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合同协议 > 正文

    精准扶贫典型事迹材料

    时间:2020-09-23 07:31: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精准扶贫典型事迹材料

    【篇一: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男,生于19**年7月,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天然气总公司精准扶贫**村驻村工作组副组长。

    一、高度重视,明确任务保进度

    二、摸准实情,认清扶贫目标

    **村位于****、**、**、**、**五镇乡最边沿接壤处。全村现有农户447户,农业人口1617人,耕地面积1535亩,林地3200亩,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98户,贫困人口307人。2014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精准扶贫户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截至目前,已脱贫96户,脱贫人口300人,剩余2户7人预计在今年实现脱贫。该村主要农户都生活、生产在观绿山中部,属典型旱山村,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三、真抓实干,打好脱贫组合拳

    (一)突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引领。

    1、积极联系村委会,完善办公室设施,巩固党组织活动阵地,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提供有力保障。

    2、“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2015年7月至今召开大小会议40余场次,现场培训15次,参会群众1300余人次。通过大力开展“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等思想培训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二)突出帮扶建设,确保帮扶到位。

    1、蓝色火焰架起了暖心桥。为满足当地群众希望使用天然气的迫切愿望,他说服总公司投入320余万元资金新建了****至**天然气双向输气管道。对输气管道沿线的贫困群众天然气安装实施了部分减免土建费用的帮扶措施。截至目前,新安装了150余户,共减免土建费用12万余元。

    2、新建辣椒产业园推进产业发展。为推进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微小产业园区建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工作思路,他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九十二多万元,成功将原已荒废的元宝山建设成为62亩左右

    小微辣椒产业园,产辣椒近100吨,园区新建道路2.2公里,500立方米蓄水池2座、渠系3000米、提灌站1个。

    3、新建村级道路推动脱贫致富。经过多方沟通规划,并在相关部

    门的大力帮扶下,新建村级道路近5公里,为村民出行、蔬菜运输

    等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全体村民铺设了一条脱贫之路。

    4、真诚扶贫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在实地调研走访后,通过多次与

    镇党委、镇政府领导、总公司领导沟通协商,反复研究如何推进精

    准扶贫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帮扶

    单位《精准扶贫结亲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组建了24名中层以

    上管理党员干部帮扶队伍,每月定期组织帮扶队伍到98户贫困群众

    家中开展帮扶、慰问等活动。今年春节前,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带

    着慰问品到村开展新春扶贫慰问活动,为98户贫困户送去大米20斤、面粉20斤、菜油20斤、鲜猪肉5斤、慰问金各200元。8月

    18日,驻村工作组带着茶叶、防暑降温药品等走访了贫困户,并对

    他们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根据帮扶一定三年不变,对象不脱贫、结亲不脱钩、帮扶不走人的原则,确保了“真扶贫”,

    做实精准扶贫帮扶工程。

    5、完善软硬件推动阵地建设。总公司党委始终将村支部阵地建设

    纳入帮扶计划,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搞好党建工作,始终把村

    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建设扶贫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不断加强基层

    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投入资金5万元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各类软硬件建设,购置

    了空调、桌椅、打字复印机、文件柜、文件盒、宣传展板等急需的

    办公设施,并将各类制度进行了上墙、上展板,做到了公示有展板、宣传有橱窗。

    (三)突出因户施策,确保脱贫成效。

    1、总公司帮助村委会依托裕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猫儿山

    产业园,种植辣椒62亩,完善了园区道路,水池、渠系等建设,现

    有27户贫困户入园,由专合社提供种苗、肥料、农膜、农药等物资,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签订辣椒回收协议,确保农户持续受益。

    2、发动贫困户种植韭黄56亩,接收12户精准贫困户参与务工,

    政府利用扶贫资金采取双向补贴,即给领办创办的贫困户根据使用

    贫困户劳动力以适当补贴,又给参与务工的贫困户在正常的务工收

    入上予以补贴,这样既减轻了领办贫困户的劳务支出,又增加了务

    工贫困户的收入。

    (四)突出基础设施,确保新村建设。

    针对贫困村情况,按照“一低七有”退出标准,目前实现了村有集体

    经济收入,有通村硬化路,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宽带网,卫生室,文化室正在进行完善内部装修工作和设施购置等。

