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廉政谈话 > 正文

    教育学案例

    时间:2020-08-22 14:16: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现代教育学》教学案例
    导论
    【经典案例】
    案例1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的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为了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她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
    问题:如果说“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也是一种教育,那么,该案例主要体现了教育学发展中的哪个重要流派的什么观点?
    1、[答案要点]:
    (1)该案例体现了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观点。
    (2)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儿童“做中学”,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案例2
    某同学说:“我们村里的小学有一个民办教师,今年59岁了,他从来没有学过教育学,可他的课上得很好,班主任工作也做得很好,今年还被评为县优秀教师。看来,学不学教育学都无所谓。”
    问题:你认为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2、[答案要点]:
    该案例说明了两点:
    (1)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经验也是管用的。
    (2)学好教育学对做一名合格教师是必要的。教育学理论超越了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了教育问题,有助于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所以学好教育学很重要。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一女孩幼时聪明伶俐,做教师的父亲从不强迫她背诵唐诗宋词,却想方设法让她玩,从玩中学。“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她入学前已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入学后这孩子不适应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反反复复的灌输教学,考试成绩倒数几名,被认为“弱智”致使退了学。退学后,由父亲亲自教育,她父亲大胆调整学科教学程序,打破教材范围,结果,女孩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

    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二的课程,一年多的时间又读完初三和高中的所有课程,12岁参加高考,竟以544分的成绩跨入大学校门。
    问题:该案例主要体现了现代教育学发展中的哪个重要流派的观点?( )
    A. 实验教育学
    B. 实用主义教育学
    C. 传统教育学
    D. 文化教育学
    材料2: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还
    提出了一些教育原则,如教学相长;温故知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等。
    问题:该材料说明了:( )
    A. 在那时就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B. 古人对教育的认识就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
    C. 古人对教育的概括和总结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D. 古人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经验概括或简要阐述的层面
    【阅读理解】
    材料1: B
    材料2: B、D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经典案例】
    案例1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
    问题:这种说法对吗?请用现代教育的本质有关理论来分析。
    1、[答案要点]:
    这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育人”不仅仅是完成人的社会化,而要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受教育者具有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育人”不是简单机械的“工厂式”的敲打挤压。教育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潜能,使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6年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把社区教育作为上海推进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加以确认,2007年4月27日,上海召开了“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会,明确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答案要点]:
    上述材料说明了现代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呈现终身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我们的学校总是要求孩子小上课认真听讲,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老师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考试得有好成绩,才是好孩子,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成绩不好的孩子就

    是差孩子甚至坏孩子。相反,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西方教育孩子40条法则,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 )。
    A. 东西方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差异
    B. 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
    C. 西方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D. 美国式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材料2
    有人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动物界就普遍地存在教育现象,如小鸟学飞行,老兔教小兔,母鸭带雏鸭,等等。
    问题:你认为,上述观点:( )
    A. 是完全正确的。
    B. 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C.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D. 是片面的。
    【阅读理解】
    材料1:A、B、C
    材料2:B、C、D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经典案例】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其中,学习压力过大和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而且,学生的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不快乐。
    问题:请结合上述案例,运用教育目的有关理论对之进行分析解读。
    【经典案例】
    [答案要点]:
    从案例来看,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的教育目的发生了异化现象。在落实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出现了将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逐渐演化成单纯追求智育的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了的教育目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更侵害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我国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需要动员联合全社会成员关注我国的教育问题,力争使我国的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上述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我国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的异化现象
    B

    .我国所确立的教育目的不切合实际
    C.“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的差距
    D.家长不应该把孩子送到学校
    材料2
    1963年出台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全日制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国家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小学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包含了培养目标
    C.教育目的等同于培养目标
    D.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
    【阅读理解】
    材料1:A、C
    材料2:A、B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经典案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大的约有8岁,小的约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她们被人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几乎不具有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尽管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但是直到1925年他们死时,才学会了45个字,能说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答案要点]:
    ⑴遗传,环境和教育。
    ⑵作用体现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
    ③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④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芊芊小朋友,3岁会加减数学,5岁会背唐诗宋词,会说简单的英语,小提琴也拉得不错。家长从2岁起就抓学习的结果。进入幼儿园大班后,突然焦躁不安,不学习,不愿学习,害怕学习,画画、描红、跳舞都比班上同学落后一大截。美国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认为,过早地学习,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会使儿童出现“习得性愚蠢”。
    问题:上述材料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有:( )
    A.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B.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C.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

