的城市都有这样的设备,甚至小小的一个车站都可以看到图书馆、阅览室的设施。在农村中总共有10万个俱乐部,有400个文化宫……”

    不仅中国人,当时几乎所有到过苏联的学者、作家,都留下了很多关于工人文化宫的赞美之词。

    工人文化宫如此多娇,引无数国人竞折腰。

    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说:“我们建设北平市,要把苏联建设莫斯科的精神作榜样,在北平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即文化教育建设)方面,都要向立体方面发展,把北平建设成为一个处处是工厂、学校、博物馆、文化宫和图书馆的进步城市。”

    北平率先垂范,一马当先。

    周恩来总理提议,把明清太庙移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辟为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毛泽东主席命名并亲笔题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匾额,并于1950年4月30日揭幕,195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从此,皇帝的太庙深宫成为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1998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中国示范工人文化宫。

    劳动者的尊严

    劳动人民文化宫,究竟示范了什么?

    当年一位领导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式上的演讲词,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演讲词说:

    “这说明我们工人阶级是真正的翻身了,过去劳动是被轻视的,劳动人民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创造起来的文化却被反动统治阶级剥夺了,专为他们所享受所霸占,正如太庙原为劳动人民修建起来的,一修好后劳动人民根本就不能进来了。今天人民革命胜利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劳动人民就将几千年的历史扭转了过来。现在我们已能把原来专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文化变为劳动人民自己享受的文化,而且还要把劳动人民的文化发展起来,提高起来,要在我们劳动人民的时代创造出人类最优秀最高度的文化来。”

    把太庙改为文化宫,意韵丰富而深远。

    茅盾在分析工人文化宫时,用了一个概念,叫“三位一体”,即工作、娱乐、学习三位一体。此后中国各地所有工人文化宫的兴建,都与这一理念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工人文化宫是工人翻身的象征。

    工人文化宫的建立意味着一个阶级的尊严与地位破天荒获得社会认可。不仅中国,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兴起了建设工人文化宫的热潮。与此相对照,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工人文化宫,但有形形色色的工人俱乐部。

    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茅盾一语中的:“社会主义工人文化宫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追求肉感刺激,沉缅于酒色利禄的精神状态是根本不同的。”

    用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抗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是工人文化宫的重要思想内涵。

    从20世纪后半叶冷战的世界大格局看,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成为冷战双方的文化大本营。

    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工会俱乐部会议,掀起广建工人文化宫的热潮。到1959年,仅上海市已经有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27个。建“宫”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新时代的诉求

    工人文化宫走到拐点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市场机制。文化宫出租、承包、改造。与此同时,国企工人下岗。

    这两件事情的内在联系耐人寻味。

    出租出去的工人文化宫,开始摆脱曾经“政治园地”“政治象征”的特质,包括曾经十分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越来越专注于经济效益。

    虽然文化引导和管制政策不断加强,但消费主义兴起带来的纯娱乐甚至追求刺激的精神向度,开始蛊惑新一代工人与市民。昔日具有崇高感的文化宫,开始向世俗社会转型。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工作、学习、娱乐三位一体的“宫中生活模式”被逐渐瓦解。不是说人们不在这里工作、学习或娱乐,而是说将三者有机凝合在一起的那种神圣目标开始漫漶模糊了。

    它的正向解读是,文化宫有了更自由的娱乐方式。它的负向提示是,文化宫的高大威严感正在消解。另外,作为一个阶级集体福利的文化宫,因为转型而在逐渐失去其福利属性。

    与工人文化宫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商业开发如火如荼,不断挤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但到21世纪,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设施开始大量兴建。

    也许是因为经济的相对富足催生了人们的文化渴求,这种渴求既包含价值追求也包含文化消费。前者继续着过去文化宫里的情绪余脉,后者开掘出人性深处的欲望潜流。

    我们开始进入一个“政治园地”与“商品园地”的磨合时期。磨合好了,就会两个效益兼收。磨合不好,要么断炊关门,要么堕为“天上人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文化宫的艰难探索,是一部一言难尽的“宫变”。好在,成功转型的文化宫,基本上都是因为纳入了公共文化体系。这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公共文化体系,不同于过去的工人文化宫。传统的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转型需要在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拓展服务对象。因为工人阶级整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工人文化宫,服务对象是工人。今天的公共文化体系,是全体市民。顺着当今社会结构的肌理操作,工人文化宫才有未来。

    二是捕捉社会需求。当代工人阶级,无论农民工、蓝领,还是知识分子、白领,都在主动扩大自己的文化空间,包括有形的广场,以及虚拟的网络,如每一个微信群就是一个小型的文化宫俱乐部,我们需要从中捕捉来自工人的文化诉求。

    三是继承优秀遗产。这些遗产包括“工作、娱乐、学习三位一体”“以有益的娱乐对抗无益的娱乐”“以集体的生活方式平衡个体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共同政治理想平衡个性自由消费”等。一句话,制度优势的薜荔,必须披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宫墙。

    工人文化宫的发展完善还在路上。

    我只希望,崇高的不被市场消解,世俗的不被高蹈遮蔽。

    相关热词搜索: 初心 文化宫 重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