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实践报告 > 正文

    做大做强徽茶产业_安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强烈,永久免费下载)

    时间:2021-02-10 17:57: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做大做强徽茶产业

    ——安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许乃新 顾家雯

    (黄山市茶叶行业协会,安徽黄山245000)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安徽茶叶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安徽茶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做强做大徽茶产业出谋划策。

    关键词:特色农业;安徽;徽茶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9)04-001-04

    安徽是全国重点产茶省,徽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是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安徽省茶产业连续7a实现增产增收,茶叶收入已成为产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从全国茶区的发展比较看,安徽省茶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长期缺乏政策扶持,投入严重不足,茶产业在全国的位次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第3位,滑落到第7位。如何发挥安徽省茶叶资源优势,振兴安徽茶产业。带着这个问题,2008年7月省政协九三界别茶产业调研组分别到黄山、六安等重点茶区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茶区企业、农户、基地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先后与省农委和重点茶区的涉茶部门就安徽省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思路进行交流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安徽茶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种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约1 6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茶树,唐朝陆羽《茶经》中就有“舒州、寿州、宣州、歙州”产茶的叙述。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全国设13个卖茶山场,安徽就占5个,贸易量占全国山场的45%以上。徽商称雄源于徽茶,徽州茶商利用皖茶影响,开创了明清以来500多年中国茶叶经济的辉煌。全国十大名茶,安徽有四。目前,全省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超过100万人,涉及500多万茶农。现有茶园面积12万hm2,茶叶产量7.1万t,产值21亿元,分别居全国第6位、第7位和第6位。出口茶叶2.13万t,创汇3 450万美元,分别为全国第3和第4位。拥有初精制厂7 000多座,各类茶叶机械11.1万台套。茶叶交易市场700多个,拥有国内最早的安徽农大茶业系、安徽省茶叶研究所和黄山茶校,涌现一批国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茶产业已成为全省一个民生产业和山区农村支柱产业。通过调研分析全省茶产业发展有以下6大特点。

    1.1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基地是生产的基础,近年来,全省茶区重点抓好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全省无性系良种比率由1990年的1%,提高到2007年的11.1%;通过实施无公害茶叶开发项目基地建设进展迅速,目前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0.67万hm2,占总面积的90%,位居全国前列;通过产业化运作基地模式,一些茶叶龙头企业,采取租赁、联合方式建立近百个优质茶基地。2006年起,按国家检验检疫总局要求,加快出口茶基地备案,黄山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茶叶备案基地(1.38万hm2),约占全国1/4。出口欧盟万吨绿茶有1/3来自黄山。1.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明显 一是名优茶重心位置凸显,经过近20a的以名优茶开发生产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安徽省名优茶产量比重已由1990年的6%提高到2007年的45%,产值比重也由18%提高到71%,茶叶均价增加了4倍。特别是一些高档礼品茶的开发,提高了茶价,增加了茶农收入,出现了太平猴魁产区猴坑村不少户均茶叶收入超10万元的典型。名优茶已成为安徽省茶叶生产的支柱。二是茶叶生产向优势区集中,经过多年低产茶园改造与发展新茶园,全省山区与丘陵的茶叶产量比例,由70年代的4:6演变为现在的8:2,保持皖茶自然优良品质在全国前列地位。三是机械化生产和清洁化生产比重逐年上升,目前除极少量名优茶手工制作,茶叶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工。以谢裕大茶业股份公司的“黄山毛峰”生产线和汪满田茶叶有限公司“滴水香”生产线为代表的10多条国内堪称一流的清洁化智能生产线落户黄山茶区,为安徽省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3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十五”以来,安徽省茶叶企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以黄山市休宁县、宣城市朗溪县等代表的出口茶加工园区,以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池州市石台县为代表的内销茶加工园区。全省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亿元企业2家,5 000万元以上10家。仅黄山市就有百强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茶叶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全球500强联合利华的全球茶叶生产加工中心迁入合肥市,茶叶研发中心和速溶茶粉加工厂和生产

    作者简介:许乃新(1960~),本科,高级农艺师,副站长,秘书长。收稿日期:2009-02-11

    基地落户黄山市。上海光明集团与黄山汪满田茶叶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中国“茶谷”。上海前景广告公司与漕溪茶厂成功合作打造“漕溪”品牌以及休宁松萝公司与浙江华发茶叶集团联合打造“中国眉茶出口第一家”等等,有力地推进了安徽省茶叶企业的发展壮大。