    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D. 教育者的素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
    材料2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 )
    A.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性。
    B. 父亲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发展水平。
    C.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遗传素质就会越来越差。
    D. 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阅读理解】
    材料1: B、C、D
    材料2: A、D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经典案例】
    新疆是畜牧大区,但却生产不出像样的皮革制品,仅有的几家皮革加工厂纷纷关门停业,记者看到,花大价钱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流制革机早已爬满了灰尘。牧民只有将皮革低价卖给“二道贩子”,再由他们贩往浙江等沿海地区加工,而加工好的皮革制品要想卖个好价钱,要想有足够份额的市场,还必须运回到新疆来卖,因为世人都知道“新疆是出羊皮的地方”,“肯定会有上等的皮衣。”一些人对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的、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问题:请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现象。
    [答案要点]:
    (1)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隐藏在劳动者内在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因素是教育和训练。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科学园区作为科学、教育与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科技园和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斯坦福科技园即美国“硅谷”的科学工业园,诞生于1951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1995年收入高达850亿美元,其中62%的收入是由那些与斯坦福大学相关的人员创造的。斯坦福大学创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对硅谷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 )。
    A. 教育教育是促使经济腾飞的根本
    B. 大学应具备服务社会的职能
    C.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D.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2
    在美国著名的佩里计划中,研究人员对学前教育做了具体的经济效益分析。将佩里计划学前教育的开支(包括教职员工资、管理费、房费、孩子的供给)作为投入,把因学前教育而减少特殊教育、拘留审讯费用及以后持续的福利救济费等项支出作为效益,计算结果,每个孩子每学年学前教育投入为4818美元,效益为29000美元,即在学前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其效益为6美元。
    问题: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
    A.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
    B.教育有助于文化的创新
    C.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D.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
    材料1:A、B、C、D
    材料2:A、D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经典案例】
    案例1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也没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1、[答案要点]: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要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2
    选老师
    一位当老板的家长,他送女儿到一所学校上中学,但他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让这个学校的校长耳目一新,他说:“我女儿学习一般,你给我找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最好是年轻的男老师,老教师不能太死板。”校长说:“别的家长都挑老教师,你却挺有独特想法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他顺嘴就来:“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老师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得再好也白搭,如果我女儿喜欢上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
    问题: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2、[答案要点]:
    (1)表面上这位老板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娇惯子女,实际上却是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作为一名教师,仅具备了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仍然是不够的,还应该懂得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他(她)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内趋力,如此,其教育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学生会因对教师的反感、抵触或不理解而放弃对知识的学习,
    (3)教育者需要不断地从被教育者那里得到有益的信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面向受教育者内心的服务。不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教育教学均难以深入。

    案例3
    当80后教师遇上90后学生
    80后教师:叛逆与勇敢的

    荆棘所谓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生代群体。有人说,80后是畸形一代,他们颠覆传统,没有理想信念,没有道德操守,自私、懒惰;又有人说,80后是超前一族,他们有个性,有激情,与时代接轨,敢于突破条框束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80后教师,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在“温室的花朵”和“垮掉的一代”的社会舆论中完成学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和人生选择多元化的年代步入社会,其中一些人的职业素质略比前辈逊色。但不容忽视的是,带有鲜明80后新生代群体特征的青年教师,其性格特征恰好符合了新课改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要求,在新课改中彰显着独特的价值与魅力。90后学生:自私与创新的玫瑰所谓9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主要集中为中小学学生。从多数教师的视角看,90后学生越来越难教:任性、自私、个人主义严重,耐挫能力差,表现欲过强,叛逆性格明显,沉迷网络。但从另一方面看,90后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突出,他们接受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能力远超前辈,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心智发展更超前知识面、早熟度及个人能力的发展都远超父辈。从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的个性档案可看出,二者皆个性张扬这必将导致碰撞。摆在教育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当80后教师遇上9后学生时,是融合还是冲突?是理解还是敌对?
    问题: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浅谈80后教师该何去何从。
    3、[答案要点]:
    (1)威信,不因为年轻而打折扣。①首先,“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宽中有严,严中有爱,宽严相济。②其次,以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这就要求年轻教师应该精心备课,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2)思考:民主平等对话,师生心灵相约。在对90后学生这些“世纪新贵”的教育上,80后教师需要更多的宽容与耐心。最好的共处原则是公开、坦诚、平等地对话,这需要教师付出真心,需要师生的心灵沟通与互动。总之,当80后教师遇上90后学生,只要80后教师用师爱的甘霖加以浇灌,用真心的沟通加以融合,用内外的美丽加以感染,用平等的交流加以引导,就能实现与90后学生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梧桐树就是梧桐树”,这是我的外甥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的,周围画着绿色的光芒,

