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述职报告 > 正文

    常态课探究是教研活动重中之重

    时间:2020-08-13 08:12: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常态课探究是教研活动重中之重

     摘 要:分析常态课存在的问题,把对常态课的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达到切实提高常态课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常态课; 要求要明确; 形式要多样; 内容要丰富; 效果要检测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67-001

      常态课,又称家常课,即教课表上安排的、由执教者“全权”掌控的那种课。这种课占教师上课课时数的99%。

      除常态课外,还有一种课叫公开课,如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据我了解,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形式,基本上以公开课为主,上课结束后的研讨其实是要大家来一番赞歌式的评价,并记录在案,成为备查的“台帐”,成为学校教师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是这样的课只占教师总课时的不足1%,有大量教师一学期也轮不到一次。

      因此,我认为常态课的研究应是学校各类教研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常态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意性大,教师常常处于一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状况。如何把常态课的研究作为平时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研活动的要求要明确

      1.教师分类不同的要求

      要想把“常态课”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我们不搞一刀切,对不同教龄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教龄三年以内的教师。这些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或工作时间不长,本着对他们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对他们严加要求,悉心指导,使他们逐步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以逐步达到“常态课”的规范。

      首先,开学前,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其次,开学一个月后,教导处组织教研组组长一起随堂听课,课后检查他们的备课情况,看教材钻研是否透彻,上课是否完成预定目标等;然后,在这些青年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之后,再让他们完成课后反思或教学随笔,都能站好、站稳讲台。

      1.2教龄在3-5年的教师。这一教师群体教学技法日益成熟。对他们来说,已经有独立解读文本和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对他们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中的要求要有所提高。

      坚持每月一节汇报课。期初就提出要求,上课前,同教研组一起磨课、探讨,课后进行评课、反思,同时完成详细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一份,并同时积极推荐他们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活动。这样既给他们的成长搭建了舞台,同时也提高了独立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和上课的能力。

      1.3教龄在5-10年的教师。压重担,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一骨干群体的力量,让他们承担学校研究的课题,担负师徒结对的责任等等,让他们在责任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会越干越有劲,才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再次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不辜负领导、徒弟等寄予的愿望。

      树目标。开学伊始,我们就可要求他们认真填写自己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如在业务称号方面,要坚持一级一级主动申报、接受考核:“教坛新秀”满三年申报“教学能手”;“教学能手”满三年申报“学科带头人”等等。

      1.4教龄满10年以上的教师。这一群体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而成为了学校的中流砥柱。所以,学校要要求他们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做文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学校中各种荣誉称号也向他们倾斜,促使他们在专业上进一步成长。

      2.单元教学专人把关

      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指定人员进行钻研、分析,寻找并确定训练点。在教研活动时,由这位老师向全教研组教师进行汇报,大家讨论补充,逐步形成大家对这个单元主要知识点的共识,并用于指导同年级教师的教学,以促使平时的“常态教学”更有效。

      3.加强随堂听课指导

      随堂听课是检查和督促教师“常态课”质量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要加强随堂听课。但仅凭教导处的人员去听课,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请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同参加随堂听课。这样不但面广了,而且还有针对性,听课的老师和被听课的老师都能认真对待,也确保了“常态课”的有效性。

      二、教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

      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才能让教师长期保持进行常态课研究的热情,这是提高“常态课”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常态课”研究的形式可以是沙龙式的,这样大家针对一个话题没有拘束畅所欲言。这种形式比较轻松,气氛比较活跃,大家通过漫谈,相互启发,获益不浅。

      “常态课”研究的形式还可以利用网上“瑞博平台”,围绕一个话题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意见。这种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大家随时随地,只要有空打开电脑就行。如本学期教导处就“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这一话题要求教师在网上参与讨论,发表评论。这种形式深受教师欢迎,大家在网上谈得热火朝天,真是“我方唱罢你登场”。

      “常态课”的研究形式还可以是由学校的共青团组织青年教师来开展。只要我们潜心于“常态课”的研究,就一定会找到好的途径、好的方法。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要丰富

      凡是课表上安排的,教师们要上的课,都是“常态课”研究的内容。如语文不能只把研究内容限制在阅读教学上,还要进行写字教学、口语教学、习作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型的研究;还可以安排“练习课的指导”、“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复习课”研究等等。这样的研讨对青年教师来说特别实惠,因为各种课型都研究到了,就消灭了教学上的“盲点”,对他们的全面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四、教研活动的效果要检测

      研究的内容确定了,那么什么样的“常态课”才算是有效的呢?怎么来评价“常态课”呢?我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效果检测。

      1.教学内容是否简明

      任何“常态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应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删繁就简”,也就是要把“根”抓住,让教学“返璞归真”。

      2.教学环节是否把握

      一堂好的“常态课”,看看其在备课时有没有考虑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抓住文章的一条线――情感变化线,就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方向,如《剪枝的学问》抓住作者“满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满怀好奇”这一情感变化来帮助理清课文的思路;有的抓住文章的结构;也有的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等等。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这样做了,就是一堂好的“常态课”。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拉拉”,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的做法,我们一定要抛弃。

     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