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事迹材料 > 正文

    ,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通用精品例文)

    时间:2020-11-27 18:21: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 篇 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通用精品范文)

    篇一:

    一、

    指导思想

    二、

    标任务 三、

    基本原则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五、

    保障机制

    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 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 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把 XX 镇 XX 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 XX, 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加强党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 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 的地牌“三张牌”, 建立健全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加快推进乡 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

    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战略安排, 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的目 标任务是:

    到 2020 年, 乡 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 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城乡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现行标准下 75 户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美丽宜居乡 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

    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乡 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 2035 年, 乡 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

    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 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 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 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乡 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宜居乡 村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 乡 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

    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为乡 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把实现乡 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选优配强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 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

    坚持乡 村全面振兴。

    准确把握乡 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注重协同性、关联性, 整体部署, 协调推

    进。

    (五)

    坚持城乡 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 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 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

    (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 村振兴。

    (七)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立足 XX 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 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 的要求, 不搞一刀切, 不搞形式主义, 久久为功, 扎实推进。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一)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 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实现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1.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积极发展旱作高效立体农业,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

    优势区创建,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 到 2020 年末, 全村共种植核桃 11822 亩, 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在 25 度以上陡坡地、沟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 每亩按 3—5 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

    种植茶叶 6665 亩, 建成标准茶园基地 3000 亩(在 XX 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 1000 亩;

    在打靶场片区实施古茶园留养 2000 亩), 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 建成 XX 村茶庄园 1 个、XX 自然村茶村庄 1 个;

    积极打造“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建设,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甜樱桃 1000 亩(按照每亩 10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 1000 亩(按照每亩 6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4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红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7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

    2.。

    加快观光农业发展。

    立足 XX 村属城郊结合部和 XX 高速路 XX 二级路、XX 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 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积极发展乡 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精品工程, 在生态茶园和“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 15 公里, 建设田园休闲景观亭 15 个, 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 XX 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红凤庆” 的“后花园”。

    在全村范围内扶持 8 户 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 切实将资源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 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 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拓展增收空间。

    同时, 要成立 4 个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 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经济 800 多户 ;

    成立 4 个以上“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专业合作社, 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4.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引导村(组)

    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村(组)

    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加大以“三权三证” 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二)

    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乡

    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推动乡 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

    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实施“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 3.2 公里, 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建设 30 公里, 实现村组道路 100%硬化。

    架设农村人畜安全

    饮水工程管道 20 公里, 建设蓄水池 18 个 1000 立方米, 进一步改善 800 多户 3200 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

    升级改造 40 公里, 安装变压器 4 台, 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补绿, 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

    5 个, 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0 盏, 建设公共厕所 10 个,建设垃圾收集池 30 个。

    做好村庄户 用厕所改造, 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

    持续开展“两违” 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 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 、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

    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2.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 。

    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全面推行以“河长制” 为主的“六长制” 工作。

    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 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

    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 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

    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

    实施综合服务区建设。

    我们要抢抓 XX 公路和 XX 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 对 XX 河 XX 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 科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 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 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 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4.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针对 XX 村 47 户“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 , 按照“一户 一方案” 的方式, 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 对其实施拆除重建;

    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

    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

    村振兴,

    风文明是保 障。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 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断提高乡 村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 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 通过实施“道德讲堂”建设, 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 ”、“优秀十星户 ” 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

    实施“道德广场” 建设, 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 , 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巩固好“信用村” 创建成果, 推进诚信建设, 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 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建设XX 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 1 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组建 XX 村山歌队、合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 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

    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 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提倡人人遵纪守法, 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 健全乡 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 统筹整合资源, 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4.实施村寨 文化氛围营造工程。

    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以美丽宜居乡 村建设为主题, 开展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

    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 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

    实施构建乡

    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

    村振兴,

    治理有效是 基础。

    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 村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确保乡 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 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 的临沧作风,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

    在原有 5 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 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 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 7 个, 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等教育实践活动, 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 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 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

    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 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 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2.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 树立依法治理理念, 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提升运用好 XX 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等创建成果, 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 普法活动, 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充分发挥村治安调

    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 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平安 XX”。

    3.深入实施“ “ 五富” 工程建设。

    组织领富, 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 带领群众致富;

    党员带富, 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 、返乡 人士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

    干部帮富, 干群齐心协力抓发展。

    以“挂包帮、转走访” 工作为抓手, 深入开展遍访农户 、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 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促富, 加快推进“森林 XX” 建设。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调发展;

    产业致富, 脱贫摘帽奔小康。

    认真种好、管好茶树、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 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

    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

    村振兴,

    生活富裕是根本。

    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 把乡 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进一步改善 XX 办学条件和环境, 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积极发展 XX 村学前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100%。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加大就业创业培训

    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增加务工收入。

    实施乡 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 村车间, 实现乡 村经济多元化。

    扶持小微企业 12 户 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 6 户 ), 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3.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开展好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 100%参保、参合。

    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 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积极推进“健康 XX” 建设。

    4.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 切实做好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 瞄准贫困人口 精准帮扶, 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 确保现行标准下 75 户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

    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激发贫困人口 内生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 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 逐步消除精神贫困。

    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

    神风貌。

    五、

    保障机制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 XX 镇 XX 村乡 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 对 XX 村乡 村振兴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指导 XX 镇、XX 村开展乡 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XX 镇要对应成立 XX 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 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 具体负责抓好 XX 村乡 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实。

    (二)

    注重部门协调联动。

    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 主动推进 XX 村乡 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

    组织、宣传、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建设, 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 的原则, 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 整合各部门项目 资金约 4800 多万元, 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 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 村振兴计划。

    (四)

    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 切实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

    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 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 积极探索社会化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五)

    加强宣传动员工作。

    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 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营造全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 村的局面, 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 精心组稿向上级主流新闻媒体报送, 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 在全县推广, 推动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篇二:

    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 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 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 机制”的精神;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的衔接;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 体部署,一体推进;
    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 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

    才支撑为举 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
    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 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 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 1 、坚持“ “ 五个转变” ”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 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 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 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 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 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 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xx-20xx 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xx 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整体部署、一体推

    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 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 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 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xx 年后, 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 的考核体系;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 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 要参考;
    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 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
    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 20xx 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 20xx-20xx 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 20xx 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
    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 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

    指南;
    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 x 大工程的 xx 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 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 生补贴等 x 项,纳入调整完善类;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 x 项,纳入接续保留类;
    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 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 x 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 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 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 xxxx 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 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 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 排的 xxxx 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

    (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 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 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 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 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 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 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 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 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 防止“悬崖效

    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 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 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 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 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 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 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
    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 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 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 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

    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
    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 2—3 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 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 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xx 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 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 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 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 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 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 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 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 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 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

    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

    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

    ,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 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 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 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 少“打补丁”。

    (三)

    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
    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 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

    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
    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
    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 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
    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
    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很认真地读完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