    画的名字是“太阳”。老师的评语是“画得不像,用色不当,重画。”
    问题:该教师的行为被视为( )。
    A.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B.知识的独裁者、专断者
    C.仅仅充当了学生学习的评判者
    D.教师有教育机智
    材料2
    一个师范生,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地不摇了。这个师范生真的很佩服这位专家,于是一直记着。后来他毕业了,好长时间后,他竟然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摇晃着小树苗。他也学着那们教育专家的口气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可小朋友却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他晕了,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问题:请问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这个师范生教育学知识学得很好
    B.现在的孩子很难教
    C.这个小朋友缺乏同情心
    D.这个师范生的思维方式狭窄、死板。
    【阅读理解】
    材料1:A、B、C
    材料2:D

    第六章 现代课程
    【经典案例】
    10除以5,得多少?
    小儿7岁,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二年级。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0除以5,得多少?”小儿答:“10除以5得2”。不料被扣了0.5分。请教老师(试卷不由学校出,由学区统一出标准答案),老师说:原因是没有按规定答题,正确答案应是“得2”。好心的老师惋惜地告诉小儿,你这么写是不应该算错的,但上边对试卷答案有严格要求,以后做除法答题要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写。
    小儿记住了,但因此又带来一次“错误”。
    这次的试题是:“26除以4商几,余几?”小儿答:商6余2。这次又被扣去0.5分。
    我问孩子,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答”?他很困惑地说:“总不能不答商,只答余数呀!要不,你说怎么答?”
    我明知孩子说得有理,但也猜不透出题者的要求,只好说:“别管这些,按老师说的办法答,就写余2,看看老师怎么改。”
    第二天,我们改的题又被判为错。向老师请教,老师也无可奈何地说,这次是试题出的不好,逗号不应该放在“余几”处。
    小儿说:“我不会答题了。”
    ——摘自1998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问题:请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谈谈您对此材料的看法。
    [答案要点]: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评

    价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上述材料中的极端事例,就其表面现象来看,反映的是课程评价中的标准化和僵化的弊端,反映的是课程评价的异化,而其实质则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异化,忽略了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问题:案例反映的是:( )
    A.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
    B.该校的课程资源确实缺乏;
    C.该校教师没有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D.该校教师未把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纳入教育资源范畴。
    材料2
    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问题:该案例给我们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教师教授课程只要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即可;
    B.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C.教师教授课程既要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要在课堂层次上设计课程,让学生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课程;
    D.课程设计主体和课程设计取向都具有多元化。
    【阅读理解】
    材料1: ACD
    材料2: CD

    第七章 现代教学
    【经典案例】
    案例1
    教育科学研究所P所长又一次来到X实验学校,就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和指导。W校长热情地接待这位老朋友,向他详细介绍了今天公开教学的情况:三节语文、三节数学、二节科技。在W校长的推荐下,P所长听了两节语文、两节数学。他不顾疲倦,坚持再听一下小M老师的科技课。W校长面有难色,委婉地说:“这位老师是我校较一般的教师,我们有两位优秀的科技老师不巧都外出了,你还是再去听一节数学课吧。”P所长微笑道:“没什么,了解情况嘛!”“你知道语、数课都是经过教研组精心研究准备的。M老师的科技课没有作精心的准备。”W校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调研嘛,最好是不作专门的准备。”P所长说着就往科技教室走去,W校长也只好硬着头皮作陪。
    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面值人民币的区别”,课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张新版的五元人民币。上课了,教师简单地进行导入,学生就开始观察了。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课堂显得十分沉静。W校长有点坐不住,不停地跟P所长说一些抱歉的话。开始交流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讲了八