    1.4 品牌建设日渐成效 为提升皖茶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安徽省茶区政府和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黄山市政府连续8a在上海、北京、休宁举办了“中国黄山茶交会”,六安市政府也连续8a举办六安瓜片茶文化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方位宣传推介皖茶,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选送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绿牡丹、六安瓜片作为国礼茶,在2007年3月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上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赠予普京总统,大大提升了皖茶海内外美誉度和知名度。茶叶企业也加强品牌宣传。谢裕大茶叶有限公司投资2 000多万元,兴建全国第一家企业茶博馆——“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通过历史文化来宣传自己的品牌。黄山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利用“新安源”牌绿茶被农业部推荐为08北京奥运用茶的契机,在北京举办向中国体育健儿赠茶活动。天方茶业集团开展“挑担徽茶雾里青,徒步进京庆奥运”活动。安徽省一批徽茶品牌“漕溪”、“汪满田”、“天方”、“新安源”、“松萝”、“六百里”、“猴坑”、“徽六”等品牌茶叶已受市场广泛关注。据统计,全省茶叶拥有1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国家名牌农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38个省名牌农产品,省出口企业创品牌2个,出口企业共注册商标11件,其中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先后被指定为国务院和外交部的外事礼品用茶。

    1.5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全省5个产茶大市及50%以上产茶县区已成立茶叶专业协会,现有茶叶行业协会和茶业合作组织300多个,带动农户3万多户。改变过去单纯靠政府或纯粹靠企业的模式,通过合作组织在技术、信息、购销等环节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企业十合作组织十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模式,有效提高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降低市场风险能力。

    1.6 产区市县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黄山市政府制定《黄山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出台《关于加快黄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市财政每年拿300万元建立市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区县政府不低于同比例配套,每年近千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良种发展、初制厂优化改造、品质提升、品牌推介、龙头扶持,有力推进茶产业发展。茶叶产值从2003年的3.2亿提高到今年的8.6亿,连续5a年净增1亿元以上。安庆市岳西县将茶产业确定为农村发展第一产业,农民增收第一渠道,结构调整第一要务,集中全县财力,连续数年保持800万元以上投资力度,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池州市石台县、六安市霍山县也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有力推动产区茶业发展。

    2 差距与问题

    2.1 差距 虽然安徽省近年茶叶形势不错,纵向比成绩不小,但同浙江、福建、云南等先进产茶省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领导重视程度 福建、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每年召开全省茶叶工作会议,制定规划,强势推进,而安徽省还没有把茶产业当作主导产业来抓。虽然2003年茶产业被确定为“全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但没有实质内容。

    2.1.2 政策扶持力度 浙江省仅基地建设这块,省财政补助1 800万元,建立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基地27个,省级出口茶示范基地5个。无性系良种补助400万元,初制厂优化改造项目,省财政补助850万元。云南省每年安排3 000万元用于茶叶品牌宣传推介和基地建设。而安徽省每年仅安排300万元扶持资金(100万元无公害茶园,200万元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明显不足。

    2.1.3 茶叶效益 浙江茶园面积是安徽省的1.4倍,但产量却是其2.1倍,产值是

    3.1倍。福建茶园面积是安徽省的1.3倍,但产量和产值分别是其3倍和2倍。茶园单产效益与先进省相比差距很大。

    2.2 主要问题

    2.2.1 茶园基础条件差,效益低 安徽省12万hm2茶园中,相当部分是六七十年代种植,树龄老化,树势衰退,茶园覆盖度低。特别是影响产量的良种比率低。据统计,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仅占11%,低于全国平均26%的水平,更低于福建95%和浙江的50%的水平。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投入,老茶园改造跟不上,新建良种茶园步伐慢,致使全省茶园单产仅39.4kg/667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9%,茶园产值1 015元/667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浙江的47%。

    2.2.2 初制加工条件差,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全省近7 000座初精制厂,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建,厂房陈旧,设备简陋,管理粗放,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通过QS论证的仅占3%,茶厂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年全省茶叶企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规模都不大,缺乏牵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够,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不足,也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运作机制,合作组织联结作用发挥不明显。

