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看那个野性勃发的王朝:王朝勃

    时间:2018-12-25 04:45: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有个有趣现象:百姓们听说过郑和的很多,但知道郑和是个太监的人却很少。而且,他们一旦知道他是个太监,常感到愕然若失……我也是如此,少年时就读过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羡慕得不行,可直到中年才偶然得知这好汉竟是个太监!当时突感一阵痛楚,好像一件珍藏许久的爱物突然被人毁掉了,伟大英豪怎会是雌雄不明之身?那个厉声叱咤风云、率领龙旗巨舰征服整个大洋的统帅怎会阴阳莫辨?须知,当时大明两万八千名水师是全国军队中最精悍的将士呀,战斗力之强有如今天的海军陆战队。你怎能想像,叱咤这群虎狼们令行禁止的竟然是一条公鸭般嗓子?哦,对于世间尴尬事物,我理智上并无问题。相反,越是尴尬之物,往往越富有内涵。但我感情上不愿接受他是个阉人――曾经不愿。我想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内心暗藏着某种受伤的自尊,人类与人性的自尊。不光我这样,社会好像也是这样。我们的文化传统善于隐恶扬善,我们赞扬郑和的丰功伟业却羞于言及他被割掉了睾丸,以及这件事给他带来的身心方面的痛楚,还有人生与做人的艰难,特别是心灵与命运方面的意义。我们常常把各种窘迫事儿,省略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我们辉煌的文化史与王朝史上,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君子国里,就有过两件绝对令人尴尬之物――女人被缠的小脚和男人被阉的睾丸。
      我不禁猜想,阉割究竟毁了郑和还是造就了他?假如没有此事,还会不会有震撼中外古今的巡洋?还会不会有那个肆意张扬的永乐王朝?直到不得不写这个题材了,我开始翻阅有关资料,于是感到更深的惊讶。郑和在《明史》上只有区区二百字,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七下西洋”,更是一句带过。如果修史者对郑和不是不屑一顾的话,就得承认咱汉语真是世界上最精练的语言哪!精练之后还要加以浓缩。你看大师们袖子一挽,就把整整一座山浓缩到三寸盆景中――边角儿还能留些富余。从这个角度欣赏,原来丹青史籍也是个盆景嘛。但当时西方宫廷显赫们,却对咱家郑和敬佩至极,他们喋喋不休地夸他,根本不在意他是不是太监,洋人们真是固执,非要把郑和看成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东方伟人。那些被郑和巡使过的南洋蛮邦异国,更对郑和五体投地,以为“郑”就是大明国姓,无数番人只知三宝太监郑和而不知大明皇帝朱棣。之后很多年代都是这样,郑和在海外享受的尊荣,远远高于他在国内的地位。记得西方某著名媒体,在20世纪末邀请国际权威学者们遴选“千年以来对人类最具影响的一百位人物”,入选的中国人只有两三位,其中之一是郑和――那些学者胆敢省略毛泽东却不敢省略郑和。但在郑和的故乡,在咱们汉家,六百年来他却被大幅度省略着。如同伟人都要死两次那样,郑和也被阉割过两次,先是刀锋再是笔锋。刀锋嘛,再锋利也是一闪而过,而各种朱笔、史笔、文笔、曲笔却可以千年不绝。其方式也如“寓教于乐”那样,笔锋们是在“寓阉于歌”呀。唱着唱着,就把人给阉喽!真有趣。人哪,如果违背自然强行阉割某物――无论那物是精神还是物质,都反而强化了被阉之物的后果。你看,那些太监只失去一个小小器官,社会上却产生出一道生态景观,从而大大丰富了宫廷关系以及多种生命可能。你看,这群阉货虽然不配做人,但他们(她们或它们)却扩大了人类领域,甚至升华成某种人类的意境了(太监这词儿不仅是名词,还是个象征)!此外,不恰当的省略造成的后果也会如此。尤其骇人听闻的省略,更意味着被省略处埋下了丰富的尴尬和丰富的蕴藏。当然,郑和遭此待遇,并不仅由于他是太监,其原因要有趣得多。现在得再次瞻仰一下遥远的永乐王朝,向那位铁腕、雄健、生命不止拼搏不休的伟大帝王朱棣致敬。因为正是朱棣造就出了郑和。这一主一仆都具有浓烈的叛逆性――朱棣靖难起兵,篡逆夺位;而郑和身为宦官早就违背了皇明祖训:“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死。”但这对非法的主仆二人,一位征服了大陆,一位征服了海洋。