    点区别,第二个学生,问道:“你记录了这么多,怎么只讲了四点呢?”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讲到的,我就没有重复,只是作了补充。”老师说:“这样回答问题好。”有一个学生可能平时不大踊跃发言,回答有些紧张,老师耐心地听他讲话,并投以鼓励的目光,这个学生则渐渐地自然起来。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都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了知识。
    走出科技教室,P所长一句话也没说。W校长却心虚地说:“这节课是M老师独立设计的,太简单,请您多批评。”P所长只是笑笑。在交流会上,P所长的话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大为惊讶。他说:“听了五节课,感受最深的是M老师的科技课。语文、数学课都是集体研究的,教学思路没什么大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没什么改变,尽管教学显得很精致,但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不能算是好课。而M老师的课有四点值得肯定:……”
    ——选自《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
    问题:结合案例,阐述M教师的课有哪几点值得肯定?
    1、[答案要点]:
    M教师的课有四点值得肯定:(1)教学贴近学生生活;(2)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3)课堂充分展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4)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自主创新。

    案例2
    —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籽、胡萝卜等,上课—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他相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向?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问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足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部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午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说:“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实。”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 “对,平常我们叫它果

    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问题:请运用现代教学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个教学案例。
    2、[答案要点]:
    (1)和生活密切结合;(2)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3)遵循了启发诱导教学原则;
    (4)给学生提供了在做中学的机会;(5)不仅达到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而且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6)发扬了教学民主。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简易方程时,他先搬出一架天平,在天平的左端放上一个1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再在天平的右端放上一个30克的砝码,天平两端平衡了。于是,教师便启发学生写出了等式:10+20=30,接着,教师把20克的砝码换成一块木头,天平两端仍然保持平衡。这时,教师指出,如果木块的重量为X,上面的等式应该怎样写?学生答到:10+X=30。这时,教师强调指出,在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X,象这样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问题:这位教师应用了什么教学原则?( )
    A. 启发诱导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联系实际原则
    材料2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异大,于是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自学课外读物,同时让他们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把有关内容有选择性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并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使该班提前5个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 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B. 因材施教
    C. 从“授之以鱼”转向 “授之以渔”
    D. 从重视认知走向重视发展
    材料3
    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老师让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并讨论交流,最终引出“阿基米德定律”。
    问题: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有哪几点值得肯定?( )
    A. 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启发诱导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阅读理解】
    材料1. AC
    材料2. ABCD
    材料3. ABCD

    第八章 现代德育

    【经典案例】
    案例1
    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问题:请用所学的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方法有关理论分析该案例。
    1、[答案要点]: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案例2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与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很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德育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答案要点]: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过程,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

    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学校、家庭必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在相互推脱教育责任。
    (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
    (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问题:该案例启示我们:( )
    A. 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B. 在学校德育中应强调情重于知
    C.在学校德育中应强调行重于知
    D. 道德教育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材料2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问题:该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学生中做得好的方面有:( )
    A.教育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
    B.在德育过程中主要贯彻了正面教育原则。
    C. 正确运用了陶冶教育法等德育方法。
    D.正确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材料3
    某班有一个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学生,班主任当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指责他,说他不认真学习,不守纪律,不争气,永远也学不好等等。班主任想,这样不留情地批评他一顿,也许可能会使他认识到不求上进的严重后果,从而产生上进的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自从那次批评指责以后,该学生不但表现没有好转