    2.2.3 农残隐患和茶叶掺杂使假现象依然存在,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一些茶区茶园禁用农药仍然在销售使用,农残隐患依然存在,今年安徽省有多批茶叶出口检测农残超标,有的企业甚至被取消出口许可证。国内市场抽检也屡屡出现农残超标问题。一些茶区的加工厂,在茶叶中掺杂使假现象屡有发生,给茶叶质量安全和出口带来严重隐患,给皖茶声誉带来潜在的威胁。

    2.2.4 品牌整合滞后,宣传推介不够 徽茶品牌多,整合滞后,管理较乱,产品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做大做强茶品牌的瓶颈。全省现有几十种名茶,几百种品牌。以黄山毛峰一个品种为例,就有几十家企业生产,几十个注册商标,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真伪难辩,影响黄山毛峰声誉。其他品

    种茶叶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加强品牌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已势在必行。同时,徽茶缺乏象浙江龙井以及福建铁观音等的整体策划宣传推介,皖茶品牌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茶文化促进严重滞后。

    2.2.5 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2003年茶叶被列为安徽省农业十大支柱产业,但并没有将茶产业作为山区和宜茶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摆上应有的位置,缺少实质性举措,对茶叶等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明确,缺乏整体规划和整体推进措拖。茶产业发展主要来自于产业自身。政府财政扶持投入较少,目前省级每年仅安排300万元,用于无公害茶叶生产和茶叶农业产业化资金。与每年省财政安排3亿多农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比例极不协调。虽然一些重点茶区政府也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但缺少省级专项资金扶持,投入严重不足。制约茶产业快速发展。2.2.6 部门管理职能不顺,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全省茶产业主管部门职能,一直由省农委承担,特别是市县一级茶产业发展,具体指导管理都由农业部门承担。但省里确定省供销社为茶产业牵头单位,由于市县供销部门没有相应职能和人员承担,所以造成上下脱节,无法联动。就是省农委本身,茶叶专职干部也极少,这在其他产茶大省是很少见的。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乡镇体制改革,基层农技站茶叶技干严重流失,即使有技干也不从事技术推广工作。造成茶叶新技术、新品种无人推广培训,影响了茶业现代技术推广应用。

    此外,外汇利率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税收征管调整,劳茶矛盾加大等都影响安徽省茶产业快速发展。

    3 对安徽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出台扶持政策,建立茶叶专项发展资金 茶叶生产虽说在全省农业经济总量中比重不大,但对于皖南、皖西两大山区来说举足轻重。山区农民靠种粮是致富不了,只有靠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发展茶产业不仅是富民工程,也是强县工程,不仅是发展一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二产的重要内容。茶叶加工,特别是茶叶深加工(茶饮料、茶食品)将是安徽省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茶旅游、茶文化更是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因此,建议省政府把发展茶业经济作为山区民生经济来抓,作为山区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突破口来抓。出台扶持政策,建立省级茶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茶树良种推广,茶厂优化改造,品牌宣传推介,龙头企业培育,更好地把茶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3.2 制定全省统一的茶产业发展规划 组织实施“茶叶振兴计划”,全面提升茶叶综合实力,坚持科学发展观,按区域布局和产加销各环节,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工作重点。借鉴省内近几年农业上实施的三大工程“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的成功经验,建议省政府组织实施“茶叶振兴计划”,并列入农业第4大工程,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重点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加速茶厂优化改造,加大茶机具补贴政策,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进行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拉长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实力,有效改变目前茶园单产低,效益差,初制加工条件落后,企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全面实现产业增效,茶农增收。