      作为朱元璋最能干的儿子,燕王朱棣活得真是险象环生!朱元璋得天下后,一心想使皇权长治久安,为此屠戮功臣之烈,历史上可能无出其右。他连皇亲勋贵、义子骨肉都不放过。杀到后来,整个王朝最骁勇的将领只剩下那个提领燕军镇守北京的朱棣了……当皇太子跪下来泣求父皇宽恕“罪臣”时,朱元璋把一根荆棘扔在太子面前,让他抓过来。太子不敢抓,说那上面都是刺啊。朱元璋却一把抓过荆棘,用自己那双老农般的粗掌一撸,就把所有刺儿撸干净了,再递给太子,动情地说,“儿啊,爹知你仁义,爹替你把他们撸干净了,你坐天下才安稳哪。”这并非戏说,而是真实故事。可太子不争气,没等继位就死在朱元璋前头。更尴尬的是,皇太孙朱允�比太子还要文弱。这让朱元璋痛苦极了,怎样才能确保王朝永存呢?……我猜想朱元璋晚年一直在犹豫:是让朱棣做皇帝还是杀掉他?但是朱元璋太老了,已经做不动这件沉重而痛苦的事了。最终由皇太孙继位开元,是谓建文。年轻的建文帝一边急不可耐地“削藩”,一边效仿古贤施行仁政,大幅度改变皇爷爷的暴戾,致使天下仕子们一片欢喜。但是镇守四方的叔父们却被朝廷削得死的死、亡的亡,甚至合家自焚。四叔朱棣更是兵马尽失,在大军压境下,他不得不佯疯避祸。三伏天,那朱棣身披皮袄,拥火取暖,还冷得打战。冰雪之中,朱棣像猪狗那样在泥水里打滚,捡拾地上的秽物狂吞不止。奉旨前来验看的使臣当然不会轻信,这使臣口中发出呵斥畜生的“咄咄”之声,强令朱棣最亲近的奴仆去鞭打朱棣,他要看看,这头人形畜生是真还是假!好个朱棣,一边忍受自个奴仆的鞭打,一边在“咄咄”的驱声中像畜生那样爬行……哦,我仿佛站在边上,亲眼看见这惨痛至极的一幕。须知朱棣其先是何等英雄豪杰?其后又是何等一个盖世帝王?此刻他却比畜生还要畜生化!这些都并非戏说,都是真实故事。令人惊叹的是,在我们中华非凡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真实故事听上去竟比戏说还要戏剧化!可惜朱棣做到这个地步,帝师方孝孺、重臣黄子澄等仍不轻信,下令拘拿。朱棣这才反了,起兵靖难。即使造反之后的朱棣,怎么看也是必亡的,因为他只有一座北京(时名大都)孤城,而建文帝却坐拥天下。朱棣是“一隅敌天下”,强弱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三年靖难之役下来,天下到了朱棣这边。那建文帝真是名如其人哪,即使在南北交兵最激烈时,仍潇洒地带着方孝孺给宫廷各处的职官、门楼等改换古名――忙着建设文化事业哩。他甚至担心杀死朱棣会让自己担上“弑叔”恶名,这多么不义呀。所以他不准战场上的将军射杀朱棣,严令生擒,把他带到南京来,好拘在明孝陵边上,终生给太祖守墓,以为天下后世、臣工子民之戒!建文帝的慈祥和迂腐,反而成全了朱棣。因而每逢大战,朱棣必身先士卒,像个敢死队员那样冲杀在最前线。淮河平原那场生死恶战,南北两军数十万人杀得只剩几千,连战马都非死即伤,站不起来了。这时狂风骤起,天地昏暗,什么都看不见了。朱棣和战士们就地坐下,喘息片刻。风沙过后,阳光再现,他们突然看见南军将士也在对面坐地喘息,双方相距不到百步,都瞪着血红的眼睛。哦,双方残余的几千战士一动不动、屏息怒视,这是何等惊骇的场面哪!……突然一个小小石头被人踩翻,滚动了。于是数千名战士们同时跳起来,疯狂地杀向对方,投入下一轮血战!此战,仅仅那幅燕军大纛,就被射成一头刺猬。战后从上面拔下的箭镞重达十几斤!连铁汉朱棣也不禁感叹了,令人将这面战旗送回北京,永世相传。