    ,反而更差了。
    问题:该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失误表现在:( )
    A.教育方法运用不当,伤害了学生自尊心。
    B.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了正面教育原则。
    C.正确运用了品德评价法中的批评与惩罚手段。
    D.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材料4
    一天,孙敬修老师在楼下散步,两个孩子在摇一棵新栽的小树,一位街道老大妈正用高声训斥的方法进行“镇压”,孩子做着鬼脸还在摇,孙敬修看在眼里,迈不动腿了。但他采用了独特的教育方法:走上去,抱起小树,把耳朵贴在小树上,装作在认真听的样子,还不住的点头。“您听什么哪?”“ 我听小树说话哪!”“它说什么啦?”“它说你们刚才摇得它难受极了。根都要折了,让我告诉您别摇了。等它长大了好给人们遮阴凉。行吗?”“行!”两个孩子高高兴兴的走了。老大妈直冲孙老师伸大拇指:“孙老师您真有办法!”
    问题:孙老师的做法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
    A.针对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B.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是循循善诱。
    C.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吃软不吃硬”。
    D.说明教育学知识和教师职业修养的重要价值。
    【阅读理解】
    材料1: A、C、D
    材料2:A、B、D
    材料3:A、D
    材料4: A、B、D

    第九章 现代班主任工作
    【经典案例】
    案例1
    一则学生日记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请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时真拿了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得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里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
    问题:如果你是该班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
    1、[答案要点]:
    (1)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2)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压力。
    (3)班主任要与其他教师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案例2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

    ,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教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假如你是该班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
    2、[答案要点]:
    (1)站在老师的角度替王老师向学生道歉,承认老师的处理方法欠妥。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王老师的感受,教会学生正确地处理与老师的关系,特别是当老师的做法有误时如何沟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3)主动与王老师联系,了解并说明情况,争取他的理解和支持。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上海市某实验中学的施老师是初二(5)班的班主任。她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班里的卫生问题很严重。垃圾筒里、外总是堆满了垃圾。几天以后,这位有着强烈责任心的老师感到自己不能对此无动于衷:班级中有卫生委员,也有劳动委员,但班级卫生仍旧这么糟,这班干部怎么当的?小干部不行,只得靠我班主任管了。于是,第二天的午会课上,施老师问学生:“我们的班级卫生怎么样?”“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她接着又问。“我们把垃圾随地乱扔。”几个学生窃窃地说。这时,施老师仔细观察了一下,垃圾中最多的是食品袋。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马上遏止贪吃、乱扔的陋习。于是,她严肃地说:“你瞧瞧,你们都吃了些什么?可乐、冷饮,还有些我叫都叫不出名的零食!吃这些有什么好?从明天开始,不许吃零食!不许乱扔垃圾!被我发现不客气!
    第二天,教室里的垃圾果然明显减少。一天、两天、一个星期过去了,施老师暗自高兴:这一招可真灵,班级卫生面貌简直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可是,到了第二个星期,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教室里又回到了满地垃圾的老样子。尽管施老师又是调查又是开导,但仍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直到半年后一个学生才吐露了事情的真相:部分学生一下子受不了施老师的“酷刑”,在一个学生的鼓动下进行了集体造反!听到这里,施老师才意识到她的这招是彻底失败了。
    问题:施老师为什么会失败?( )
    A.他未能意识到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
    B.他执行的是班主任一个人

    说了算的直线管理模式
    C.他采取了强硬的态度,以至与学生形成对立,产生了隔阂
    D.他具有民主思想,进行的是人性化管理
    E.他未能意识到坏习惯的改变不能急于求成
    材料2
    王老师是初二(3)班的班主任,他发现班上卫生很差,每次班会课都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未能奏效。于是,他严肃地说:“你从明天开始,不许乱扔垃圾!被我发现不客气!但是,只过了一个星期,班级卫生面貌又回到了老样子。但是,王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反思,他认识到,僵硬的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应该放下班主任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商量班级管理的新策略。于是,他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让学生了解班级的现状。王老师组织学生搞有关班级建设的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班级的不足和自己的责任。其次,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争。施老师把作业、劳动等需要完成的任务按小组分配给同学们。大家都不愿意拖自己小组的后退,因此,各小组成员在每项工作上都很努力。再次,班级所有成员商议决定,每个星期三为“师生共同反思日”,全班同学一起为班级建设提建议。同时,在班级开展不定期的师生非正式对话,增强双方的沟通。逐渐地,班级中呈一派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新气象。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问题:请问王老师的成功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
    A.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B.能主动跟学生沟通,并进行换位思考
    C.开展了小组竞争活动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心
    D.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
    E.认识到班级管理并不是把学生看住,而是要形成全班学生达成共识的目标和平时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阅读理解】
    材料1、ABCE
    材料2、ABCDE