    【篇二:精准扶贫发言材料】

    在全市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上的发言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我区及时调整工

    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最强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

    这张扶贫“精准牌”。

    ---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

    我区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最贫困的村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全区先后3次组织专门力量对61个行政村

    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村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识

    别贫困人口1.66万人,并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

    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平川区“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立

    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区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

    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

    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

    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

    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

    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

    队合理利用起来,按照每村1名包片领导,2名驻村干部的人员配备标准,全区抽调36名干部在贫困村组建12个帮扶工作队,每月至

    少进村1次,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

    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中心村建设起来,把偏远村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

    把乡村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

    健康发展。

    ---管“好”扶贫资金,确保精准扶贫“准确滴灌”。

    为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我区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重点从4个方面

    进行了规范。一是实行制约机制。严格执行扶贫管项目、财政管资

    金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按照计划、执行、监督三分离的原则和管

    理方式,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二是实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度,做到“七个坚持”:坚持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并按规定工作日划转,坚持按批准的扶贫计

    划拨款,坚持按项目建设进度拨款,坚持按规定的比例拨款,坚持

    资金拨付逐级审批,坚持以合法票据报账,坚持在项目验收合格

    后拨付质保金。三是实行检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质量

    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完成后由审

    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四是实行公开机制。项目资

    金到位后,扶贫、财政联合发文,将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各乡镇,并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开,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同时,在项目

    实施乡村通过公告公示牌进行公开。

    ---吹“响”攻坚的号角,精准整合资源,打好连片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

    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各级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

    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

    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

    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以

    区委区政府为搭建平台主体,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通过“渠道不变,

    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考虑各方面资金资源,明确财政

    专项资金投向,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在各部门专项资金总量原则

    上不减少的同时,削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合

    理整合财政、农牧、林业、扶贫等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

    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村倾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着力解决

    资金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

    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篇三: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来源:潜山扶贫办阅读次数:944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

    徐建平

    一、案例背景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

    16.9%。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

    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发成本高。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本较大。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这种扶贫模式的特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

    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扶贫资源,从而使脱贫致富步伐更坚实、更协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该

    县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六大特色产业提出包含基

    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

    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

    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立足资源

    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

    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畜禽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打

    造特色经济板块。

    二是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该县2009年成立了茶叶、瓜蒌、

    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强化具体措施,

    安排千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

    品牌建设。在项目村修公路、改水渠、建塘堰,发展茶园、桑园和

    畜禽等特色种养业,使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能

    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新天地。先后在158个重

    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5763万元,占县扶贫资金

    总额的7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2万元。累计新建乡村道路210

    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640公里,新建平板桥18痤,除

    险加固病险水库12座,建自来水塔108座,铺设引水管道720千米,解决18万人饮水困难,干渠整修安装u型槽37千米,恢复水毁农

    田护岸67千米,修建当家塘251口,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

    低产茶园3700亩,发展茶园2600亩,新建厂房1890平方米,添

    置机械设备87套。

    三是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该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各大产业指挥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

    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

    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乡

    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

    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

    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有5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处,

    5亩以上生产大户20余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

    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

    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五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全县六大产业已有龙头企业

    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15家。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

    中的带动作用。注重加强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抓好与

    扶贫有联系、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在资金

    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实

    现产值由2009年的21.9亿元发展到33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

    到1700多人,带动6000余户2.5万人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合作社撑起“茶叶楼”。

    “黄柏到塔畈,九十九道弯”一曲民谣唱出了80年代塔畈人的艰辛。而位于塔畈中心地的彭河,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是三分水田七分山

    的地形,这里的农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如今,一提及自家盖起的小洋楼,倪天喜便要提及一个人和他的合作社——江成生和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40多岁了,没有

    一技之长,只能干点苦力活。”倪天喜一家四口人,因为他和妻子都

    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江总让我负责收购

    鲜茶草”今年,近收鲜茶草这一项收入,倪天喜一家收入在9万元。“如今,我是手中有茶,心里不慌。”倪天喜憨憨的说道。江成生,

    安徽省劳模,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

    的牵头人,他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茶农的订单,源于“看见锄头

    挖茶树心在痛”。

    濒临长江的潜山县彭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海拔

    900米,年平均气温16.3度,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故山高雾绕,风光秀丽。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均适宜茶叶生长。所产名茶,更是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茶。但是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茶产