      朱棣进入南京金川门,宫廷已是一片火海。勤政殿上,朱棣抚着那具焦尸放声痛哭:傻侄儿啊,你何苦如此啊!……建文遗臣多视朱棣为弑君篡逆之贼,不肯失身相事,许多人殉节自尽。朱棣拘来帝师方孝孺,恭敬地请他为自己撰写即位诏书。因为方大师名满天下,三年前那件讨燕檄文也是这大师手笔。方孝孺当然拒绝,他直言:燕王啊,百年之后,你也逃不过青史上的一个“篡”字!朱棣客气地说:你如不写,我只好诛你九族。方孝孺怒声:就是诛十族又怎样?!朱棣大赞:好。我就诛你的十族!朱棣一声令下,方家五服之内、从太祖到太孙辈的八代亲人全部被拿,加上方孝孺本辈一代是为九族。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不料,海内方孝孺的弟子闻讯非但不避,反而匆匆赶来,以死相抗,他们声称要与恩师共同赴难!好个朱棣,根本不会再犯前任皇帝犯过的错误,他来一个杀一个,没来的也遣人追杀。朱棣已经不仅是杀人,而是杀这些人固守的精神,是谓诛心,他一直杀得天下读书人统统“给我安静下来”!在这场史称“壬午殉难”中,近三万遗臣仕子丧命,仅方家十族就多达八百余人。朱棣在血泊中登基,创建永乐王朝。这个年号里暗藏着让天下臣民永远欢乐的意思……朱棣把心存不服的仕子们杀安静了以后,很快又让他们目瞪口呆。他大肆聘集人才、投入重金,耗时多年编撰一部旷世巨著――《永乐大典》,这部大典可是世代读书人朝思暮想的功业啊!看吧,朱棣一旦要“建设文化”,与建文帝相比真有云泥之别。国内刚刚安定,朱棣又开始震惊世界了:巡使西洋,迁都北平,五征漠北……这位皇帝在皇宫里根本待不住,直到最后也是病死在远征军的帐篷里。容我效仿明史笔法,试用三个字来概括一下永乐王朝――野,野,野!永乐是个野性勃发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力量之大、血气之旺,几乎涨破了自身的躯壳。永乐气质让我既恐惧又喜爱。
      听史家说:永乐王朝四大伟业――巡使西洋、迁都北平、《永乐大典》、五征漠北,任何一个皇帝只要做了其中一件,就足以雄视古今,名垂青史。朱棣可是四件都做了,而且他不是花拳绣腿,不是作秀,他扎扎实实地做成了三件半!(征漠北成功一半,如上天多给他十年寿命,只怕也会成功。)我猜想:壬午之后的朱棣已经看穿生死荣辱了,他比谁都清楚,他在世人眼里永远是“弑君篡位”之贼,丹青笔墨根本不会放过他。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无须洗刷,放胆创造。世俗与世人联手将他逼到了这个境界:必须用功业来证明自己比那个被篡弑的建文帝强得多!甚至比自己的父亲、开国之君洪武大帝强,甚至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强。哦,咱不是尸骨如山了吗?可咱创造的功业比尸山高万丈!咱不是血泊登基的吗?可咱征服过的海洋比那片血泊大出无数倍!……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会有郑和的七下西洋了。为何如此壮举偏偏出在永乐王朝而不是其他王朝?要知道在我们四千年王朝史上,比永乐富强的朝代可有的是啊。但那样气吞四海的巡洋,永乐之前三千年从未有过,永乐之后的五百年也再没有。这件事,如同鹤立鸡群那样高高地昂立在中华与世界历史上。15世纪时中国那面宝船龙旗,犹如彗星一闪而过,刺花世人之眼后就永远地消失了……坦率地说,这种伟业太不像咱中国人做的。因为几千年来中华子民基本是农耕的,中华文明基本是内敛的、自足的,中华历代王朝也基本闭关锁国,历代天子期待的总是“万国来朝”而自己坐着不动,历代朝廷经常施行的是“片板不得下海”而不是纵横天涯。永乐那样气吞四海的巡洋更像是谁干的呢?像罗马的恺撒大帝,像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搁他们身上才如同把茶杯盖搁在茶杯上那么合适。所以,中国那次惟一的巡洋壮举不但刺穿整个大海,它首先就刺穿了古老中华的传统文明。它暗藏的力量与血性,曾经涨破我们中国人厚厚的躯壳呀!只有把巡洋放到深远漫长的时空背景上一看,更能看出永乐皇帝是多么的非法,多么的叛逆了。巡洋壮举就是辉煌的非法、伟大的背叛!