    第十章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经典案例】
    案例1
    由于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起点较低,发展不平衡,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经调研,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第二,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第三,东西部“普九”不平衡,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突出;第四,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等等。
    问题:请你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提一些建议。
    1、[答案要点]:
    (1)完善法规体系,依法治教,违法必究;
    (2)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切实解决因税费改革带来的资金问题;
    (3)坚决贯彻“一保,二挡,三

    监管”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控制流生现象;(4)加大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等。

    案例2
    前不久,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闭幕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袁贵仁说,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现在我们要结合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他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针对本地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要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从哪些方面着手?
    2、[答案要点]:
    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更加关注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尽快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

    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
    五是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纠正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案例3
    某乡镇中心小学正在举行全镇语文公开课。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的张老师正在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顺畅,课堂气氛活跃。当张老师对课文进行小结时提问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想对愚公说些什么?”老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愚公真笨,他简直就是不自量力,山那么大,他挖得了吗?从山里搬到山外居住,不是比挖山更容易吗?再说,愚公挖山,一定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也受到破坏,愚公这种做法真是得不偿失!”当时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上课的张老师也非常紧张,随口就说该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课。然后张老师按教材的设计意图和自己原来设计的教案说出了愚公精神可嘉,我们应该学习愚公那种吃大苦耐大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问题:作为校长,你认为张老师这样做对吗?问题出在哪里?
    3、[答案要点]:
    (1)张老师这样做不对。
    (2)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忠实地执行教材和教案,不能只是教材和教案内容的预演。相反,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探索,关注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生成、建构的过程。

    【阅读理解】(阅读材料,然后选择最佳答案,不定项选择。)
    材料1
    从美国中小学阶段学制结构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中小学阶段学制结构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就是单轨制。美国从19世纪中期起就实行了学校教育的单轨制,所有儿童都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能力进入同样的学校。现行学制中各类教育在总体结构上也是相互衔接,上下沟通的,各州虽不同,但州内是统一的。美国这种单轨制一方面体现了美国教育界一直崇尚的所谓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形成的。尽管事实上这种单轨制并不彻底,但它对美国社会来说是适合的,顺理成章的。第二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统一性体现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基本要求,多样性则与教育行政领导的地方分权制密切相关。美国中小学阶段学制结构由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两个阶段构成,相互衔接,全国如此,各阶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

    种形式。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加起来共计12年,这是统一的,但允许“六—三—三制”、“六—六制”、“八—四制”、“四—四—四制”、“五—三—四制”等并存,则是多样性的。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学制,能适应各州各学区的实际要求,能较好地为各地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服务,这就是美国中小学阶段学制自本世纪初定型以来,能经受半个多世纪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冲击而基本稳定的重要原因。第三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在美国的学制中没有单独反映成人教育,这是由于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兼施成人教蝇年轻一代的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最后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美国在教育方面非常重视实用学科和技术训练,重视职业训练和能力培养。综合中学既是实施普通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美国,接受职业教育的高中生占总数的40%多,除综合中学外,工、农、商职业学校以及家政学校都齐全。这也是美国为解决中等教育机会均等所提供的一种模式,它代表了一种趋势,并为各国现代学制改革所借鉴。
    问题:结合美国的学制结构特点及启示,我国学制结构改革的特点有( )
    A. 幼儿教育学制不应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
    B. 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
    C. 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D. 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
    E. 发展成人教育
    材料2
    A校长从来不过问教导处教学工作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更是知之其少;B校长全部包揽教导处工作,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管理教师的教学上。
    问题:对以上A、B校长的做法,你的看法是:( )
    A. A校长的做法正确
    B. B校长的做法正确
    C. 校长要深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实行“全程管理”
    D. 校长不宜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教师的教学管理上面
    【阅读理解】
    材料1、ABCDE
    材料2、CD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学 案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