    业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茶树

    叶子能包盐,茶树杆子能撑船”说的就是当年的茶叶质量。在当地,

    茶叶大部分是老百姓饭后用来说天聊地的饮料。2004年的一个秋日

    午后,江成生正准备到自家茶地干活,看见一位老大爷用锄头挖茶树,江成生便问他“干嘛要砍茶树呢?种着不挺好的吗?”“又不能当

    饭吃,还不如挖掉种点小麦实惠!”看着好好的茶树要无端受灭门之灾,江成生很是心疼。“你把茶树留着,等茶叶长出来了我来收

    购”“你空口讲话以后不算数咋办?”江成生说“那我们签合同”也就是

    这场偶然,让江成生和他的同行慢慢走上了一种新的模式。2008年,由潜山县彭河幸福茶场牵头,联合塔畈乡炳峰、观音洞、广西园等

    18家初制茶场、茶叶经纪人和1058户茶农自愿组成的茶叶专业合

    作经济组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

    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广大茶农签订合同,公司对茶农进行

    二次返利,极大提高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目前,加入该合作

    社的户数已达1200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

    4000元。近期,该合作社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茶曲悠悠唱发展。为引导茶叶发展,潜山县政府每年安排茶业发展

    专项资金120

    万,其中60万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30万用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0万元用于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当年成片新发展茶园10亩、

    50亩、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每亩以奖代补200元、300元、400元。奖补点燃了茶农的激情,至2012年,潜山县茶园面积增加

    到10.06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到3.08万亩,全县130余家茶

    场通过更新改造,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取得qs认证的茶叶公司、茶

    厂22家,通过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工艺加工,名优茶质量稳中有升,茶叶销售均价达123.8元/公斤,最高价4400元/公斤,茶叶生产比

    较效益明显,成为茶农增收的亮点。

    典型案例二:龙头企业引领养鸡户致富。

    余井镇天圣村地区原先农户也有养鸡的传统,只是没有形成规模,

    处于家庭副业状态,再加上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畜禽产品的销路没有保证。作为“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潜

    山县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

    宗旨,坚持做到“四到户”服务,为广大养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

    质服务。所谓“四到户”,即一是对养殖户实行送苗鸭和饲料到户。

    统一引进良种,该品种品系纯正,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深受加工

    厂和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技术服务到户。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

    经验一家一户地传授到农民家中,确保养殖成功。三是防疫治病到户。将自己专门聘请的18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巡回咨询,及时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突出性技术问题,同时每月为社员

    讲授新知识,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收购到户,挨家

    挨户上门收购。现金结算到户,销售由合作社安排。组织并指导周

    边村民科学养鸡、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这种以公司为龙头,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不断壮大专

    业合作组织,克服了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

    局限性和对土地等资源过分依赖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随着专业合作社影响不断

    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强,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04户增加到

    200户,另外辐射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镇养鸭户500余户。从合作

    社成立至今,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合作方式,短短三

    四年时间,帮助120多户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指挥部产业技术指

    导组成员深入乡村,按照省畜禽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引导养殖户、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帮助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

    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中泰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天

    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安庆市市级规模养殖示范场,

    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至2012年,潜山县出栏生猪20.92万头,出栏家禽332万只,出

    栏肉牛0.41万头,禽蛋产量8420吨,肉类总产22620吨。同期相

    比分别增长:2.05%、8.85%、2%、4.1%、4.5%。畜禽生产基地建

    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畜牧合作组织22家,入会会员1200

    多人。潜山

    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

    头企业。

    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皖潜1号”和“皖潜2号” 油茶新品种,

    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

    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

    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

    业合作社15个, 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

    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

    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

    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

    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

    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

    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

    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10多个瓜

    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

    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

    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

    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

    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

    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

    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

    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

    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

    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

    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 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

    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

    户投保。

    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

    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

    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

    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

    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

    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

    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

    +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

    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

    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