      在这样的皇帝身边,自然也会聚集大大小小的非法者。朱棣的军师就是个“癫僧”,道衍和尚姚广孝。此人天生异端,轻蔑纲常伦理,擅长奇门邪术。他对于朱棣的重要性,有如刘邦身边的张良。朱棣的另一条臂膀就是郑和了,他家破人亡,被大将军傅有德从云南掳来,强行净身,与军用物资一起分配到燕王府……这两个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传统意义的“正臣”吧?偏偏是这样的非法之辈,既协助朱棣夺取天下,继又奉旨纵横四海。特别是郑和,这娃儿从最底层的奴才做起,屈辱与苦难哺育着他步步高升,到朱棣起兵时,他已经成长为总管钱粮的统领了。打过仗的人都知道,粮饷对于军队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此物,天下所有军队不但必败,其中大部分还会堕为匪寇。而郑和却能在艰苦的靖难之役中,统筹安排,绞尽心机,屡屡把粮草、兵器预先安藏在未来战地附近,使三万燕军能够打出六万将士的战斗力!郑村坝一战,正是郑和的杀入拯救了绝境中的燕军,功勋之著使朱棣无可赏赐,只能赏马和姓“郑”。从此他改名郑和。尽管史书对郑和巡洋前的历史大多疏略不载,但这些一针见血的片断,仍足以让我猜想:这太监哪,是那个金戈铁马、骸骨支离时代中顶呱呱的CEO!
      任何人如果刚刚听说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首先会被那些巨大的宝船所震惊――长四十四丈,宽十七丈,九桅四层,载重七千吨,甲板可容上千将士排兵布阵。如此巨大的宝船,曾给今人带来长久的不解和苦恼――它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造出来后,如何驰骋万里又不迷航?!要知道这是15世纪的中国舰船,而直到16世纪称雄全球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其舰船排水量也只有五百余吨呀……但很快,我发现自己的惊骇过于肤浅了,咱汉家祖宗在手艺和工艺方面的才分,从来就是天下一品,他们什么造不出来呀,比那些巨船更值得我们惊骇的地方多啦。我看郑和这个人就比宝船更大些,更值得惊骇。
      其一,从朱棣登基到郑和驾船巡洋,其间只有三年多时间,这么短的时间里造出那么巨大的舰船,难道不骇人听闻吗?!造船木料需取自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的深山老林,再运至南京龙江港;造船所需的工匠、器物等更要从全国征调。而在建造之前,先要从探索与设计开始,从搭建船台、挖掘船坞开始,然后才谈得上造。因为他们造的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宝船,是人类经验之外的庞然巨物。而他们竟然在三年里造成了――不是一艘,是许多艘!不是模型,是立刻就要巡洋的真船。天哪,三年时间,快得像不像从冰箱里拿出来就上桌了?这其中所含蓄的国力、魄力,甚至是某种疯狂性,难道不令人惊骇吗?!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些宝船不但成功地战胜了印度洋的惊涛骇浪,其中多艘还重复使用,足足服役了二十多年!从一开始,朱棣就决定让郑和统率这支船队,因此,郑和从奉旨那一刻起就是造船的总领之一。这个从没下过海,甚至不知海水是咸是淡的太监,竟然要负责先打造、再组建、最后再统率一支史无前例的舰队!天哪,在那三年中的每日每夜、每时每刻会有多少事务、苦恼及是非?哦,那些遥远的千头万绪,已经超出我的猜想能力。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郑和是15世纪的中国最出色的CEO!
      其二,郑和带走的不仅是一支舰队,而更像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漂动的王朝!两万八千名船员中,军人方面有总兵、指挥、千户、总旗、小旗及各级军士水手等;行政方面有郎中(管理粮饷)、阴阳官(负责天文气象)、学政(负责文书)、监领舍人(负责军纪赏罚)、教习(负责替军士们写信)以及书算买办等,仅医官就有二十多位,医士一百五十多人;船务方面,更有数不胜数的总舵、火长、舵工及水手炮手锚手和五花八门的工匠;此外还专门配备了专业的佛教、道教、回教僧侣,以及多种不同语言的通事舌人。可以说,这船上除了女人之外什么都有。偌大一群人,数百条船分布在方圆几百里的海洋上,如何统率,如何管理呀?
