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脱贫攻坚 > 正文

    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

    时间:2020-09-07 08:45: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7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

     (据《2007高考政治社会热点与模拟测试》、2007年的《考试报》(高考政治)和《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整理)

     专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试报》(高考政治第25期)

     关注点:从政治学科看,高考命题集中在坚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职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背景材料:P52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调控手段、分配政策、财政及税收手段的调节)

     3、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内容、措施)

     4、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6、市场交易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7、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否则贫富两极分化,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3、联系(不和谐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内外因、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成就与不足)

     4、因果联系(自觉性和预见性)

     5、整体与部分关系

     6、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忽视次要矛盾)

     8、两点论与重点论

     9、认识的变化发展

     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1、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2、价值观导向作用与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三)政治学常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国家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原则: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国家机关坚持依法冶国,对人民负责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4、党的性质、地位、宗旨

     5、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6、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

     补充:7、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从而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三、重点习题:P55、P59

     专题二:实现社会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背景材料:P41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分配制度(内容、原因)

     3、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科学调节收入)

     4、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理解调控手段)

     5、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

     6、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作用)

     7、就业政策

     (二)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联系的观点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一分为二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普遍性)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人民群众的作用

     (三)政治学常识

     1、国家性质

     2、国家职能

     3、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原则)

     4、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重要习题:P48

     专题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2007年第4期)

     关注点:了解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解把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措施,把握实施有关措施的理论依据,明确党和政府、企业、公民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肩负的责任。

     一、背景材料:P95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3、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

     4、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原则)

     5、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政治学常识

     1、国家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节约意识、公共服务职能)

     2、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

     4、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重点习题:P99、P102

     专题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2007年第8期)

     关注点: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把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意义。

     一、背景材料:P124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科学发展观

     4、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要以企业为主体,开发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注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

     8、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

     9、劳动者应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职业技能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4、内外因关系。

     5、抓主要矛盾。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政治学常识

     1、党的地位、领导方式

     2、国家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外交流与合作职能)。

     3、对人民负责原则;践行“三个代表”的表现。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三、重点习题:P131

     专题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2007年第8期)

      关注点: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巩固发展农业的原因、措施,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意义及措施,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及措施,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对新农村建设、加强“三农”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大拿感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

     一、背景材料:P61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2、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现状。

     3、发展农业的方针及措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5、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

     (二)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主次矛盾观点。

     7、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8、内外因关系。

     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1、人民群众的作用

     (三)政治学常识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

     2、国家机构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党的政治领导和执政方式

     三、重点习题:P69、P70

     专题六: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考试报》第33期;《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第9期)

     关注点:运用有关知识,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有关知识解读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运用有关知识说明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措施。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看似仅仅两个词汇次序的变化,其实有着相当深刻的含义。它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在悄然转变,强调科学发展,把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放到增长速度的前面,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此,可进行如下思考。

     一、背景材料:P31

     二、知识结合点

     (一)经济学常识

     1、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

     2、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手段)。

     3、市场经济的特征(法制性)

     4、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

     2、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

     3、联系、发展的观点。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抓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6、量变与质变关系(适度原则)。

     7、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的作用。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

     2、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原则(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原则)。

     3、国家职能(经济职能)

     4、党的地位、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方式之一是对国家进行政治领导。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重点习题:P39第17、18题

     专题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学生时事政治报》2007年第11期)

     关注点: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今年各类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涉及的三科知识比较密集,是综合测试的理想命题点。从国际上讲,东北亚、北部湾开发以经济合作值得关注。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重申了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从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出发,对如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该《决定》明确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其次要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各个地区要从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再次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还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在健全政府扶持机制之外,还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2月15日下午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材料二:天津提升为北方经济中心

     ? 国务院批复同意修编后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城市性质、定位和发展重点: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预计10年之内,京津冀北地区的发展势头将异常强劲,甚至有望超过“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将是今后10年多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第三个区域支撑点。

     一、背景材料:P24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为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市场经济的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3、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按市场规律办事,也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决定》指出,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5、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财政的作用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体现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坚持对外开放,要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既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联系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坚持联系观点。搞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重视局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各地的发展都应有新的思路,要反思过去,审视现在,规划未来,大力创新,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在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这些要求都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各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地人民的艰苦奋斗,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国家的支持、其他地区的援助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6、量变与质变关系。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

     7、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决定》要求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要特色明显,就体现了这一点。

     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政治学常识

     1、党的地位、政治领导、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方针、政策,体现了党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国家实施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方式

     2、国家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国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战略都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决定》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有利于缩小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5、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重点习题:P26、P29

     (提示:1、从国家性质、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及党的性质、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综合国力等角度分析为什么党和国家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从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党的领导方式及执政方式等角度分析党和国家怎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促进西部大开发往往还体现民族原则、民族政策。)

     【高考预测】:

     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近年各类高考命题的热点。而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重大工程又是首当其冲。因此,2007年高考,同样要先关注重大工程,然后要重视从政、史、地三科综合的监督来考查前几年高考没有特别关注但又很重要的区域,如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估计2007年高考命题会以政、史、地三科综合的大题出现,因为区域发展涉及的三科知识比较密集,是综合测试理想的命题点。形式可能以某地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数据、图表、文字资料为载体,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角度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新课改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从经济学角度来考查“怎么做”,设置一道探究性的开放题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不可掉以轻心。

     专题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背景材料:P75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市场经济的特征(平等性、法制性)

     2、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

     3、国家的宏观调控

     4、反不正当竞争

     5、市场交易原则

     6、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二)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内外因关系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三)政治学常识

     1、国家性质

     2、国家机构性质与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

     4、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党领导的意义(社会主义方向、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建设)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三、重点习题:P78、P、81-82

     专题九:弘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注点: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重大意义,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经验,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作用,分析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一、背景材料:P14、P16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长征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二)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6、人民群众的作用

     7、发挥主观能动性

     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

     10、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政治学常识

     1、党的性质、宗旨

     2、党的地位

     三、重点习题:P17、P19

     专题十: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背景材料:P84(监督法)、P87(政治文明)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学常识

     1、市场经济的特征(法制性)

     2、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

     3、市场交易原则。坚持平等、公平的市场交易原则,有利于形成自由公正的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联系的观点

     3、发展的观点

     4、主要矛盾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要体现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趋势,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6、人民群众的作用

     (三)政治学常识

     1、国家性质

     2、国家机构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

     3、依法治国原则

     4、国家职能(政治职能)。保卫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是我国政治职能的重要内容。

     5、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7、党的领导(政治领导)和执政方式(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8、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是推动民主法制进程的重要保证。

     三、重点习题:P90

     专题十一: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关注点: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及做法,了解我国为建设和谐世界所做的不懈努力,分析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理解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非合作今年显得非常突出,值得注意——看专题八。

     材料一:“和谐世界”新理念的提出。

     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提出了“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和谐世界,成为了中国外交的新主张。

     材料二:加强中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考试报》(高考政治第30期;《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第9期)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2006年11月4日至5日召开,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明确了中非双方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共同看法。2007年1月30日至2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非洲八国,进行一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巩固了中非传统友谊,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三:中美加强对话,谋求共同发展(《考试报》(高考政治第36期)

     2006年12月14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双方就城乡均衡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促进贸易和投资、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展对话,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次对话必将推动中美经贸很做关系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背景材料:P153

     二、知识点结合:

     (一)经济常识: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开放性、竞争性)。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只有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又是我国现代建设的必然要求。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原因):加强对外合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5、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坚持平等互利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二)哲学常识: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和谐世界是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转型并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国内发展不平衡与际影响不平衡结合起来思考,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指导,必将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积极发展对个经济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3、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有创新精神。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处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任何国家的发展一方面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二者有机结合的起来。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和谐世界的实现是充满曲折的过程。

     6、全面的观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8、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9.认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丰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新理念,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中国“和谐”理念从国内政治向国际政治的延伸,是对我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是中国、印度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对话求安全、合作谋发展”共赢思路的进一步深化。

     10、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三)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我国的对外职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4、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以及为此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说明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积极践行者。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立场、目标、准则、立足点、国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对台湾问题、伊朗问题、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体现了这一点。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对台问题、伊朗问题、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及为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都说明了这一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以及为此所做出的努力,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我国对非洲的无私援助及与非洲的合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7、国际新秩序。

     三、重点习题:P158

     专题十二:“2007全国两会”专辑

     一、背景材料:P1-12

     二、知识点结合

     2007年高考政治备考关注12大热点问题

     关注点:从政治学科看,高考命题集中在坚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职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等。

     2.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注点:了解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解把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措施,把握实施有关措施的理论依据,明确党和政府、企业、公民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肩负的责任。

     3.全面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关注点: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巩固发展农业的原因、措施,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意义及措施,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及措施,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4.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关注点:分析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途径;分析《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的意义及学习方法;分析党的建设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明确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注点:运用有关知识,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有关知识解读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运用有关知识说明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措施。

     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关注点: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和要求;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结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分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注点: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今年各类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涉及的三科知识比较密集,是综合测试的理想命题点。从国际上讲,东北亚、北部湾开发以经济合作值得关注。

     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注点: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把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意义。

     9.保障公共安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关注点: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运行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

     10.弘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注点: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重大意义,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经验,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作用,分析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11.深入推进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关注点:掌握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立场,认识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注台独分子的活动,认识其分裂本质。

     12.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关注点: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及做法,了解我国为建设和谐世界所做的不懈努力,分析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理解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非合作今年显得非常突出,值得注意。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