    3.3 修订“安徽省农药管理条例”,强化源头控制,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已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要严格全程监控。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一是建议省人大借鉴上海、浙江等省市经验,修订出台“安徽省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条例”,恢复农药经营许可证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二是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等职能部门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销售使用茶园违禁农药,严厉处罚和打击。三是各地各级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创新病虫害防治队伍专业化新机制,组织专门服务队,实行五统一的统防统治办法,费用采取政府、企业、茶农各拿一点,从根本上解决茶叶农残超标问题。四是加强对茶叶加工厂的监管,严厉打击茶叶掺杂使假行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3.4 积极探索推进茶园规模化经营,构建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各地要抓点示范,积极探索,有计划有序地将分散经营的茶园相对集中,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推行茶园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组织和能人大户或自由投资人进行茶园承包经营权流转,让最具优势的人来掌控资源,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茶区生态资源优势,吸引像联合利华这样的国内外大企业和大集团来皖建基地,办茶厂,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要进一步创新茶农合作组织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3.5 加大宣传推介,打造徽茶强势品牌 品牌是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安徽省名茶多、品质好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在茶叶品牌建设上,一要加大宣传推介。由省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企业参与,每年到徽茶主销区开展一两次大型推介活动,借助媒体强势介入,为企业搭建更多、更好的宣传展示平台。二要突出重点,整体策划,打造皖茶强势品牌。合理整合全省茶叶品牌资源,内抓质量,外塑形象,依托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知名产品,打造几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立得住、打得开的徽茶强势品牌。三要做好茶文化文章。产业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茶文化又最具特色。要引导企业树立文化意识,在打造品牌过程中,注重构建企业文化,提升品牌的品位。同时,广泛宣传茶叶的保健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识,有条件时,在茶区学校开设茶文化、茶艺等素质教育课程,努力打造茶文化氛围。将茶文化与徽文化及旅游产业

    有机结合,用文化来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发展。

    3.6 进一步明确职能,强化服务工作 茶产业发展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从有利于工作出发,建议省政府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组,负责研究制定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协调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茶业振兴计划”。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各重点产茶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组织,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技术指导和市场监管。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共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大做强茶产业,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王 霄编、校)

    肥东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阮宜斌

    (肥东县农业委员会,安徽肥东231600 )

    摘 要:本文分析了肥东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与体会,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9)04-004-03

    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东部,距合肥市中心10km左右,东望南京,南临巢湖,地理位置优越。全县总面积2 211.4km2,辖18个乡镇、2个开发区,耕地面积7.67万hm2,人口110.3万。其中,农业人口97.2万人。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4.5亿元,林业产值1.5亿元,牧业产值19.6亿元,渔业产值5.9亿元,农业增加值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49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多出937元。

    近年来,肥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肥东县积极培育本地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形成了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本地企业中,通过近年来的积累,不少企业正在成长壮大,规模得到扩张,科技含量得以提升。省级龙头企业安徽剀利粮油食品公司是一个以花生加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年花生加工达2万t,产值达1.23亿元。目前该公司所研究开发的膨化食品项目也已经投产。省级龙头企业合肥徽之皇食品集团公司以蔬菜加工为主,年产量达1.5万t,产值6 300多万元;同时该企业还与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联合开发了肉鸡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将于2008年8月投产。省级龙头企业安徽鸿汇集团,以蜂蜜生产和加工为主,蜂蜜出口欧盟,年产值达 1.1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同时该企业在尼日利亚还建立了蜂蜜生产和加工基地。

    招商引资的外来企业突出表现在其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上。如广东黑牛集团在肥东县建立的双蛋白液态奶加工项目,在国内属领先水平。该项目在肥东新区征地18.73hm2,总投资将达到4.35亿元,至2008年7月已完成投资8 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加工量将达到12万t,产值10.22亿元,利税近2亿元;同时可解决800余人的就业。南京雨润集团在肥东县建立的万润集团公司,在肥东新区征地11.07hm2,总投资3亿元,主要从事生猪屠宰加工,至2008年7月已完成投资6 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生猪加工量可达到200万头,相当于本县目前生猪年出栏量的2倍以上;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7亿元,可解决1 000余人的就业。安徽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在肥东新区占地3.33hm2,主要从事饲料加工,年产量在10万t左右,年产值达2.5~3亿元,利税在150万元~200万元。和威集团的肥东和诚公司是以家禽加工和生产为一体的,在肥东新区征地20.07hm2,建设家禽加工企业,总投资3.5亿元,至2008年7月已完成投资2 000万元,一期加工能力形成后,可达到2亿只鸡的年加工能力,届时,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可解决3 500人的就业。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6大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群。一是炒货、蔬菜、水果、蜂蜜、饼干、驴巴、狮头、麦片、豆奶、麻油等食品加工产业群。二是畜、禽、水产饲料加工产业群。三是大米、花生、面粉、麦芽糖、粗粮等粮油加工产业群。四是奶牛、肉牛、生猪、肉鸡、水产品养殖产业群。五是花卉、苗木、果树等林业产业群;六是食用菌、净菜、冷冻食品等产业群。全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额5 000万元以上的13家,超亿元的9家,

    作者简介:阮宜斌(1964~),男,安徽枞阳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8-07-29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