      其三,想像一下:六百年前有个南洋国王站在海岸,突然看见天边浮来一片岛屿,它们越来越大,遮天盖地,桅顶飘扬着龙旗,炮台迸射着火舌……这国王会怎样?我想他首先会以为这些船是上天派来的,大为惊惧和崇拜。但等他知道这船是来自人间、来自大明王朝,而且是一位弑君篡位的皇帝派来时,定会感到深深的警惕和恐惧!要知道郑和所拥有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支战略性舰队,它的力量之强,足以开疆立国,也足以毁灭到访的任何一个邦国!郑和的使命绝不仅仅是寻找流言中的建文帝,更主要的是“恩威天下”。这意味着既要有“恩服”的情怀,更得有“威服”的实力。无论恩还是威,最终都是为了让人家服,不服是不行的,大明王朝不允许。让我们站在海外君王立场上替人家想想,君王们能不为自己国家的安危担忧吗?别看他们在接受丰厚敕赏时笑得多么谦卑,其内心忧愁也不可能消除。联想晚清左宗棠西征所引起的激烈民族反弹,当可明白,郑和面临的异族之多、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左宗棠们。但朝廷远在万里,所以无论安危祸福郑和都不可能请示,他必须临机立断,独自做主。我们可以猜想,他担当着何等的责任?经历了多少苦恼与风险?何况那已经不是舰队司令级别的苦恼,几乎是外交部长甚至总理级别的苦恼了!但我们看见,郑和巡洋引发了南亚诸国空前的欢喜,带来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甚至令列国遣使争先恐后地朝拜大明王朝。不仅当时,数百年后那些异国后裔仍在称颂与怀念着郑和,各处三宝庙的香烛仍然缭绕不息……那支强大的战略性舰队驶过之后,竟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此温柔的称谓:海上丝绸之路!
      其四,我猜想,晚年的郑和爱大海已经甚于爱大明王朝了。那片海洋不但比朝廷更干净,也比大陆更宽广。在海上,他就是帝王,他和太阳一同升起,肉眼所及的一切都归附于他,所有人都在向他叩首,视郑和之命如皇命。而只要一回到王朝,一踏上陆地,他就是个奴才,他得向朱棣及所有皇亲大臣们叩首,一叩再叩,战战兢兢。他在接受朝廷奖赏的同时,也得忍受大臣们的嫉恨、怀疑以及或明或暗的敌意(巡洋耗费之巨,一直令许多忠直臣工竭力反对)!此外,朱棣是背逆而夺位的,因此他最担心的一直是别人背逆自己,大陆一直在自己牢牢掌控之中,大海却交给郑和了,而郑和在海外所享受的尊荣几乎盖过了自己。朱棣有何感想?……我相信朱棣既是郑和的天父也是他的天敌,对于奴才来说,荣辱生死皆出自主子啊!
      我猜想,晚年的郑和已经不再是为王朝而航海,而是在为他自己航海!在此之前,主子驾崩于漠北帐中,洪熙帝朱高炽即位后立刻更改国策,停止巡洋。旨意一下,宝船被封,水师被裁撤,珍贵的航海资料也被焚之一炬。新帝朱高炽总不能把巡洋之过归于先父吧,他只能降罪于郑和。刹那间郑和几乎成为祸国殃民之人,从巅峰跌到地狱,如同一个弃物。然而不到一年,朱高炽突然驾崩,其子朱瞻基即位。雄心勃勃的宣德帝想恢复皇爷爷时代的海外声威,下令郑和收拾舰船,再度巡洋。哦,这时经历过祖孙三代王朝、饱受荣辱、洞察天意的郑和,还会是刚刚出海时的郑和吗?他完全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巡洋了,他令人吃惊地率船驶过了赤道,一直向南驶去。他想抵达传说中的海角天涯,想穿越传说中的风暴角(好望角),进入传说中的另外一片大洋――大西洋,找到传说中的另外一种人类――碧眼金发的西方人。最终,他死在距好望角不足百米、距梦想近在咫尺的地方。他没有回到生养他的王朝,而是接受了海葬。郑和一死,船队即刻掉头归国。不仅如此,整个中华王朝也结束了大航海时代。其终止之快,消失之彻底,仿佛它从来没有出现过!
      仅仅几十年后,欧洲人达伽玛驾着一条小得多的海船驶过好望角,从此开始了另外一个时代,即西方进入东方的时代,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
      现在,不光我,可能许多中国人都会产生汹涌而痛苦的猜想:如果郑和绕过了好望角,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后来的王朝把郑和的航海事业进行下去的话,世界仍会是现在的世界吗?中国仍会是现在的中国吗?!
      郑和,你是中国王朝史上最了不起的男子汉。

    相关热词搜索: 王朝 勃发 野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